2025-06-16 10:03:38BM2MUU

求神問卜的體驗

 
雖然不否認世界上有另一個神祕的力量/空間存在,我卻沒求神問卜,主要在於不管準或不準,對未來不想知道的太多;也許算是個逃避的心態.總之,除非真的碰到鐵口直斷,一錘定音,讓我完全信服,否則寧願讓事情自然的發生再去面對就好.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朋友好意安排去見一些老師,盛情難卻,箭在弦上也不好拒絕,那就聽聽神明的建議,有過改之,無則警惕.感想如下:
---
1.) 不同的老師所說的內容,有類似也有差異很大的部分.
2.) 準提佛母殿說我跟神明有緣,這輩子要普濟佈施,利益眾生(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前世跟神佛承諾的.
3.) 接下來說因為我在 57 歲前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沒做,神明覺得留我無用,那只好下輩子輪迴再繼續.當下聽著有理,回家後想想,若說做的不夠,可能比較貼切,都沒做這三個字有點言過其實,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捐款/與人講述另類的經歷/去宗教團體幫忙...以下省略 500 字).
4.) 卜卦後的建議有三: 感覺身體有干擾便去廟裡燒香化解冤親債主,每天持準提咒,行善積德利益眾生.
 
  
5.) 另外在朋友處呼請一位已經過世的吳師兄,比較像是日常的對話,偏重在個人的感想與建議.
6.) 吳師兄說他目前在新莊的地藏庵.提到念頭的淨化,就是專心去做一件事,做完再換下一個.專注可以讓人沒有雜念,長期下來心情也會比較平靜.
7.) 吳師兄指出,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深入觀照內在的恐懼與不喜歡的事物.人們抗拒某事背後的原因,往往超乎意料,可能與深層恐懼有關.許多快樂的根源可能來自於心底最深層的恐懼,例如透過幫助他人來滿足被需要的內在渴望,這並非究竟的喜樂,因為佛陀的慈悲是沒有情緒的.透過持續觀照,才能找到問題的病根與真相.
8.) 他在地藏庵服務發現,去問事的人都只是把問題丟給別人,自己卻沒有做任何改變.他也覺得蠻無力的.
9.) 接著呼請玄天上帝: 面對殺業與疾病.以病為師,轉業修習氣.從美中尋找真理.五感(感覺、感受、感動、感化、感恩)與心光.真誠的懺悔.擁抱痛苦與放鬆身心.
10.) 玄天上帝指示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和觀照,透過專注、感恩、無私分享和對內在的深刻體會,來改變習氣、轉化業力,並最終領悟生命的真理,達到內在的和諧與「無我」的境界.
11.) 不過對話的過程中還是讓我有些疑慮,就是說我已經三四十年沒有感動,沒有去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沒有去與人分享心中的美好與感動.同樣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反駁(以下省略 1000 字)
12.) 最後是這一年多來常接觸的朱老師,她的概念主要有兩點,一是拜懺,消清累世冤孽債,二是改掉自身的習氣.基本上沒有訴諸神佛的協助,而是靠個人的努力.
 
綜合這幾次的經驗,有收獲也有矛盾,甚至有更多的迷惑.
1.) 當開示內容和認知不同時,我該照單全收嗎?
2.) 不同老師的重點都不一樣,該以誰為主?
3.) 開示的內容要如何確認完全無誤?尤其在對話過程中已讓我有疑慮的狀況下.
4.) 講概念還是比較沒有疑義(因為有模糊的空間),提的事情太具體,又不夠精準的話就有點尷尬了.
5.)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這傢伙不受教,自以為是,冥頑不靈.
 
對於神明/宗教的概念,我比較偏向遠藤周作寫的小說"深河"裡面,迷惘的主角大津所言: 上帝,應該會愛所有人,而不是只有信仰他的人;又或是當看見人們的苦難,上帝難道會因為不同的信仰而不出手相救嗎? 大津對教義的領悟與教會衝突,不見容於主流,他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是服從教會的權威.孤單一人前往印度,每日背負著非信徒的瀕死印度人前往恆河完成最後的心願.那麼和一般的神父相比,誰會更接近耶穌基督的初衷呢? (我選大津)
  
同樣的,也曾見過慷慨捐款的大功德主,但日常舉止/言語之間流露出高人一等的姿態,這是神明期望的人嗎? 我比較相信史威登堡所提,神父死後並不保證會進天堂,只有那些內心真誠愛善、愛真理的人,無論職業或名號,才會與天堂的生命相合,進入其中.表面的虔誠、宗教職位或教義知識,若沒有真實的愛與行動,是無法進入天堂的.這想法大概不會成為主流,身邊的人也難以討論,就在此留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