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0 20:09:37張友義

教會積極應對新時代挑戰:重塑公共形象、深化社區連結、擁抱科技工具、陪伴年輕世代

/圖:張友義

救助協會於2025610日於台北復興堂舉辦2025關鍵面對研討會,公布2025教會趨勢報告,指出當前在台灣的基督教會界,面對社會信任感流失、以及台灣基督徒人口比例逐年下滑等嚴峻挑戰,台灣的教會需積極尋求突破與轉型,以更貼近時代需求的方式,活出基督信仰的樣貌,重塑公共形象,並深化與社會大眾的連結。本次研討會即由多位關注於社會當前議題的牧師們分享當前社會關注的議題,包括社區共生、青年發展、AI應用、與公關轉型等等,極具指標性意義。

重新認識並實踐「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PR

有關公關議題方面,主講人MOU表示公關的核心在於「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傳遞訊息,建立關係,最終獲得信任和認同」,以及「透過相互理解和溝通來建立信任」。對信仰而言,公關的目的是給非信徒一個「reason to believe」(相信的理由),這必須先建立關係並贏得信任。

MOU指出公關並非僅限於正式的對外宣傳,而是無處不在。每一次的講道、見證、報告、領詩敬拜、小組分享、禱告,甚至個人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以及基督徒在非信徒中間表明身份時,都在進行公關行為。當前教會面臨的挑戰是社會對其聲譽不太友善,信任感流失。許多教會因處理性醜聞、人事糾紛、財務爭議等事件不當,導致會友灰心,甚至離開信仰。這顯示教會在公關功能上有所失落。

MOU強調教會需要學習如何「怎麼為教會說好故事」(how to tell the church's story well),而非僅是如何「怎麼為教會說好故事」(how to say good stories for the church)。這包括:

  • 清晰傳遞自身故事素材: 理解並表達教會的使命、意向、DNA和文化。
  • 找對溝通對象: 思考訊息是給會友還是非信徒,避免因使用不理解或有爭議的話題造成溝通混亂。需要釐清神給予的使命和擅長溝通的對象。
  • 運用多元傳播管道: 除了官方社群媒體,可考慮媒體曝光、與KOL/網紅合作,或謹慎運用戶外廣告。但需避免過時、可能引起反感的宣傳方式。
  • 妥善處理負面故事與危機: 壞故事無可避免,不能選擇掩蓋,因這通常會使結果更糟。應尋求有公關、危機應對經驗的專業人士協助,勇敢面對應承擔的責任。危機應對原則包括穩定情緒、尋求專業/屬靈遮蓋、立場堅定/態度誠懇、絕不說假話但真話不全說(實事求是)、以及即時應對掌握話語權。
  • 培養基督徒的公關意識: 每一個基督徒的言行都代表教會和所信的基督。應主動開啟雙向對話,傾聽社會聲音。操練同理心和角色取替。積極積累正面故事並謹慎尋求曝光(動機是榮耀神而非自我吹噓)。保持概念上(行政、財務)和物理上(辦公空間)的透明,以建立信任。

深化與社區的連結:踐行社區宣教與地方創生

面對人口老化、城鄉發展差異等議題,救助協會梁佳宏主日表示,教會將地方創生與社區宣教視為回應時代需求的關鍵途徑。這並非全新概念,從舊約、新約到馬偕博士(一手聖經、一手工具拔牙為社區帶來改善)都在實踐。核心價值在於追求與社區「共好」。

梁主任分享了多個教會實際應用的案例,包括:

  • 屏東東港的教會透過辦理長照據點,讓長輩願意走入教會,甚至在活動結束後等待牧師禱告。
  • 台東秋部落的牧師改變牧會模式,走入社區,陪伴族人烤火聊天(自己只喝礦泉水),參與小米耕作,保證收購並協助銷售,為族人帶來穩定工作,讓福音找到出路。
  • 烏來溫泉的教會開設溫馨咖啡館,提供陪讀班孩子實習機會,也成為遊客的歇腳點,更提供送餐服務,讓同工有機會進入家庭關懷。
  • 苗栗司馬限教會透過開發部落農產品(物中島),不僅為居民提供工作機會,也藉由義賣募款重建教堂,並投資兒童教育,幫助孩子認識自身文化特色。
  • 斗六的教會利用復活節與里長合作舉辦市集,邀請攤販、加入福音詩歌、與居民互動,成為福音溝通管道。
  • 台東成功教會與政府合作,將歷史診所改建為咖啡廳,提供居民工作機會和交流空間,讓遊客和社區居民認識教會。

梁主任表示,從這些案例看出教會透過服務出發(如長者、兒童服務),尊重在地文化、語言、習俗,並回應社區真實需求(長者、新住民、貧困者等),以此建立與社區居民真誠的關係。這要求教會領袖必須真正「了解你們的社區」,而不僅僅是了解教會內的人,積極回應社會處境的呼聲,正如同保羅回應馬其頓的呼聲,以及德雷莎修女鼓勵人們去尋找自己能服務的「加爾各達」。

擁抱科技與變革:運用AI,陪伴超派世代

新時代的教會也正學習擁抱科技。夏昊霝牧師指出,人工智慧(AI)被視為一項潛力工具,能將傳統文字內容(如講道稿、請安函)快速轉化為播客(Podcast)或饒舌歌曲(Rap)等更活潑的形式,用於內部溫習或對外溝通。

夏牧師說,未來世界將區分會使用AI和不會使用AI的人。然而,使用AI的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否具備「敘述的能力」,能清晰地描述需求,並將AI視為一個無所不知但不知道你要什麼的「真人」來互動。特別在華人這種高語境文化中,需要練習「低語境對話」,將所有細節盡可能描述清楚,以避免誤解。夏牧師強調,面對AI生成的資訊,最重要的是分辨力,必須查驗AI產出的內容,不能完全相信,因為AI讀過的資料包羅萬象,包括非正典內容,使用AI者有責任修正AI生成的內容,並查證其結果的準確性。

面對新世代年輕人,SKY表示教會需要關注「超派世代」(指當今年輕人可能顯得攻擊性、強烈、有表達慾)的需要。他們成長在AI、社群媒體和經濟問題的環境中,並認為教會環境常有過多的SOP和既定流程,這可能導致年輕人思考模式單一化,無法適應多元價值觀的時代。SKY指出,年輕人透過科技更早熟地獲取世界資訊。教會需要理解,兩代間的價值觀差異並非對錯,而是缺乏深刻理解。

SKY以其自身的經驗分享,陪伴年輕人的新模式強調要有「教練的心」,相信每個人都大有能力。教練多提問、傾聽,少提供標準答案,透過真誠建立關係,幫助年輕人探索自己的夢想(如故事中想成為廚師的年輕人),激勵他們發揮恩賜解決困境,並建立團隊。年輕人並非離開教會,而是去到了他們更嚮往的場域,教會應成為他們在這些場域中的資源與陪伴者,但教會領袖也需要覺察自身潛在的困境(如看不慣下一代、害怕被取代),並透過學習教練式陪伴來轉化自己,以及與年輕一代的關係,最終目標是幫助年輕人成為自己的領袖,真實經歷神在他們的生命中。

結論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台灣教會正透過深化對公共關係的理解與實踐,以真誠、透明、具同理心的方式與社會互動;並透過社區服務與地方創生,將信仰落實在地,成為社區資源與祝福;同時,學習運用AI等科技工具提升事工效率與活潑度,並以教練心態陪伴年輕世代,賦予他們力量。這些努力都根植於基督信仰,目的在使教會能在新時代中展現出生命力,重獲社會信任,以積極完成福音的使命。

相關評論請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