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禮物,所有的好壞全都變成了典故
1.年輕時,誰不喜歡張愛玲呢?
年輕時,誰不喜歡張愛玲呢?再也沒有任何時期,比得上青春的無從掌握,只能患得患失,來不及長大,好像就老了。所以,張愛玲寫滄桑,充滿了青春的任性;寫傳奇,充滿了生活泡沫的斑斕與破碎;從她警言金句裡流露出來的人性,也就充滿了非常不人性的堅持。這些執著,因為無從放手,全都變成了兩極拉扯:
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
當我愛你時,你的心在沈睡;當你愛我時,我的心已冰封。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相愛著的人又是往往地愛鬧意見,反而是漠不相干的人能夠互相容忍。
人生聚散,本來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
感情原來是這麽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
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你年輕麽?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這里最不缺青春了。
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
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愛著的並不一定擁有。擁有的並不一定愛著。也許你很幸福,因為找到另一個適合自己的人。也許你不幸福,因為可能你這一生就只有那個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很久很久,沒有對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這個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一股腦兒沉溺在張愛玲文字汪洋不可自拔的人,習慣從文學中尋找自我映照,直視人性幽微,對於情感深處那一點點不被說破的細節,百般質疑,其實,所有的挑剔都是一種對過往記憶的溫柔,以及對未來情感的奢想。
光只「年輕時,誰不喜歡張愛玲呢?」一句話,透露出淡淡的惆悵與絲絲的惘然。我們曾經以為,張愛玲說出了所有我們說不出口的糾纏;其實,真實的人生哪裡能夠說清楚呢?張愛玲的文字就是珠飾繁華中的舊塵埃,映照著我們的閱讀與創作,觀照生活追逐的那份微光轉瞬,隱隱閃爍,
小說不再只是故事,而是人生百態的投影與對照。愛情與婚姻的選擇與錯位,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反差中一生受困;白流蘇與范柳原在《傾城之戀》的清醒與屈服,在毀滅與遷徙的末日裡,愛情的攀附,成為現實中無法逃開的認命與溫存。
愛而不能愛、恨又無從恨的每一段故事,看破,不敢說破,讓我們映照得脆弱又世故、敏感又清楚,於是,時間就成為最美麗的禮物。 2.熟年後,學會理解張幼儀
好的、壞的、甜美、酸澀、圓滿的、破碎的……,所有時間的碎片全都閃爍著詩意,歲時的流轉、記憶的拼貼,讓我們在生活的縫隙裡感受到各種意義。
這時,就會慢慢喜歡「中華大事件」裡的張幼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3809654504328&set=a.108383382046961。在疼痛中淬鍊智慧,有足夠的力氣,送給最親愛的孩子一份叫做「幸福」的禮物:
徐志摩去世時,兒子徐積鍇13歲。他自幼在母親張幼儀和祖父母的關注下長大,并沒有得到父親徐志摩多少呵護,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是母親張幼儀影響了他一生。1935年,徐積鍇17歲那年,張幼儀覺得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到了該成家的時候,于是便留心起這個事情。她私下里問兒子對于未來的妻子有何想法,徐積鍇想都沒想便說:「只要人長得漂亮就行!」
這個回答,讓張幼儀心中警鈴大作,她幾乎瞬間就想到了前夫徐志摩。為了防止兒子步前夫后塵,她決定「包辦」兒子的婚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張幼儀終于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牌友家的女兒張粹文。張粹文不但長得漂亮,還很懂事。不久后,張幼儀征求了張粹文父母的同意,安排了徐積鍇和張粹文相親,兩個年輕人對彼此都很滿意,經過三年的戀愛與磨合,走進婚姻殿堂,順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婚後,張粹文并沒有如同一般人家的妻子那樣,在家洗手作羹湯,只圍著一畝三分地的小家庭轉,因為婆婆張幼儀不允許。原來,張幼儀發現家人一起聊天時,張粹文只能在一旁靜靜聽著徐積鍇分享,卻無法和他交流,再加上徐積鍇畢業于交通大學,張粹文卻只有中學文化,讓張幼儀擔心兒子和兒媳學問修養差太多,無法白頭偕老,婚后不久就花了大價錢為張粹文請了家教,提供文學藝術方面的培訓,並且一直鼓勵使張粹文學習和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使得她在形象氣質和知識儲備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隨之而來的變化,讓張粹文和徐積鍇有了更多的話題和交流,兩人越來越親密,張幼儀將這種變化看在眼中,十分欣慰。張粹文一開始對于婆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有些不解,到了此時,她才明白婆婆的良苦用心,內心感激萬分。1947年,已經有一子三女的徐積鍇要到美國留學,張幼儀立刻就攬下了撫養孫子孫女的重擔,讓兒媳放心地和兒子一同前往美國留學。
沒有了顧慮,張粹文陪同丈夫一起到了國外,兩人過的如魚得水。徐積鍇攻讀自己的專 業,張粹文也學習了設計專 業,在她的努力下,還成為了當時非常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兩人的感情也因為一直相互陪伴,共同成長,而越發堅定,最終成就一段圓滿的婚姻。 3.愛過、美過。 也錯過了
再回到民國回憶錄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54264173366177&set=a.927756512683613,屬於張愛玲人生旅程的最後一哩路:
1995年9月,房東經過張愛玲的門口,聞到陣陣惡臭,幾經敲門,無人理睬,立即報了警。警察趕到,撬開門鎖后發現,張愛玲靜靜的躺在床上,身體已經逐漸開始腐爛,她已經去世7天了。為了排除他殺的可能性,警察給她做了尸檢,也查看了她居住的環境。她房間的衛生間里堆滿了衛生紙,最終判定是她在死前洗過澡,因為沒有力氣取毛巾,就用衛生紙擦拭了身體。
她的房間里還有一個小庫房,小庫房里堆滿了一次性的飯盒,據說張愛玲生前從來不做飯,她每天拉著窗簾,將自己關在房子里寫東西,就連有朋友來找她,她也會從門縫里塞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張愛玲小姐不在家。除了一堆臟亂的飯盒外,警察還在她的小庫房的另一個角落翻出一個紙袋子,里面整整齊齊的裝著一沓書寫整齊的紙,這便是她的手稿《小團圓》。門口的桌子上放著鑰匙,以及給朋友的一封信,安排好了自己身后的事情,沒有給任何人添麻煩。
享年74歲的她,骨灰被拋撒于太平洋里,那是她最喜歡的歸屬,自由自在。張愛玲背景其實很強大,她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晚清名臣張佩綸的孫女。但是她討厭她的家族,討厭像父親一樣的封建遺少。她的父親張志沂吃喝嫖賭,抽大煙,討姨太太,她的母親拋下她要去出國留學,結果也沒有留出來啥名堂。張愛玲沒有母愛,被父親打,關禁閉。所以,她從小感情脆弱,心思敏感。7歲時,她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23歲她寫下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24歲寫下了《連環套》、《紅玫瑰與白玫瑰》。并因為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
父親的家暴,母親的冷漠,讓張愛玲幼小的心靈千瘡百孔,作為名門之后,她討厭她的原生家庭,所以她寧愿一個人到處漂泊,也不愿回家。其實,大家都說胡蘭成是渣男,張愛玲與胡蘭成在一起,不僅被欺騙感情,后來還被痛罵為文化漢奸。可是,張愛玲在這段感情中又何曾沒有體會過快樂,她曾沉浸在與胡蘭成的愛里,她寫道:見了他,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正是有了和胡蘭成的這段虐戀,她寫出了刻骨銘心的暢銷書《傾城之戀》。正如張愛玲在小說《留情》里所寫: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換個角度,原生家庭帶給張愛玲無盡的傷害的同時,也成就了她。她不是沉浸在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痛里,而是沖破原生家庭的牢籠,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
愛過、美過,可也錯過了。回望張愛玲,越覺得時間這樣美麗,可有時也這樣殘酷,所有的典故,就是穿梭在時間裡的感激與悵惘。
上一篇:為女當知孟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