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極樂七筆勾
往生極樂七筆勾(象山慶’23.9.10)
這個世間的人際關係,總括不出中國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佛教則概括為四重恩(父母.眾生.國家.三寶),若從親疏、恩仇上,又可加入師長、仇敵……;總之,就是冤親/敵友,生生世世互相守護或彼此糾纏;聖道門常用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來應對,逐一的化解惡緣、廣結善緣。淨土門則自信教人信,相約(勸)念佛,將一切冤仇與親眷託付於阿彌陀佛,一起往生極樂,「家親眷屬(冤家債主)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才能徹底的解冤釋結。世間一切人生彼淨土之後,就不再有恩怨情仇的差別與計較了。《無量壽經》云: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顏 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
故無男女.老少.高矮.美醜之差別,亦無父子.夫妻.君臣之身分,只有「同修」「兄弟」之稱,往生之前(娑婆)的人際關係,恩愛/怨恨,欠債/討債……,到此一時放下歸零。蓮池大師出家之前,寫了一篇〈七筆勾〉,表明志向,願將「五色金章、魚水夫妻、貴子蘭孫、富貴功名、家舍田園、蓋世文章、風月情懷」[1]全體看破、一筆勾銷。其內容雖局於富貴子弟的生涯,也可類推於一切士農工商的生計,就可能擴大為七.八.九.十……筆勾了。
若為了出家而勉強的抗拒(勾消)俗世業習,或許有難捨、難盡的困境,且易於傷及親友情感、損及社會倫常。淨土門既允許念佛人「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及「臨命終時,帶業往生」,則生前只管我信願念佛,而隨分其五倫六情,或許更能在今生的業緣人際中,心安理得、厭穢欣淨,而平靜的隨佛往生。生彼淨土之後,於彌陀功德所成的清淨環境中薰習,三毒、五欲無所攀緣而自然斷除;多劫以來的家親眷屬或冤親債主,也就無所分別與計較了。這才是真正的不用勾而已勾、不須斷而自斷,且不只七筆八筆,而是無量無邊筆,到此田地,身無牽累、心無罣礙,只一味清淨莊嚴了。
這種淨土門的「頓悟頓斷」異方便,乃為愚惡凡夫而設,只能信受佛力而無能自修也;也就是由彌陀施功迴向而領受,念念稱名而與佛相應,即得現生不退。往生之後,見道入門,才是真解實證;較之聖道門於娑婆(穢土)依自力進修,若未明心見性,就只是在「資糧」位上植福、積德,既難以斷惑消業,又可能起煩惱而退轉也。
無上「佛果」乃一切菩薩之清淨智行,及一切眾生之成辦諸事,乃至於山河大地、名色萬法的安立,莫不依此而得成。由此佛果之功德而示現為無上的「境.行.果.機.理」相應五義[2],修行人就是隨順於佛,隨佛而轉,不自做主,乃得與佛相應;淨土行者更是一向捨自力而聽佛命(順佛願),乃得以安分念佛,成佛願力而往生極樂,見佛聞法,悟無生忍。這一切,皆是佛力所賜。《思益梵天所問經》:「若佛不加威神(之力),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觀經》:「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因此,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極樂之土,更是唯「信」得生--信機(愚惡唯信靠—凡對佛之仰信)、信法(真實可信賴—佛對凡之誠信)。
[1]1.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2.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3.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4.獨占鰲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5.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6.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7.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儸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2]《唯識述記》:「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