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如果看不見真相,那麼真相是否還存在?
燈真相依為命的母親在兩年前因意外過世,他獨自一人努力生活著,某天傳來身為知名推理作家的父親宮內彰吾的死訊。燈真的母親是宮內的外遇對象,身為私生子的他從未見過父親,也不想與父親有何關聯。然而同父異母的兄長松方朋晃卻突然與他聯繫,希望燈真能幫忙找尋父親生前一部尚未發表的小說《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原稿下落...
「假如用推理小說來比喻的話,那麼編輯就是收集大量證據、將它們統整起來的偵探。至於校對者,就是負責審視所有證據,期望審判公平公正的檢察官。可以這麼說吧。」
「那麼在這個比喻當中,作家又是什麼角色?」
「就是犯人了。」
推理小說家過世,他的兒子為了找尋原稿,不得不四處探訪未曾謀面的父親的情人與友人,並從他們給出的線索中,慢慢拼湊出父親的可能樣貌、理解他的想法。杉井光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小說,有著劇中劇的結構設計,追尋本身就是推理,就是在找尋真相。但真相只有一個嗎?事實上,與人心有關的真相,永遠不會只有一個,人們去執行某件事,都可能同時存在著多重慾望,無法被輕易簡化。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浪漫,在於燈真因為視力問題,無法閱讀紙本小說,只能閱讀電子書,而這本小說便依據這個設定,完成了一本「只能在紙本書上才能重現的詭計」設計。在發現這個秘密後,回頭閱讀書本的編排,不禁覺得:「這是一本好適合強迫症者閱讀的書喔!!」我覺得這本書最厲害的一點,不只是刻意與小說情節呼應的編排設計,更是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並未感受到文字為了遷就設計而變得不流暢的問題。
書名叫做《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透明有多種解釋,既是書頁的編排,也有真相就在眼前,從未遮掩,而我們卻可能完全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所以透明便成了一種曖昧的狀態。所謂的透明,指的是我們對於事實的認知程度。在不理解事實之前,透明宛如迷霧,看不真切,唯有看見真相,我們才能感受到透明的存在。
因此,透明不是絕對的狀態,它會隨狀況(心境)改變,一如小說結局的設計,逝去的人無法對自己的想法提出解釋,那麼所有對於逝者心情的想像,終究是不透明的。同樣的,燈真認為自己看清了真相,他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真相,那麼外界的紛擾,也就無法產生干擾,這件事之於他(對於父親的情感)也就變得透明可見。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迷人,在於書裡的每個角色,都因為愛與恨,而變得混沌不安(與人心有關的是,都最複雜啊)。《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老派情懷,在於鼓勵讀者回頭擁抱紙本小說,有些東西,終究是不會被科技所取代的吧(例如紙張的溫度,或是人的情感,但反過來說,未來也可能出現一本小說,劇情設計成只能在電子書閱讀的模式下,才能展現的詭計吧)。
最後,《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最後一頁,作者留下「 」這個空白上下引號,我們從書本編排的設計中,發現在引號中有出現了文字,這是本書作者確實留下的訊息,亦或者只是自我的想像,一個奇妙的巧合?
透明,終會在疑惑中,染上了一點混濁的顏色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