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3 16:06:22hatsocks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職人的使命感。



「不是魚好就有人買,而是有人買魚我才能去找好魚。」

想看《築地市場:和食之心》,純粹是因為日本旅遊時,曾經造訪該地。對於築地市場的印象就是龐大、吵雜、人潮擁擠、活力充沛....,如果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或該做些什麼,站在魚市場中央會感到不知所措與慌亂;看完《築地市場:和食之心》,再次確認我的印象無誤,電影中有個受訪者說:「如果被騙了(顧客),那是被騙的人活該」,多少說明在築地市場工作的人員,多麼以身為築地市場的一份子與熟稔市場運作為榮為傲吧。
遠藤尚太郎導演把《築地市場:和食之心》拍的流暢好看(雖然段落之間有些零碎),他領著觀眾深入築地市場,看見漁民、批發商、中盤商、料理師傅和顧客間,彼此較勁又相互砥礪又彼此幫助的亦敵亦友情誼,就像《你的名字》用「組紐編織」講述人與文化與所有一切的緊密連結(關係),《築地市場:和食之心》也讓觀眾明白築地市場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重要魚市之一,不單在於它的規模龐大,更在於人的互動,每個環節的人員都不只為了錢而打拼,他們是真心愛著這份工作,真心站在「我不能只想到自己,我的每一項決定都會影響到下個環節的人,甚至影響日本飲食文化走向更好或更壞之路」,那種將自身專業磨練到頂級,並期望一己之力能夠對產業與社會發揮正面力量的「使命感」,實在非常迷人,明明看著的是關於魚市場的紀錄片,我腦袋瓜不斷想起的卻是《重版出來》之類的職場劇,日本民族在美術、工藝、建築、飲食文化等方面,都有傑出表現(而且是品質保證),絕對是長久以來的潛移默化教育影響所致,長輩用心過好他們的生活,並以此為榮,下一代耳濡沫染,自然從長輩身上學到相近精神,然後在同一個或不同領域,把相近精神繼續傳播出去。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以一名中盤商的退休(三代祖傳事業告終)與一年之末的魚市短暫休市劃下影片句點,像是訴說生命的起落交迭不停,一如從1935年開幕經營至今的築地市場走入歷史(2016年11月2日),然而舊築地市場裡隨處可見的職人精神,肯定會在新地點獲得重生與延續。

看完《築地市場:和食之心》,心想台灣應該要有多一些記錄職人專業與用心的作品(無論是電影或電視節目),而且不要只是用呆板方式呈現職人的專業精神,《重版出來》或《築地市場:和食之心》的好看,在於導演擅用通俗包裝「硬知識」,讓影片更容易被吸收與認同,進一步達成推廣某項技能或是某種精神的意義。
看完《築地市場:和食之心》,忽然好想吃日本料理,不過台灣好吃的日式料理感覺都有點貴。
看完《築地市場:和食之心》,我在想:如果我是魚的話,肯定覺得這是一部好殘忍的虐殺片,幫魚抽神經好保持魚肉新鮮一幕,看的我頭皮直發麻,也太恐怖了吧!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影城頻道電影星聞 2016-11-03 16:44:39

恭喜您的文章登上PChome唷!! 文章將於2016年11月04日00:00 po出 歡迎前往PChome 首頁電影約會看看喔^____^
http://www.pchom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