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4 01:56:00文雅

九十六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從三民學習網轉載:
九十六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試題分析
學科能力測驗旨在測驗學生的學科能力,所以大考中心在命題上也盡量依據其所訂定的能力指標來命題。以下就本次學測的國文試題對照能力指標,分析其關係如下:
一、 測驗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
測驗目標 題號
1 字形、字音、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1,2,15
2 詞語、成語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3,12,16
3 詞性、修辭與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6,8,非選一
4 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4,5,7,9,10,12,13,14,17,19,23,非選二
5 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非選一,非選二,非選三
二、測驗學生的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
(一)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
測驗目標 題號
1 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2 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22
3 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20
4 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19,21
(二)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
測驗目標 題號
1 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11,18
2 其他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22
三、測驗學生的基本治學能力
測驗目標 題號
1 收集資料的能力
2 判讀資料的能力 11,18,非選一,非選二
3 整合資料的能力
從以上的對照看來,本次試題基本是依據能力指標設計,但仍偏重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測驗。其實,閱讀作品本就是所有能力的總合。

以下即針對本次試題做細部分析。
1.本次試題,在題幹敘述上謹守「言簡意賅」的原則,沒有冗長的贅述,題意明確得宜。第1題考字音的題型,與以往稍有不同,考生也須適應不同的出題方式。第6題考動詞的意動用法、第8題考合義複詞,都以例子引導作答,而未出現專用術語,這已是近年來的命題趨勢,尤其是文法修辭這一個命題區塊,各家說法迥異,避免紛爭或歧義的方法,便是以實例說明。此外,非選擇題的第一題「文章分析」,題目引文稍長,可能有誤導學生作答的可能。依據題意,是要學生「分析作者如何藉由想像力,描述搭火車過山洞時所見的景象與感受」,但文章卻從搭上火車開始寫起,真正過山洞的描述,則從「黑暗迎面撞來」開始,所以前面可算是參考資料,而無實質意義,更無須分析。
2.本次試題,選擇題的題型可說是「考古」的意味濃厚,但題目內容則稍做改變。例如第1題,不同於以往「選出讀音相同」的型態,等於須先辨認題幹的字音,才能作答。又第5題,測驗文章的正確排序,今年題材選自小說,而非新詩,命題範圍擴大不少,較難被猜題猜中。第7題、第18題,和前幾年的問法剛好相反,今年先把主旨提出來,再問是那一句符合。這種考法其實較難,因為以前只要讀懂題幹便能作答,現在變成要讀懂四句或五句文言文。
3.本次試題,選擇題在文言白話的比率上,雖仍以文言居多,但白話比率比起往年高出許多。文言題型有:第4、6、7、8、9、10、14、15、17、18、19、20、21、22,其中第22題考白話小說,但文句相較現今通行的白話仍屬文言;白話題型有:第1、2、3、5、11、12、13、16、23,其中第11題考先秦諸子思想,雖以白話敘述,內容仍屬古典知識。
4.就試題取材來看,文言部分:論語、孟子除各自獨立一題之外,其他題也各有二至三個選項,算是頗受青睞。此外宋代的作品仍不少,如三蘇、范仲淹、歐陽脩,唐代作品則以詩為主,較新奇的是百喻經和劉熙載入題。現代文學的部分:余光中、簡媜、吳晟是考題的常客,今年較為特別的是選了張系國的小說、杏林子的寓言。
5.今年選擇題命題中規中矩,四平八穩,所以較少有爭議。第20題坊間答案與大考中心出現歧異,以題幹所求來看,大考中心的答案應較適切(詳見解析)。
6.因為選擇題太四平八穩,所以非選擇題便較受關注。第一題文章分析,就記者採訪所得,余光中本人是把火車比成人生,但在引文中難以有如此深刻的體會,還好考的是修辭分析,而非文意理解。
7.本次試題中的「闡釋與表述」一題出得相當用心,令人激賞,據判斷應頗具鑑別度,兩句簡潔的寓言,卻可體悟出大道理,在今天青少年普遍缺乏抗壓性的狀況下,這道題目實在出得好,不但發人深省,也很具時代意義。「引導寫作」要學生就生活經驗出發,正好可以提醒考生敏銳觀察力的重要性,現在的學生常常對身邊事物視而不見,缺少感受、沒有看法,生活得過且過,視周遭一切為理所當然,「走過」一題正好刺激他們正視自己的生活點滴。

第一部分:選擇題(佔54分)
壹、單選題(佔30分)
說明:第1題至第15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不倒扣。
1.下列文句「 」內文字的字音,依序與哪一選項文字的字音完全相同?
星期日中午,健民到餐廳點了清炒「莧」菜、糖醋「鯛」魚片這兩樣他最喜歡的菜。健民正吃得開心,沒想到一不留神,魚肉掉在褲子上,留下一片污「漬」。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美味的佳餚令人「吮」指回味。
(A)件/稠/眥/楯    (B)件/凋/嘖/允
(C)現/稠/嘖/允    (D)現/凋/眥/楯
【答案】(D)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ㄒㄧㄢˋ/ㄉㄧㄠ/ㄗˋ(積留在物體上的汙痕)/ㄕㄨㄣˇ(用口吸取)。
(A)ㄐㄧㄢˋ/ㄔㄡˊ/ㄗˋ/ㄕㄨㄣˇ。(B)ㄐㄧㄢˋ/ㄉㄧㄠ/ㄗㄜˊ/ㄩㄣˇ。
(C)ㄒㄧㄢˋ/ㄔㄡˊ/ㄗㄜˊ/ㄩㄣˇ。(D)ㄒㄧㄢˋ/ㄉㄧㄠ/ㄗˋ/ㄕㄨㄣˇ。
2.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真是讓人齒冷
【答案】(D)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宜用「不恥下問」: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謂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B)宜用「令人不齒」:不齒,不屑與之為伍。令人不齒比喻行為讓人輕視、瞧不起。(C)宜用「無恥」:沒有羞恥心。(D)讓人齒冷:齒冷,恥笑。讓人齒冷形容因齷齪的人品或不道德的行為而使人鄙視。
3.下列文句「 」內成語的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李大華的爸爸和媽媽身材都很高大,稱得上是「椿萱並茂」
(B)他把子女教養得很好,對子女而言,真可說是「無忝所生」了
(C)小李經常花大錢買漂亮的衣服送給父母,不愧是「彩衣娛親」的孝子
(D)陳先生提早退休,全心照顧年邁的母親,「烏鳥私情」的孝行,令人感動
【答案】(D)
【測驗目標】成語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椿萱並茂:香椿和萱草均長得很茂盛。比喻父母都健在,並非譬喻身材高大。(B)無忝所生:意指子女不辱父母,對得起父母的意思。語出《詩經‧小雅‧小宛》:「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C)彩衣娛親:「彩」應作「綵」。老萊子性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彩衣,作嬰兒嬉戲的樣子逗父母高興。後用以比喻孝養父母。(D)烏鳥私情:相傳幼烏鴉長成後,會反哺年老無法覓食的老烏鴉,故以烏鳥私情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
4.閱讀下列詩句,選出最符合作者人生態度的選項:
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通當為大鵬,舉翅摩蒼穹。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白居易〈我身〉)
(A)人生多艱,宜苦中作樂,自求安慰
(B)人生在世,難免遭遇挫折,當積極解決困境
(C)人生際遇不同,宜順應自然,使心不困滯於外境
(D)生命苦短,享樂宜先,不求為大鵬,唯願成鷦鷯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原詩為:「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秋霜翦根斷,浩浩隨長風。昔游秦雍間,今落巴蠻中。昔為意氣郎,今作寂寥翁。外貌雖寂寞,中懷頗沖融。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通當為大鵬,舉翅摩蒼穹。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語譯:「我一生飄泊像什麼呢?就像孤獨生長的蓬草。秋天一來,冷冽的秋霜幾乎要把根凍裂剪斷,然後隨著秋風到處飄飛。想起過去,我在秦雍一帶遊走得意,如今卻在巴蠻之間漂泊淪落。過去是意氣風發少年郎,今天則是一個寂寞潦倒的老頭。不過,我的外貌雖然寂寞,內心卻非常豁達平和。上天賦予的命運厚薄各自不同,就放開心胸任由際遇困窮或顯達。際遇若顯達,我就作大鵬鳥,展翅飛翔,飛到接近天空的地方;際遇若困窮,就當小鷦鷯,只要在林中找到一截樹枝可棲息容身,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能夠體認這個道理,就算外在身體困頓,內在心志也不會窮匱。」
作者認為際遇的窮通原各有命,「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內容含有強烈的宿命思想,凡事盡其在我,順天應人為上。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毋須怨天尤人,亦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作繭自縛。
5.下列是小說中的一段文字,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餐廳建築在濱海的山崖上,從落地玻璃窗望出去,
(甲)海獸呼吸了一陣,  (乙)便是粼光閃爍的海洋,
(丙)光滑的背脊沾滿綠油油的燐光,背上一排呼吸孔開闔著噴出灰霧,
(丁)餐廳裡並沒有多少人留意海獸出沒,  (戊)又緩緩沉入海底,
(己)這時正有一頭巨大的海獸緩緩從海中浮現,
只有端菜來的侍者不經意提了一句。(張系國〈傾城之戀〉)
(A)乙丁甲戊丙己    (B)乙己丙甲戊丁
(C)己丙甲乙丁戊    (D)己丁甲丙戊乙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山上外望,望見的是景物最可能是(乙),因為餐廳建在海邊,所以(C)(D)便可先刪除。接著在剩下的選項中,都提及「海獸」,因此下一句最適合接(己),以帶出下文所要描寫的主題;然後接(丙),因為(丙)在敘述物的形象,宜接在(己)之後,則(A)可刪去。而(戊)的「又」字,表示前面還須有一句話(甲);最後(丁)的「並沒有」,和下文「只有」,在語意上也能承接,故選(B)。
6.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用法,例如《戰國策.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意。下列文句「 」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B)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D)司馬光〈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答案】(C)
【測驗目標】文法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題幹:「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意,「美」屬意動用法。(A)好人:正確的愛人。「好」為及物動詞。(B)安人:使人民安定。「安」為使動用法。(C)小魯:認為魯國地域很小。「小」為意動用法。(D)豐家:使家產富厚。「豐」為使動用法。
7.下列《孟子》文句,說明「學習成效受客觀環境所限制」的選項是:
(A)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B)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C)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D)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離婁上〉離婁之明,比喻視力極佳。離婁,黃帝時人,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公輸子為春秋時魯國的巧匠魯般,相傳曾發明雲梯、刨等工具,土木工匠奉為祖師。語譯:「即使具有離婁的絕佳視力,公輸般的技巧,若不用規和矩這二樣工具,也不能畫成標準的方圓。」意謂人的學習就如畫成方圓一樣,有賴外物的助益或典範約束,沒有工具,就限制了方圓的準確性。(B)出自〈盡心上〉。語譯:「一個人不待學習就會的能力,是天生所具有的能力;不待思考就能知曉的能力,是天生所具足的知覺。」此句強調天賦善性,不待學而能,與後天環境無關。(C)出自〈滕文公下〉。語譯:「有個齊國人教導他(楚大夫)齊語,卻有一大堆楚國人鬧哄哄的說著楚國話,就算每天拿鞭子打他,要求他講好齊國話,這是不可能的事。」此句在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D)出自〈盡心上〉。語譯:「一個人具有道德、智慧、學術與知識的操守,常常是因處於困阨的環境而磨練出來。尤其那些被疏遠、孤立的臣子與失寵的庶子,他們的居心常存有憂患意識,考慮事情亦較深遠,所以容易通達事理。」此句是說明困阨的環境更能歷練人的心志。
8.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句中的「鼎鑊」一詞,是由可各自獨立的「鼎」與「鑊」所構成,且「鼎」與「鑊」意義平行對等,不互相修飾。下列文句「 」內的詞,與「鼎鑊」構成方式相同的選項是:
(A)《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B)《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C)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D)顧炎武〈廉恥〉: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
【答案】(B)
【測驗目標】文法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題幹「鼎鑊」是名詞與名詞的聯合,屬「並列式合義複詞」。(A)天命: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是形容詞與名詞的聯合。屬「主從式合義複詞」。(B)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是名詞與名詞的聯合。屬「並列式合義複詞」。(C)滄海:大海,「滄」有青綠色意。是形容詞與名詞的聯合。屬「主從式合義複詞」。(D)琵琶:樂器名。屬「雙音節雙聲衍聲複詞」,兩字不能拆開來說,它們之間只有聲音關係,而無意義關係可言。
9.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昔有雄雌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於其後時,果乾減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嘴啄雌鴿,殺。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復如故。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百喻經‧一鴿喻》)
(A)雄鴿多疑固執,闖禍而不知悔悟
(B)雄鴿未察真相,以至於誤殺雌鴿
(C)雌鴿吃了果子,卻寧死不肯承認
(D)雌鴿沒吃果子,果子是被偷走的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從前有一隻雄鴿、一隻雌鴿,一起處在同一個巢中。秋天果子成熟時,摘了果子存滿巢中。經過一段時間後,果子失去水分漸呈乾枯縮小,看來僅剩半巢。雄鴿生氣的說:『我辛勤摘取果子,你竟獨自享用,只剩下半巢!』雌鴿回答說:『我沒有獨自享用,果子是自己減少的!』雄鴿不相信,怒罵說:『要不是你獨自享用,為何會減少?』立刻用嘴攻擊雌鴿,將雌鴿啄死。沒過幾天,天降下大雨,果子得到水分溼潤,回復原來滿巢的樣子。雄鴿看見了,才心生悔恨地說:『她真的沒有偷吃,是我錯殺了她!』」
10.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全文主旨的選項:
周秦間諸子之文,雖純駁不同,皆有箇自家在內。後世為文者,於彼於此,左顧右盼,以求當眾人之意,宜亦諸子所深恥歟!(劉熙載《藝概‧文概》)
(A)周秦諸子主張各異,互不相服
(B)為文宜廣納眾說,以求左右逢源
(C)文章當求表現自我面目,不可一味迎合世俗
(D)後世為文者多慎選諸子的論述,印證自己的見解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周、秦間諸子的文章,雖然純樸駁雜各有不同,但都有個人體悟特色在內。後世寫文章的人,在諸子百家中,左搜右尋,以求符合眾人的心意,這當是諸子們所深以為恥的!」此段文意並未批評諸子作品高下,也沒有提到個人主張異同或須要廣博引證,旨在說明周秦諸子作文章,無論內容為何,都要有個人體悟,成一家之言。
11.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
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
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徹精闢。
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
丁、追求逍遙的境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
甲 乙 丙 丁
(A)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B)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C)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D) 孟子 韓非子 莊子 荀子
【答案】(B)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學術思想常識
【試題解析】甲、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民貴君輕;孟子又有「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之語,為文具氣勢浩然的風格。乙、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丙、荀子強調學習的重要,其〈勸學〉一篇,說明教育作用,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又隆禮義,主張「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且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丁、莊子在〈逍遙遊〉主張萬物各任其性,不受外物所累,即可逍遙自在,到達神人、至人的境界。其寓言作品與《韓非子》有「先秦寓言雙璧」之美稱。
12-13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2-13題。
  多年前,我獨自站在杳無人煙的鄉間路旁等候公路局巴士。無風之夏,炎熱中藏著一股詭奇的安靜,像千萬條火舌欲□一塊冰,卻嚥不下。我站得腳痠,忍不住蹲著,因而感覺那股安靜漸漸往我身上□來,即將形成威脅,彷彿再近一步,會把我給粉碎了。忽地,樹蟬驚起,霎時一陣帶刀帶槍的聲浪框住了人間。
  就在這時,站牌後那排蓊藹老樹無緣無故□下一截枝葉,不偏不倚掉在我面前,著實叫人一驚。我抬頭,樹上無人;低頭審視,不過是尋常的斷枝殘葉罷,應屬自然律支配下無需問為什麼也不必尋覓解答的自然現象。多少草木之事,斷就斷,枯就枯了,落就落,腐就腐了,若苦苦逼問「何以故」就顯得長舌。這道理我懂,只是在驚魂未定之時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是一段枯萎青春還是遺失的記憶?象徵死生與共的戀情或是老來彌堅的諾言?我蹲在那兒發愣,掐一葉仔細瞧,看不到喋喋不休的天機倒瞧見了蟲嚙,覺得人生沒有解答,只有各自感受。(簡媜〈閒閒無代誌〉)
12.上文三個□若均使用「擬人化」的動詞,且須兼顧前後文的呼應連貫,則□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吞/欺/扔    (B)舔/溜/打
(C)融/游/挽    (D)嚐/飄/捻
【答案】(A)
【測驗目標】文句鑑賞與修辭的能力
【試題解析】第一個□,既說「嚥」不下,想必也是「吞」不下。第二個□,可構成威脅,勢力必大,因此選用「欺」字最傳神,「欺」字除有欺騙意外,亦有「壓倒、勝過」意。第三個□,「挽」是拉引之意,「捻」為捏意,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打」要有對象,皆不適當。答案已呼之欲出,以「扔」字最佳,故答案為(A)。
13.「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這一段文字所描述的經驗,實為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心靈活動。下列敘述,與此活動最相近的選項是:
(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    (B)虛靜其神,清和其心
(C)想像鮮活,翻空出奇    (D)摹寫景物,如在目前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這段文字因「觀看」一截斷枝殘葉,而有所「思」,因「覺」而興「感」,是屬於心靈活動之一,並無翻空出奇處,所以(C)可刪。雖明寫枝葉,並沒有就形貌仔細描摹,所以也未摹寫,(D)可刪。作者頓覺有「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實有未解的疑問纏繞其心,不能如(B)所說的「清和」。重點在「興起觸發」,這就是文學形成過程中,「睹物興思,感物興情」的道理。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4-15題。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世說新語》)
14.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引文出自〈賢媛〉。旨在敘述山濤妻子識人之能。語譯:「山濤與嵇康、阮籍見過一次面後,情意投合,感情如兄弟一般。山濤的太太韓氏,發覺丈夫與二人的交情異於常人,就問山濤緣由,山濤說:『當今可以與我結交成為朋友的,只有他們兩人罷了。』山濤的太太說:『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察重耳身邊的狐偃、趙衰,我想學負羈的太太,暗地觀察嵇康、阮籍,可以嗎?』有一天,嵇康、阮籍二人來拜訪,太太勸山濤留客住宿,並且準備酒肉招待。趁半夜穿過高牆觀看兩人行徑,直到天亮都忘了回房。山濤進來問說:『這二個人如何?』太太說:『您的才智的確不如他們,但你是以氣度跟他們結交的。』山濤說:『他們也常說我的氣度超越他們。』」
15.文中畫底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茍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詞義辨析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契:投合;切合。覺:知曉;感受到;意識到。以:憑藉。勝:超越。(A)「契」指約定的契約。語譯:「馮諼說:我願意前往。於是準備了車馬行李,載著債券、書契出發。」(B)「覺」指睡醒。語譯:「內心所想到的,夢境也相同。睡醒了就起身,起身了就回家。」(C)「以」,憑藉。語譯:「如果想要憑著二三篇陳舊的篇章來了解臺灣的大要情勢。」(D)「勝」,盡。語譯:「那些平常閒居在家毫無犯罪卻被殺害而亡的人,實在數也數不完。」

貳、多選題(佔24分)
說明:第16題至第23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皆不倒扣,五個選項全部答對者得3分,只錯一個選項可得1.5分,錯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不給分。
16.下列文句「 」內的比喻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眾溪是海洋的「手指」,索水於大山
(B)他們像一群「螃蟹」,在地方上橫行
(C)憂愁似「鹽巴」,少許可以提味,吃多倒盡胃口
(D)煙囪就像是建築物的「眼睛」,能為房子帶來光明
(E)書正如同「藥」,善讀可以醫愚,不善讀恐受其害
【答案】(A)(B)(C)(E)
【測驗目標】文法修辭的辨識與運用
【試題解析】(A)手指能屈能伸,能索能捨。雨水天上來,不待需索。但融雪自山頂流下,流入溪河再匯聚於海洋,錯綜的溪流,就如手指,向山取得水再流向海洋。(B)螃蟹橫著走路。比喻人行為蠻橫,不講道理。(C)「樂」是「苦」的消失,「欣喜」是「憂愁」的消弭。做菜加「鹽」,更可提煉菜餚「香甜」,不會淡而無味。但多吃鹽,倒盡味口;生活若全為憂愁所困,希望無由,人生也無樂趣可言。(D)眼睛功能在「看」,「煙囪」為燃燒柴火濃煙聚集出口,濃黑一團,毫無光明可言。「窗戶」才具眼睛功能。(E)孟子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有真偽良窳,善讀可以啟蒙破愚,不善讀者不知取捨,或聽信妖言詖辭或曲解文意,只能導愚不能破愚。
17.古典詩詞常有「時」、「空」對舉的文句,藉時、空的廣遠寄寓內心的慨歎。下列詩詞,使用此一表現方式的選項是:
(A)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D)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E)世態十年看爛熟,家山萬里夢依稀
【答案】(C)(D)(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描寫近中秋洞庭湖上的秀美景色。以「三萬頃」極寫江面之遼闊,而無關於時間的抒寫。語譯:「洞庭湖在近中秋時節,月亮皎潔如玉鏡,月光下,湖水晶瑩,湖面寬廣,我的小舟飄在上面仿若一片葉子似的。」(B)出自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敘寫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也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以「九天」、「萬國」敘寫場面之隆重浩大,但沒有對時間的描寫。語譯:「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C)出自杜甫〈登高〉。描寫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萬里」是遼闊的空間;「百年」是人一生的時間,以「時」、「空」對舉,寄寓內心慨嘆。語譯:「我萬里漂泊,長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D)出自岳飛〈滿江紅〉。寫三十年來征戰所見景色。「三十功名」是時間,「八千里路」是空間,亦屬「時」、「空」對舉,以抒感慨。語譯:「三十年征戰歲月,功名如塵土,一路相伴只有雲和月。」(E)出自陸游〈過野人家有感〉。描寫作者對世態炎涼深感失望,思念家鄉殷切。「十年」寫「時間」,「萬里」寫「空間」,亦屬「時」、「空」對舉。語譯:「我把十年來的人情世態都看透了,為此經常夢見遠隔萬里的家鄉。」
18.孔子認為,良好的道德修養具有普世價值,不受族群、地域的局限。下列《論語》文句,強調此一道理的選項是:
(A)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B)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C)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D)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E)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答案】(B)(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具有普世價值」是指「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規範。(A)出自〈泰伯〉。論述出處進退的處世態度。語譯:「天下太平正道實行時,就可出仕當官;若天下失道混亂,就要隱居韜光養晦。」(B)出自〈衛靈公〉。論道德修養佳,到處都得宜。語譯:「言語要忠誠信實,行為要篤實敬謹,雖到蠻荒不開化的地方也能行得通。」(C)出自〈公冶長〉。記敘孔子自言好學的態度。語譯:「儘管只有十來家的小地方,裡面也必有像我一樣信守忠信的人,但沒有能像我這樣好學的。」(D)出自〈顏淵〉。說明個人修為恭敬慎謙遜,可與人相處融洽。語譯:「君子對事恭敬必無過失,對待人謙恭有禮,四海之內皆可稱兄道弟似一家人。」(E)出自〈鄉黨〉。記敘孔子能視場合言行。語譯:「孔子在鄉黨間,溫和恭敬好像沒有口才的樣子;但在宗廟朝廷,雄辯滔滔口才無礙,並能謹慎用詞。」
19.下列李白詩句畫線處,詮釋恰當的選項是:
(A)「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形容山勢陡峻,行路窘迫
(B)「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意謂友情如浮雲、落日,難得易逝
(C)「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強調滿腔憂鬱,揮之不去
(D)「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表達盛衰無常,繁華成空
(E)「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盛讚殿宇富麗,宛如天庭
【答案】(A)(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李白〈送友人入蜀〉。畫線兩句在形容山勢的高峻,險象環生。語譯:「入蜀的道路(蠶叢路)崎嶇難行。山崖從緊靠臉的地方向上直衝雲端;騎著馬好像在騰雲駕霧。」(B)出自李白〈送友人〉。畫線兩句以「浮雲」比喻遊子飄泊,以「落日」比喻情難挽留,旨在敘離情。語譯:「遊子行蹤飄忽不定,就如天上的白雲一樣,我這老友惜別的深情,如同夕陽依依不捨留戀著大地。在此揮手告別,連馬兒也不願分別,發出蕭蕭哀鳴聲。」(C)出自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畫線兩句抒寫滿腔揮之不去之憂悶。語譯:「想要抽刀斷水水更流,欲藉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如意,不如明日披散了頭髮,隱逸歸去尋找樂趣。」(D)出自李白〈越中覽古〉。表達盛衰無常,繁華成空的感慨。語譯:「越王句踐勝了吳國,班師回國,戰士們也穿著華美錦服光榮回家。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占滿了宮殿,圍繞著他,侍候著他。而今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E)出自李白〈清平調〉。藉歌詠芍藥讚賞楊貴妃的美貌。語譯:「看到天上雲朵,便想起楊貴妃如霓裳一般的衣服,看到美麗的芍藥花,便想起楊貴妃如花朵般豔冶的容顏。春風拂過窗檻,芍藥花瓣被露水沾溼,花容更加超豔絕倫。如此的美麗,恐怕只有在群玉山,或瑤臺那樣的仙境才看得到。」
20.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閑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薄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答案】(A)(B)(D)
【測驗目標】理解文學理論的能力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曹丕〈典論論文〉提及「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可見作家氣質影響著作品風格,才有「文如其人」說法。(A)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躬耕南山下,任真自得。安貧樂道的性情,表現在作品上,亦真淳恬淡,為隱逸詩人之宗。(B)韓愈操行堅貞,直言無忌,諫迎佛骨,排斥佛老,表現在文章上,雄渾剛健,筆力遒勁。(C)劉基博通經史,為開國功臣,是就其學養與政治功績而論,無關氣質。(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下筆為文汪洋恣肆,能「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是個性的全然顯現。(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亦專指政治功績而言,無關氣質。
21.國文課堂上討論「宋代貶謫文學」,範圍為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則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三篇文章雖皆流露遭逢貶謫的感慨,仍不忘對時局提出諍言
(B)三篇文章的敘寫次序皆為:登高望遠→遙望京城→抒發感懷→物我合一
(C)歐陽脩〈醉翁亭記〉認為官運難卜,應該及時享受與民同遊共飲的快樂
(D)范仲淹〈岳陽樓記〉認為儘管仕途受挫,知識分子仍當以百姓安樂為念
(E)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認為心胸坦然,超越人生的缺憾,才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答案】(D)(E)
【測驗目標】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試題解析】〈岳陽樓記〉以「謫」為主線,先敘總景,再分敘雨悲晴喜的感慨,再抒發「不以物悲喜」的態度,以及「先天下憂後天下樂」的抱負,充分表現憂世傷時的胸襟,及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融合敘事、寫景、議論、抒情於一體。〈醉翁亭記〉先以剝筍法點出醉翁亭的環境位置,再依序寫領會到的山水之樂、宴飲之樂、與民同樂之樂,全文以「樂」字貫串全文,含蓄委婉的表現以順處逆的心境,並側面抒發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黃州快哉亭記〉圍繞「快哉」著墨,冶敘事、寫景、議論、抒情於一爐。先寫長江勝景,再敘命名緣由,末以「不以物傷性」闡明讀書人應有的襟懷。(A)〈醉翁亭記〉未有遭貶之感慨,同時這三篇文章都藉景以言志、抒情,並未對時局提出諍言。(B)寫作線索如上所述,且未寫遙望京城。(C)〈醉翁亭記〉寫與民同遊共飲的快樂,未言官運難卜。(D)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證。(E)由「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可知。
22.章回小說多由說書人的底本增潤而成,情節敘述往往摻雜說書人的解釋或評論。下列文句,具有此一特色的選項是:
(A)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
(B)巨靈神回至營門,徑見托塔天王,忙哈哈跪下道:「弼馬溫果是神通廣大!末將戰他不得,敗陣回來請罪。」李天王發怒道:「這廝剉吾銳氣,推出斬之!」
(C)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D)當時林沖扳將過來,卻認得是本管高衙內,先自手軟了。高衙內說道:「林沖,干你甚事!你來多管!」原來高衙內不認得他是林沖的娘子,若還認得時,也沒這場事
(E)八戒道:「哥哥說得有理。你去,你去。若是打敗了這老妖,還趕將這裡來,等老豬截住殺他。」好行者,一隻手提著鐵棒,一隻手拖著死虎,徑至他洞口。正是:法師有難逢妖怪,情性相和伏亂魔
【答案】(C)(D)(E)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話本」是說話人演講故事的底本,「章回小說」則多由作家根據話本加工、再創作而成。說書人為求精彩及趣味,常在講述情節時,摻雜個人的解說或評論,即文中常會出現與故事本身無關的一段文字。(A)先敘事:「玄德訪孔明……訪之」,接下來關羽對劉備的對話,無故事以外的人物發言。(B)先敘事:「巨靈神……跪下」,接著是巨靈神與李天王的對話,皆屬故事中的人物。(C)先是孔明與劉備的對話,然後是敘事;接下來「只這一席話……,三分天下」是作者解釋孔明神算,再以「真萬古之人不及也」一句評論孔明。(D)「當時……手軟了」是敘事,接著是高衙內與林沖的對話;從「原來高衙內」一句開始,則是作者解釋高衙內生事的原因。(E)先是八戒對孫行者說話,再敘孫行者伏魔的神力;「正是……伏亂魔」則是前面情節的總結,與作者個人的評論。
23.閱讀下列現代詩〈我不和你談論〉,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撫觸清涼的河水/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已爭辯了很多/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而你難得來鄉間/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領略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A)詩的第三段,末句的「沉默」與前兩句的「談論」相對照,暗示與其爭辯不休,不如默默耕耘
(B)作者不和「你」談詩藝、人生、社會,「你」代表腳踏實地而常來鄉間的都市知識份子
(C)作者認為,到「廣袤的田野」比在「書房」更能真切體會生活的內涵與生命的意義
(D)詩中藉奮力生長的幼苗、灌溉田地的河水、揮汗耕作的農人等,展現田野的生命力
(E)這首詩間接呈現作者喜歡玄思妙想的性格,以及追求華麗辭藻、艱深隱喻的寫作態度
【答案】(A)(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詩選自吳晟《飄搖裡》。賞析:作者不厭其煩地向「你」宣揚鄉間的美好,真正的詩藝、人生、社會,乃由真實的生活當中獲得,強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理念。前三段運用重覆的句型,以映襯法寫「糾纏不清的隱喻」、「深奧玄妙的思潮」、「痛徹心肺的爭奪」,來凸顯「廣袤的田野」充滿了多少真實的體會,而「幼苗」、「河水」、「農人」都是沉默的,但他們也是大地充滿活力生機的展現。末段結論,點出作者不厭其煩,反覆申說的原因,是因為「你」「難得來鄉間」,「久居熱鬧的都城」,是無法領略春風如何吹拂臉龐,那是書本所無法道盡或取代的。(B)作者不和「你」談詩藝、人生、社會,從「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可知「你」來自都城。(E)從「生長的幼苗、灌溉田地的河水、揮汗耕作的農人」已呈現鄉間農村風光,是樸實自然的展現。且反對「糾纏不清的隱喻」、「深奧玄妙的思潮」。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佔54分)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三。
一、文章分析(佔9分)
  仔細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分析作者如何藉由想像力,描述搭火車過山洞時所見的景象與感受。文長限100~150字。
鄉居的少年那麼神往於火車,大概因為它雄偉而修長,軒昂的車頭一聲高嘯,一節節的車廂鏗鏗跟進,那氣派真是懾人。至於輪軌相激枕木相應的節奏,初則鏗鏘而慷慨,繼則單調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韻。過橋時俯瞰深谷,真若下臨無地,躡虛而行,一顆心,也忐忐忑忑吊在半空。黑暗迎面撞來,當頭罩下,一點準備也沒有,那是過山洞。驚魂未定,兩壁的迴聲轟動不絕,你已經愈陷愈深,衝進山嶽的盲腸裏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頭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遲疑不決,驀地天光豁然開朗,黑洞把你吐回給白晝。這一連串的經驗,從驚到喜,中間還帶著不安和神祕,歷時雖短而印象很深。(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文法修辭的辨析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要求的是「過山洞」所見,所以要先能辨識並選取正確的資料。並須在內容指出「景象」與「感受」。所以文章的前半段,都不是過山洞的情景,即非分析的重點;從「黑暗迎面撞來」開始,才是應該選用的資料。
【分析示例】火車即將進入山洞,那種不可抗拒的驚怕,「迎面撞來,當頭罩下」,以「轉化」法寫出無形的驚懼;接著進入山洞,光線由明轉暗,遂將黑暗的山洞比喻成山嶽的盲腸,盲腸僅一小節,功能也不可知,就像山洞再長也只是路的一小段,黑暗中一切「神秘而不安」,譬喻貼切。最後火車駛出山洞,瞬間重見光明,以「吐」字帶出光線與「由驚而喜」的心情轉換。

二、闡釋與表述(佔18分)
  閱讀框線內的對話,先依對話內容的象徵意涵,闡釋「玫瑰」與「日日春」分別抱持哪一種處世態度,再依據自己提出的闡釋,就玫瑰與日日春「擇一」表述你較認同的態度,並說明原因。文長限300~350字。
玫瑰說:「我只有在春天開花!」
日日春說:「我開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杏林子《現代寓言》)
【測驗目標】閱讀闡釋與表達能力
【寫作提示】從內容體會寓言「意在言外」的象徵內涵。本題有兩個問題:第一,玫瑰與日日春各自代表什麼人生態度,其象徵意義必須合情合理;第二,從中選擇一種你認同的態度,這一小題可以表達個人意見,但題意暗示必須是正面的闡述。
【文章示例】玫瑰的「只有」宣誓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是自信的表徵,擇己所愛,不須妥協,也可以驕傲的活出生命的春天。即便用三季的醞釀成就一季的花香,生命也是璀璨的。璀璨的生命,當下就是永恆。而日日春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隨順自然,無處不自在的生活態度。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希望能抱持樂觀的態度看待每個人生起落。當我成功時,有人可以跟我一起分享;當我挫敗時,有人可以讓我傾訴,再給我一個擁抱,就可以再面對現實,笑談古今。那麼,成功與挫敗就如日升與日落,都是人生的一部份,都可以接受、可以隨順,也就可以無處不自在。自然運行,一年只有一個春天。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隨時可以創造自己的春天,我寧為日日春,日日開放,把每一天都開成春天。

三、引導寫作(佔27分)
  或許你有過類似的經驗:熟悉的小吃店正在改裝,即將變成服飾店;路旁的荒地整理之後,成為社區民眾休閒的好所在;曾經熱鬧的村落街道,漸漸人影稀疏,失去了光采。……
  這些生活空間的改變,背後可能蘊藏許多故事或啟示。請你從個人具體的生活經驗出發,以「走過」為題,寫一篇文章,內容必須包含:生活空間今昔情景的敘寫、今昔之變的原因、個人對此改變的感受或看法,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從內容上說:引言第一段提供的三個例子,都是針對生活「空間」改變的觀察,即限定寫作內容必須是以「空間」為主軸,敘寫這個空間的改變所帶給你的感受或啟示,如果寫親情、愛情,或以時間的流逝,來寫自己「走過」的一段歲月,那就不符命題要求,文不對題,只能得到C等。
再從結構上說:題幹提示,內容可以分三個部分有條理地抒寫:一是生活空間今昔情景的敘寫、今昔之變的原因、個人對此改變的感受或看法。而主題則圍繞「生活空間的改變」。可以描寫景物,探究原因,表達個人的看法。其中最重的是第三層:感受和看法,分數高低可依此評定,若偏向感受的抒發,則以抒情為主;若偏向看法的陳述,則以議論為主。
【寫作示例】
    走過
  穿過有竹籬笆的狹小巷弄,拐兩個彎,就可看到那棵比全村子的人都老的老榕樹了。樹的鬚髯隨風晃蕩,樹蔭下,可以找到所有想找到的玩伴,這就是我從小居住的地方──一個老舊眷村。
  和其他的眷村一樣,這裡有清一色的獨棟平房建築,屋簷低矮,幾乎要壓到眉梢;屋前庭院裡,玫瑰、茉莉、九重葛……一起迎風招搖;最外面是簡樸素淨的竹籬笆,像一群怠忽職守的小矮人可有可無地站著,「防君子不防小人」地隔開內外;村子入口「崇實新村」四個大字,儘管經過歲月的淬礪而稍有剝落斑駁,仍以端正的楷體很「愛國」地屹立在日升月落裡。
  逍遙的童年倏忽而過,村子裡的人事滄桑,難以一言道盡,其中那紙政府發給每家的「限遷通知書」最令人震撼,一下子,全村的人像得了「集體憂慮症」,全都陷入一種複雜難解的沉默裡。為了配合政府的眷村改建計劃,這塊平日可親的土地,突然成了官員口中「進步都市中的毒瘤」。隨著倒數期限不斷逼近,不管當初反應有多激烈,到後來也都莫可奈何地加入整理打包的行列。
  就這樣,平矮的一排房舍連同紅花綠草一起消失了;曾走過的狹小巷弄,已剷成難以辨認的成堆黃土;老榕樹被連根拔起,運往一處不知名的他鄉。怪手在每一條我走過的路橫行無阻,呲牙裂嘴地吃掉我的童年。
  工程完成後,我們在政府的美意下,搬回原來的地方,十六層的新式大樓,到處泛著「新」的氣味,電梯的不鏽鋼門堅固晶亮,奶奶卻說怎麼看都像外星人的基地;四片大開的鋁框玻璃窗,迎來朝陽和月光,爺爺卻絮絮叨叨抱怨光線太亮他睡不著覺;兩層深鎖的大門,取代竹籬笆盡忠職守地防衛門裡的主人,卻也擋去了王媽媽的水餃、張伯伯的辣衝菜、李爺爺的醉螃蟹……
  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一群人,卻因為生活空間的改變,一切就變了。說不上來為什麼,明明人就在「家」,我卻常常很「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