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5 20:46:09漂流社工

漂流社工第六十六號(壹週刊)

漂流社工電子報

--基層發聲.基層行動--

《第六十六號》

壹週刊



2004/11/14出刊

------------------------------------------------------------------------------------

《起源》

(壹週刊報導原文)

直 擊 5 勵 馨 9 成 捐 款 變 人 事 費
九 二 一 民 間 團 體 紛 紛 對 外 募 款 , 以 救 援 雛 妓 聞 名 的 勵 馨 基 金 會 也 募 得 兩 千 一 百 萬 元 。 勵 馨 也 到 災 區 設 立 工 作 站 , 幫 災 民 心 靈 重 建 。 但 根 據 內 政 部 公 布 的 募 款 使 用 資 料 , 基 金 會 光 用 在 購 買 電 腦 硬 體 及 人 事 行 政 費 就 高 達 一 千 八 百 六 十 二 萬 元 , 高 達 九 成 。 換 句 話 說 , 社 會 大 眾 的 愛 心 都 「 捐 」 給 了 勵 馨 用 來 購 買 硬 體 設 備 和 社 工 人 員 的 薪 資 , 災 民 實 際 獲 得 的 金 錢 援 助 反 而 相 當 有 限 。
勵 馨 基 金 會 承 認 , 地 震 發 生 後 , 先 後 在 南 投 國 姓 、 埔 里 和 信 義 設 了 三 個 工 作 站 , 到 二 ○ ○ 二 年 底 結 束 , 投 入 約 二 十 位 社 工 人 力 , 每 位 社 工 員 每 月 加 上 勞 健 保 不 到 三 萬 元 的 人 事 支 出 , 是 最 主 要 的 開 銷 。 災 民 是 否 需 要 社 工 , 見 仁 見 智 , 但 大 眾 捐 款 是 希 望 交 給 災 民 , 如 果 全 部 把 捐 款 拿 來 付 自 己 員 工 薪 資 , 即 使 這 些 員 工 都 是 在 災 區 從 事 心 理 輔 導 活 動 , 也 引 人 議 論 。
而 勵 馨 在 二 ○ ○ 二 年 底 的 三 個 工 作 站 結 束 後 , 又 在 台 中 縣 霧 峰 和 豐 原 開 設 了 二 個 工 作 站 , 勵 馨 員 工 告 訴 本 刊 : 「 報 給 內 政 部 的 一 千 八 百 二 十 五 萬 元 的 款 項 , 尚 不 包 括 這 兩 個 工 作 站 的 開 銷 。 」 顯 然 , 勵 馨 基 金 會 是 充 分 利 用 社 會 大 眾 對 災 民 的 愛 心 , 來 「 圖 利 」 自 己 的人。



《然後》

當然,被點名的勵馨回應了,回應網址如下:

http://www.goh.org.tw/chinese/news/2004/TWNEXT/

還有一封勵馨worker轉寄給社工夥伴的信件,囿於版權無法登載,請自行詢問其他社工夥伴。



還有其他其他的評論文章,如聯勸的執行長與副執行長的兩篇相關文章。

《接著》

我們的兩篇小小想法

《A》
林采蓉

基本上我認為壹週刊報導有關勵馨921捐款這件事,可以提供給社工界一些警惕與反省,一方面是去檢視我們的募款策略,為什麼向來不敢跟社會大眾說清楚講明白,他們的捐款會用在什麼地方,我們普遍見到的募款方式,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現一、二個代表性地、特殊地個案,激起捐款者一時的同情與憐憫之心而捐款,卻沒有具體地告訴社會大眾社工員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需要靠社工來做?在社福界習慣的募款的策略中,只有待助的弱勢者的圖像,卻沒有社工員的圖像,所以我們的捐款人才會搞不清楚志工跟社工,才會有他們的捐款去向就是傾注於案主的期待。台灣的社會工作才剛在起步發展的階段,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工作的認識也仍待努力,或許以後我們在操作募款策略的時候,可以考慮換一下由社工員來擔任代言人,不要每次都是馬市長,也是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社會工作的好時機。

《B》
心虛的社會服務機構與行銷失敗的社會工作專業-從壹週刊的報導與勵馨的回應談起

Reinhard

事件的始末也就略過了,我從勵馨執行長的回應開始談為什麼說「社會服務機構的心虛」,基本上,執行長回應地相當好,以一個主管的立場來反駁小報的攻訐是十分有力的,特別是又提出了整個服務的數據,我想,明理的社會大眾應該能夠同理為什麼他們的捐款會被用到社工員的人事費上了,以及這樣的價值是遠超過直接發放現金給災民。然而,我卻認為這樣的回應如果標題改成「給九二一社會服務機構一個公正的評價」我想會更為貼切。

因為,這篇回應我想少了基層第一線服務人員的真實感受,而他們的經驗與感受才應該是能夠讓社工人拿回應有的評價最有力的武器。然而,多數的社工知道了只是憤怒,卻忘了自己手上最有力的武器,究竟,除了帳面上服務的量以外,我們對案主服務的價值在哪裡?

向來,在社服專業不成熟的台灣,捐款者所期待的協助方式,就是如慈濟般的實務救助,慈濟把捐款給了貧苦的人民、蓋了醫院、送到國外災難發生之地,於是捐款者心裏想的,就是我的錢是否看得到實際效益?

所以,社工專業的經費蓋半使用於人事費就成了所有專業社服機構的痛腳,壹週刊只是碰巧打到這個痛腳罷了。當社工服務的價值繼續停在辦了多少方案、服務了多少人次,則社工永遠無法取得捐款人的信任,因為不需要人事費的慈濟或是其他完全使用志工的社會救助團體服務的量更大,更符合捐款人心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期待。以下駟對上駟,我們只有死路一條。

就我個人服務災民的經驗,量大,充其量只是帳面數字,實際對案主發生的影響,才是社工價值的所在。記得有一次,機構裏在爭辯,一位工作者因為從五點到七點半,傾聽與協助一位災後自殺的個案,所產生的加班費或補休的問題。從管理者的角度,這樣的行為殊不可取,兩個半小時至少應該有三個人次的服務量,更何況使用到下班時間。然而,這兩個半小時,如果是這個案主第一次有人這樣傾聽與真誠地要協助他的困難,我想,絕對遠勝於發給案主三千元。

還有,我們組織了志工隊來協助送餐與關懷訪視,裡面,卻有很多的志工因為服務他人的歷程而成長,因此而從地震的陰影逐漸走出來,甚至,發展出地震前完全不可能產生的生活目標,相較之下,老人們有沒有吃到飯反而是次要的,但也因為有社工員組織志工隊,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還有很多很多,都必須由第一線的服務人員來敘述他們的經驗,他們設計的方案是如何地貼近地區民眾的需求,他們的產出是如何的比發放現金救助來得有價值。

所以,對於壹週刊的攻訐,主管們已經就機構立場回答的很完備了,剩下的呢?如何教育捐款人,讓他們知道社工人的服務是有價值的?應該就是第一線社工的責任了。

或許第一線社工習慣於經常性地沉默,但也或許就是這樣的沉默讓社工人失去應得的評價。



《最後》

還是期待各位的來信與回應,希望大家最近除了討論無可救藥的社工師考試以外,也能夠來關心一下我們所處的社工大環境。

----------------------------------------------------------------------------------------------------------

歡迎你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可以聽聽別人的聲音 〜〜〜

〜〜 也可以讓別人聽聽你的聲音 〜〜

歡 迎 投 稿

-----------------------------------------------------------------------------------------------------------

本電子報不定期出刊,歡迎各位將本期的感想、回應、批判,mail給我們mailto:fsw0621@hotmail.com,或留言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board/index.htm?s_id=fsw0621我們將適當地將您的感想發表給其他人知道,這塊園地也將因為有大家的灌溉而茁壯!我們非常需要您的聲音!

若您有訂閱的意願,建議使用pchome電子報訂閱網頁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f/s/fsw/

過期電子報與留言板於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fsw0621/

本電子報內文版權屬文章前屬名之發表者所有,僅使用於本電子報與新聞台,擬轉載於固定場域者,請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