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 00:00:00大山

孵藝術和建築的夢--雲門劇場




一、二十三歲與四十五歲的對話

電視上看見林懷民先生坐在位於淡水的新劇場中央,偌大的表演舞台僅擺著兩張椅子,林先生有磁性又儒雅的聲調講著新劇場的誕生與雲門浴火重生的歷史,隨著他歡喜又帶點自制的聲音像舞者不停迴旋的肢體引動著裙,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的將我的心旋起,越過生活的如常節奏,落在他的身影背後的那一片連著樹的海景、或是連著海的樹景,剎那間我被勾引了,心念著一定要去一次,去看看是否真如影像述說的那麼迷人。

此次前往動機也非像單純的像林先生說:「一起來雲門看樹、看海、看劇」而已,長期在宜蘭耕耘公共建築的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因雲門舞集八里練舞場發生大火,必須另覓練舞場地,而後在新北市政府的協助之下選定淡水舊中央廣播電台為雲門暫時的處所,雲門舞集的榮譽理事黃永洪建築師推薦,讓新劇場成為田中央團隊第一個走出宜蘭的公共建案。

二十三歲的田中央團隊以及四十五歲的雲門舞集,各自在各自的領域深耕並培植台灣新一代的專業人才,在一邊頓失「家」的焦慮、一邊事務所經營面臨瓶頸最低潮的時候相遇,而這個機會讓對方重新走出一條新的路徑,厚植文化藝術的力量,持續蘊養台灣的人文精神。我想,所有的危機變化都藏著令人驚豔的力量,更何況是是兩個那麼了解台灣土地的團隊。



二、低調的建築語彙

淡水,在此生活四年的地方,貪看過觀音山的美麗側臉也曾靜靜地等待落日餘暉的片刻,有機會利用春假和老師與廠長重回青春之地非常興奮,雖然並不是母校之旅,但是,只要進入淡水,大自然的魔法就將記憶裡恣意、奔放與昂揚的情緒招喚提取出來,使我們也在青春作伴的心情下,踏入雲門劇場,慢慢更新淡水面貌。

緩緩走過滬尾砲台旁的小路,原本悶滯與令人煩躁的天氣,在走到雲門劇場的主建築體旁時,悄然消散,是圍繞主建築體的綠意與穿林而過的風聲以及像帽子般的屋頂結構,靜靜為風塵僕僕而來的人,獻上一股清涼之意。

而田中央建築團隊設計的雲門劇場也秉持著他們在宜蘭設計的公共建築一樣,將結構「碎形化」,讓結構體不是龐然突兀的現身,而是像隨意堆疊的積木,取消單一需求的設計、並觀察地景的特色,讓建築物只像星星一一樣,不搶光彩。

我們從主建築物的後方進入,廊道成為接引人潮的主要動線,並連接主結構體的第二層--劇場出入口設計,也將橋上的景觀接連到面對出海口的方向,框著一片天色,隱隱鼓動我們往前走去,並為看劇的觀眾準備一方寬廣的等待之地,營造自然美景到人文美景的過渡空間。

走到主結構旁,木質牆上印入眼簾不是雲門過去的豐功偉業、劇場歷史,而是芳名錄。一筆一筆記錄著大至企業集團小至小朋友的名字,詳細記錄在這牆上,對於曾經支持過雲門,不管男女老少,在雲門眼中真摯的情感聯繫與支持信任都同等重要,才有機會讓雲門蛻變。當然對於環境友善,也是田中央與雲門所捍衛的堅持。起初開挖基地一定會傷害到原本的林相,而他們選擇兩個方法,一是將基地上已經成長幾十年或百年的樹木,先移往他處,等工程好之後再重新「種回去」,其二將原本種在八里具有意義的樹,移植到這來,並且購買老樹,讓劇場的林相變得豐富、蔥鬱,也讓整座劇場如同點綴似的不突兀地「生長」其中,將原本就精彩的風景第一眼讓人看見。




三.舒服的人景相依

對於雲門與田中央團隊思考環境的態度,猶如「分居不同領域與地域的異卵雙胞胎」,有默契與信任。對環境友善、對大眾開放,並對歷史尊重,也成為設計的主軸。因此,走過廊道之後,天開地闊,一整片的觀景平台將出海口的景觀和樹林的綠都盡收眼底。觀景平台走道銜接至劇場前的大草坪寬大且和緩,每一階的高度走起來相當輕鬆,感覺不到坡度的變化,很自然的能銜接其他建築。順勢而下,我們看見外面牆上還標記著「莊敬自強」舊中央廣播電台,曾代表在二次大戰後政府對大陸進行心戰喊話的發聲機構,很政治正確的建築表面,卻因為綠色薜荔攀附其上,調停了對立與嚴肅的氛圍。想起以前小學教室前後一定會放國父照片、後面放現任總統照,做錯事會得到「國父會懲罰你!」的驚悚言論、看電影還要起立唱國歌的生活細節,對比我們揚著頭研究起雲門劇場與舊中央廣播電台的調性相不相容?非常自由的評論,這棟「莊敬自強」的歷史建築可勾起以前總總回憶呢!有趣的新舊銜接。

偶爾觀景平台上坐看雲起時,或是在朱銘人間系列的白色銅雕作品,跟著入戲當個背著包包的路人甲,舊中央廣播電台前有一大片草地,有孩子在草地上踢球,也有三兩個好友們,席地聊天,所有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一方天地,停下來聽風看樹,悠遊自在,每一處都值得停下來看看。原本以為小小精緻的雲門園區,不一會就可以逛完,我們卻在那裡扎實待了五個小時,如果不是臨時要去北藝大,我們仍會在那裡,待到星星亮起來。



四、有故事的時光隧道

劇場內,有不定期更新的展覽,讓劇場不只有看戲的功能,也具有匯聚不同藝術領域的展示、交流。剛好,當期是雲門舞集的攝影展,將舞者最有生命力的姿態凝聚在那一刻。一張現代舞者羅曼菲的照片,單腳抬起碰觸臉頰,眼神專注而銳利昂揚,表現出沒有任何動作能限制的肢體和堅毅的心都是舞者一生追求的極致,劇場外一隅矗立羅曼菲的青銅雕像,裙擺旋舞的姿態,覺得什麼事都不能阻擋他跳舞,連死亡也不會。而另一張照片則是八里練舞場火災後,舞者清理現場,所有資產全都付之一炬,只剩兩張白色的面具鋪在焦黑的殘骸上,黑與白、死與生、毀滅與崛起這些深沈對照,一股腦全在腦袋裡爆炸與思索,了解在所有摧毀過後,那純淨的白如堅強的意志,讓所有的險阻都遜色。

人文精神濃厚的地方,連待在裡面的人也會受到影響。

另一個在茄苳樹庇蔭下的「大樹書房」也是個很好逛的地方,裡面的書二樓的露台有大樹庇蔭,再炎熱的艷陽威力也變得虛弱。而且書店店員極好,中午我們討論要在哪裡用餐,店員聽見還拿著手機為我們尋找吃飯的餐廳以及推薦附近值得觀覽的好地方,令我們好吃驚,我們碰見的不僅是樂在工作的店員,更是帶著一股熱忱將雲門認同的人文價值很自然帶出去,每一個工作人員儼然都成為最頂尖的代言人。我們就在這書店裡買書、點了一杯咖啡在茄苳樹下聊天,秋芳老師告訴我們那些來不及經歷的藝文圈軼事、佳話都填滿了我們求知、好奇的心靈,明明只是一場簡單的旅程,怎麼到最後都那麼有文學味。





五、不停旋舞的孵夢基地

園區另一邊,看見燒融扭曲的貨櫃屋擺在園區靠近垂直而下的邊坡旁,靜靜的與新劇場並立。走近貨櫃屋裡不規則的扭轉、鐵板上還有被燒融的破洞,火摧毀的力量大到令人震攝,心想如此剛硬的鐵板都飽受催折,更別說曾經在此支撐舞團的工具、道具、寫滿心力的紙品,多麼不堪一擊,頓時透不過氣的難過盤旋而生。
但從燒融的洞口往新劇場方向望,傑出的藝術文化、舞者還在,呼喚出新生的期許。往後望,立於危險邊坡般堅苦卓絕的過去也還在,讓我們知道雲門從何處而來。或許這個空間更能感受自己的生命版圖,我們總不經意過去與未來的對照,感受喜悲並行帶來的複雜而又痛快的慨嘆嗎?看著這個園區其實是慶幸的,慶幸此時此刻我們在這裏,還有機會感受微風、樹聲以及人間的美景,慶幸我們還有能力提筆,將細小但有趣的感動留下,從而想想看自己能做的事什麼?累積成為人生的鋪墊和故事。

黃聲遠建築團隊與雲門舞集,將這裡變成一場不停旋舞的舞台,讓走進來的人有機會,領會豐富的生命力,也感受台灣文化深刻的底蘊。

這一刻陽光和樹影都亮閃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