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2 17:39:21fianse

讀書雜感:藝術、科學、哲學斷想

趙鑫珊著,《藝術、科學、哲學斷想》,丹青出版。


哲學家做些什麼呢?

一個戲謔的答案是:她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偶而會停下思緒要求另名正在思考的哲學家中斷思路與她對話,或至少要能傾聽她。這是哲學家的主要任務以及社會貢獻,我的意思是,多虧哲學家們的相互干擾,才避免這種無益於社會效用的知識生產過多。

那麼哲學究竟是什麼?愛因斯坦的回答是一種對於知識採取最普遍與最廣泛形式的追求。在這點意義上,哲學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詩人Novalis則說「哲學原就是一種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種理解無疑是文藝形式的,具有一種感性的描繪,它指涉了實用目的之外的人類關注與情懷。如果不是不滿足現實的存在事物:道德、藝術、科技,我們何須再苦苦尋求道德哲學(倫理學)、藝術哲學(美學)以及科學哲學等話語的對應與後設式抽繹呢?何苦走到實踐的後台,企圖觀照那無益於舞台下觀眾聆賞樂趣的背景呢?不正是精神層次的不安頓,督促著哲學家繼續上路探訪她心靈的原鄉。然後產生一種氣魄,像康德,指著天穹的星子,斷定星星們的排列正對應著人世的倫常。柏拉圖的洞穴之喻不也意解了人走向真理原鄉的歷程。

於是有人這麼敘說,哲學起於大部分人都停止追問「為什麼」的時刻,正是在這一剎那,哲學家接下了棒子,自找苦吃、不甘就範、心灼如焚地追問「為什麼?」。僅管略嫌孤零,然而這不也頗有林義雄曾引用詩人Robert Frost(1874~1963),〈The Road Not Taken〉,一詩的況味。


金色樹林分兩條岔路
遺憾未能兩者都試
身為旅者,我駐足良久
遠眺其中一條
直到山路消失灌木叢中

然後,踏上另外一條,似乎差不多
或許更佳美之徑
因綠草如蔭引人上路
然而若有人跡
兩者路況恐怕相差無幾

當日清晨,兩條道路皆是
滿佈落葉無人踐踏
唉,留著第一條改天再走吧!
其實我何等明白:一路通往一路
豈容有回頭機會

多年之後某個時候
帶著一聲嘆息,我要告訴你:
樹林裡分兩條岔路,而我--
選擇了人煙較少的那條
結果是如此不同



訪客 2008-01-01 16:08:34

我喜歡哲學的原因,是出自哲學乃是愛智之學。而
我們對智慧的需求十分殷切,透過哲學之反思與回
溯,讓我們得到&quot獲智&quot的熱趣。

很幸運的因為哲學的緣故,而發現對哲學也有興趣
的新聞台。

歡迎到小站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