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3 18:00:00十音
與萬物連結

這樣的洞見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被特定事物吸引:
在所有倒地的樹幹之中,
我走向其中一根,
是因為它傾倒的姿態讓我想起生命折腰的畫面。
在所有能夠回去的地方,
你選擇了被風吹蝕的懸崖,
只因它讓你感覺到自己未曾展示的被磨蝕的心靈邊緣。
人類似乎習慣從環境裡找到自己,
但如此做著我們卻打破事物,
要它們都與我們相像。
縱使不是出於刻意,我們常常汲取把生命當作食物,
將它咀嚼成不可辨識的碎屑,然後囫圇吞下。
但我們更應該完整地接納生命賦予的食糧,
否則將失去其中的智慧、力量與恩典。
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不要把一切都變成我們。
謙卑的最深作用是它使我們吸收經驗的本身,
而非違背它的本質,
謙卑是為了從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生命得到滋養。
我們也因而在自己身上找到回應它們的種子,
那是可以支撐我們也屬於萬物共有的恩典種子。
事實上,每個人體內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組成方式,
如同染色體構築起宇宙的微小層面。
自由的藝術開啟了一趟非去不可的冒險,
理解世間各處的秘密與刺激我們內裡的那些細微感受,
如此我們才真正活著:
向魚群學習如何浮出與潛入、
向花朵學習如何綻放與接納、
向石頭學習如何碎裂然後光線透入、
向飛鳥學習翅膀何以比大腦有用。
我們面對的挑戰不是在萬物中找到自己,
而是在自己體內找到萬物。
身而為人,就是在萬物的相似之中不斷往內演化,
塑造自己成為眼見的奇景。
最後我們也能像深諳此理的鳥兒,
學會單純為了光芒的乍現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