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23:58:40筆耕志工

何謂「三境」?

 「八識規矩頌」提到三境,其中的「獨影境」對作夢有精闢的解釋,我把它加上南懷瑾大師的論述,整理如下:

唯識三境--

修學佛法,境界不可不知。任何一種心識之生起,必有境界為彼所依,而境界之自體是真是假,可分為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種:

其中獨影境是意識的反面作用。獨影境生起於夢中、精神病狀態、快要死亡時候的昏迷中,或打坐定中、昏沉散亂境界的時候。

佛法論夢之起緣,約分為五:一想,二憶,三病,四曾更(經驗影像),五行引起(未來事實)

獨影境有時會使人陷入昏沈,但也有它轉為好的一面,這種獨影境界一過去,可轉為明了意識,在這轉的過程一刹那,就會發起神通作用。不過神通與神經一線之隔,智慧與工夫沒有到達的時候,千萬不要亂搞,如果弄不好會被送到精神病院。(學打坐要特別注意這點)

夢之起作用者,乃獨頭意識,亦稱獨影意識,相當於心理學上之潛意識。

意識具分別明瞭功能,獨頭意識則只是意識之影子。

夢中的獨影境,在佛學範圍歸納為五種,分別是(1)病夢(2)想夢(3)思夢(4)曾更夢〈經驗影像〉(5)引起夢〈未來事實〉。

1)病夢:

我們一般人都有這類經驗,有時候夢到被鬼壓到,這不是濕氣重,就是消化不良。或在夢中往上飛,有時候往下沉,這一部份屬於心理作用,大部份還是由於氣的上升與下墜之故,這是病夢的大概。

2)想夢

想者,是「意識」起思想作用,我們對於遠離的親屬朋友,往往會在夢中相見,這是由於思想構成的夢,男女相思的夢也是想夢。

3)思夢(或稱憶夢):

想與思在唯識學上是有分別的,想比較粗,同時在想的時候,一定帶著有像,不想的時候,像就消失了。

而思不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較微細。我們思念一個人,或一樣事情,儘管整天忙著做事,而思的念頭始終掛在心上去不掉,這是思的作用。

思者,於人事物慾,或見、聞、覺、知之事,習慣已深,「無須意識」運思。

4)曾更夢:此夢根據平常知識經驗而成。

即於前三種夢象,或牽連過去經驗而成夢,或前塵影事,於夢中重溫,故夢中之見、聞、覺、知,絕少有超過平常知識經驗之印象者。

5)引起夢:

另有一種夢很奇怪,即引起夢。引起夢是曾更夢的相反,我們大家平時所做的夢,大都屬於曾更夢,曾更就是曾經經驗過的。

大家有沒有做過從沒有見過的東西、或是景像、人物的夢,我們所做的夢,可以說都可用知識與經驗來解釋的,不過有時候是片斷而不完整,有時候比較紊亂而不清晰。

而引起夢就不這樣,它是先做了沒有經驗過的夢境,以後再在日常中出現。

如果禪定工夫能夠達到二禪以上,在偶然小昏沉之中,像夢境一樣,可以見到沒有經驗過的東西,這是超過我們這個欲界以外的境象,雖然像夢境一樣呈顯出來,卻倒也頗為真實。

在佛法裡,有一種專修禪定,可以利用做夢的方法,在禪定中發生前知,可以預先知道沒有經驗過的事情,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引起夢的一種。

南懷瑾大師曾做引起夢,也就是先在夢中見到,而後才證實的。那次他去大陸一間廟中,就感覺到非常熟悉,原因是他在夢中已經來了好幾次,連封閉不通十幾年的路他都知道,真是很妙!

因此,我們不要看不起獨影境,神通的發起還得靠它,而它是由第六意識的功能所發動。現在有些大師級人物,便是靠獨影境的神通力令弟子崇拜不已,但是定力與智慧沒有到達那個程度的人千萬別亂搞這套!

獨影意識的功能,在定中,並不是由於昏沉而發動的,應該已經是由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的神通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