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23:24:14筆耕志工

佛教學十四講之第一講

大家知道學佛的目的跟意義嗎?

(第5-9頁)

一丶學佛目的:

其目的主要是去除無明丶轉識成智;淺言之:只是理智辦事,絕無感情衝動。所以學佛之人,就如同一採礦者,金藏礦中,須加開採陶鍊,方得金用。

 

佛字之義,既是一智一覺;所以學佛的目的,不外在開智慧,求覺悟。而其關鍵,即在去除煩惱無明及所知二障。經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治病當先知病,二障將在最後面再做解釋。

 

二丶學佛的意義:

學佛的意義是覺悟!「覺」之一字,有「覺察」丶「覺悟」二義。

覺察指對其事注意,覺悟指對其理了然。

先覺察,而後覺悟。

上言成佛的辦法,是轉識成智;而轉識成智,就在覺上。因為唯有正覺,才能除去覆住本性的無明。

覺可從人生(內覺)及宇宙(外覺)二個層面來看。

1.首先是人生(內覺):

學佛修行可控制七情六欲。

先來解釋什麼是七情六慾。

七情六慾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說到底。人存活於世,想要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都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所以後來就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共六欲。

 

佛家在《大智度論》中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六慾是由六根六識生出,尤其第六識意識,更是五根的主導者,唯識學主張心即意識,改變心即改變意識,心改變了命運自然跟著改!

 

2.再來是宇宙(外覺)-

佛學是覺悟的學問,又分內丶外覺。內覺人生本身,外覺宇宙環境。修內覺自然得外覺,二者均覺悟則可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獲大解脫;不覺則被人生宇宙支配,受它束縛,不得自在。人人宜覺,故人人當研佛學。

 

三丶要內覺必須先開智慧—-(第1017頁)

依照開智慧之淺深次第,分三種智:

()是「一切智」:指能知一切法總相之智慧。

一切法總相是什麼?經上說是萬法皆空。蓋宇宙萬法,凡夫執為實有,其實皆是因緣所生,並無自性,所以是空。

譬如:兩手相合有縫,而本無實縫。是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小乘四果羅漢,修析空觀,證偏真理;大乘別教十住菩薩,修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同斷見思惑盡,即開一切智。

()是「道種智」:

指能知諸法別相之智慧。

菩薩必須度化眾生,而度化眾生,必須懂得諸佛道法(「道」,包括藏通別圓四教,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門四門),和諸眾生善根心理(「種」包括上中下根)

佛法與眾生,雖亦不離因緣性空,卻緣起現有,且別別不同。別教十行菩薩,修從空入假觀,遍學四教四門,見俗諦理,界內外塵沙惑斷盡,即能用諸佛道法,發起眾生善根,是為道種智。

()是「一切種智」:

又稱「一切道種智」。

佛法無量,眾生無邊;一般菩薩只能知下不能知上,唯佛究盡,知一切道與一切種。

故無一事而不知,三千大千世界外下毛毛雨,悉知其點數;無一事而不辦,納須彌山於芥子許,如反掌折枝。此則修中道觀,斷根本無明惑,見空有不二之中諦理,是為通達總相別相之佛智慧。

 

再來解釋妨礙智慧的二障,分別是煩惱障與所知障:(第1828頁)

無明能障,依其障礙之寬狹義,在唯識論上,分之為二,

1.煩惱障,從我執生,即貪、瞋、痴、慢、疑等,能擾惱有情身心,而障涅槃。

「覺察」功夫可以用來對治煩惱障,煩惱之擾惱有情身心,侵害如賊,能劫本性功德法財;世間之賊,能偷家中財寶,若是主人能隨時警覺注意,縱彼有偷天換日本領,亦無能為功。

學佛之人,對治心中之賊亦然,若能如古德所說「不怕念起,但恐覺遲」,煩惱障自然漸伏、漸斷。

 

2.所知障,從法執生,能覆一切所知,而障菩提,有些自豪是佛學大師級的人物也常遇此障。「覺悟」功夫可以用來對治所知障。

學歷高的人,通常所知障很重,學問成為他信佛的障礙,他認為自己很聰明見識廣。這也是世智辯聰者。

佛法認為,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是大災難,不是好事喔!

八難如下:

1地獄、2餓鬼、3畜生,三惡道長苦無樂,無法修行佛法。

4長壽天。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壽命500劫,外道修深定,修到一念不生,耽溺於定境,是修行佛法的障難。

5佛前佛後。佛未出生時或佛滅度之後才出生,無法親聆聖教,如今聽聞,卻離佛世已遠。

6盲聾喑啞。諸根不具,業障深重,障礙聽聞佛法。

7邊地。於沒有佛法的地方。

8世智辯聰。自以為聰明利智,巧舌辯解,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這八難之中,世智辯聰最難搞。

 (以下見第29-34頁)

如上所說,起覺察、覺悟的功夫,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礙,而開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本性德能,這就是學佛之始末。但能依之以自行,那只是小乘的羅漢;又能兼之以化他,則是大乘的菩薩;若又能自行,又能化他,而且做到覺行圓滿,究竟至善的境地,那就是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