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4 21:32:35臨時河

《第一年》



這本書使我想起了在台大外文所唸書的時光。

當然,台大不比哈佛,相同的是,裡頭學生超強的自學能力以及向菁英看齊的眼光。哈佛學生並非每個都是天才,對於課業的掌握常有不足,倍感壓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更驅使著每個人進步進步。弔詭的是,這樣的學生並不「乖」。

哈佛HBS(商學院簡稱)向來流行一個傳統,所有新生第一天開學日都要搶位置,因為接下來一整個學期都得坐第一天的所選的位置,原本我以為,像哈佛商學院這樣的頂尖學生,應該最心儀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吧?想不到,書中交待我們的是,清晨五點,去搶左方最後一排的位置,俗稱的「左外野看台」!為什麼是最後一排?因為這樣上課傳紙條才方便,那「左方」呢?原因是老師用右手拿粉筆,視線通常先看左方,這樣一來,想發言掙點上課分數的時候,就可以奪得先機。

接下來一學年,無外乎是由同學主導的個案討論,此時在家準備的辛辛苦苦,上課還得搶奪發言權,搶歸搶,傳紙條一定不可免,課堂上發生的事情都會被揶揄嘲諷,寫在紙條上,傳給左右同學,然後每個人在紙條上加註,紙條回來又是一輪精彩的評論。

讀到這裡,不禁會心一笑,想當年在台大教室上課的光景,10多個人圍著討論桌,大家慵懶地翻書,即使是聲譽很高的名師,或是以實力取勝的學者,還是逃不過學生的嘲弄。反倒是,這樣的嘲弄似乎是所上悠久的傳統,即使老師聽到了,也置之一笑,或許,這個光景讓師長們也想起了當年的自己吧!

但是,一如所有的第一志願,建中、台大、哈佛,學生上課慵懶是半個事實,應該說,在所有頂尖學校培養出來的,無非是一群「自學」能力超強的學生。在哈佛,每堂課都是個案討論,老師只負責引導學生發言,在這種情況下,課前的準備、臨場反應,以及課後複習,全部都仰賴自己如何在課堂上努力吸收「資訊目錄」:什麼書該看?哪些人可以請教(哪些人可以忽略)?哪裡有資源?這些在課堂上全部都會傳授。接下來,只有靠自己努力自學,增加實力。在哈佛,不發言的學生會被教授視為「沒有實力」,這些人在同儕中也難以找到可以一起討論功課的對象(誰想跟沒有實力的人打交道?)於是,上課慵懶歸慵懶,台下每個同學,對於課堂的進度可是了然於心,課後所下的苦工更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和所有成功的人一樣,哈佛MBA的學生無論是天才型的萬人迷,還是讀書孜孜不倦的好學生,他們都崇尚相同的信念:「努力。」

這和我在台大外文研究所求學經驗不謀而合!是的,即使是語言天才,每天還是會用龐大的閱讀量來累積自己的實力,我不能否認,「天份」在每個領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語言邏輯的領域,天才幾乎一眼就能辨認出來,這些有天份的人加上後天的努力,的確可達到「超人」的成就;然而每年我也發現很多非常努力的人,他們也許沒有天才那樣迅速的理解力、過人的記憶力,但是這些人紮紮實實的努力,依舊為他們帶來了「卓越」的成績。

 

 

 

上一篇:《小王子》介紹

下一篇:肘-肩-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