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5 22:40:00果凍讀書會

白色恐怖與戒嚴統治 異議分子徹底肅清

【摘要2009.08.14張鐵志 中國時報】1949年開啟了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的新歷史。站在這個新時代的關口,本報特別製作「兩岸六十年,回首來時路」的系列專題,回顧過去六十年在這兩塊土地上,各自發生的三十個重要歷史事件。

戰後,台灣開始進入一片黑暗肅殺。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社會的騷動並未完全被鎮壓。19483月,台大師大學生發動學潮,爭取民主自由,高喊反飢餓、反迫害。次年46日,一百多人被逮捕,7人在獄中被槍斃,史稱「四六事件」。

次月,1949519日,台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部司令陳誠,宣告台灣實施軍事戒嚴。這部戒嚴法嚴重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並成為台灣戰後獨裁統治的法源基礎,直到1987715日才廢除,讓台灣成為世界上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

作為一個移入政權,國民黨原本對本地政治和經濟精英極度不信任。再加上在冷戰結構下,其與美國同盟,對抗共產中國,所以全面肅清島內有紅色嫌疑的份子。但整個威權統治的本質,還是以國民黨要鞏固政治權力,而鎮壓各種異議分子

戒嚴令之外,各種法律構築了威權統治的基礎。例如國民黨在大陸時期就頒布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8.5.9),以及來台之後於1949年頒布的「懲治叛亂條例」。據前立委也是政治受難者謝聰敏的調查,在整個戒嚴期間,台灣有兩萬九千多件政治獄,十四萬人受難,三千到四千人遭處決

高潮是50年代,據估計這段期間就有約有兩千人遭處決,八千人被判重刑。這期間對後來台灣政治影響深遠的案件是《自由中國》案,和「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自由中國》是1949年由一群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創辦。胡適擔任發行人,主要的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創辦之初,該雜誌與蔣介石關係良好,但他們逐漸不滿於蔣的強人威權統治,開始從批判共產主義,轉向檢討國民政府。19545月,雷震在《自由中國》批評黨國「反共救國團」干擾學校教育,蔣介石隨即下令開除其黨籍。

19577月起,《自由中國》更以「今日問題」為總標題,連續發表十五篇社論,指出蔣政府藉反攻大陸神話而一黨獨大。《自由中國》亦發表多篇文章,反對蔣介石尋求總統三連任動作;更七論反對黨的重要性,宣稱:「民主政治是今天的普遍要求,但沒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

基於這樣的政黨政治理念,雷震試圖結合台灣本土的政治人物如李萬居和高玉樹,共同組成一個反對黨,由雷任秘書長。196094日,雷震終於遭到逮捕,罪名是「包庇匪諜」108日宣判當天,蔣介石明確指示雷震的「刑期不得少於十年」。台灣戰後第一個組黨運動,一個跨省籍、結合知識份子與政治人物的政治力量,就這樣被無情鎮壓。

1961年,台大教授彭明敏,成為台大系主任(其中一個學生叫連戰),並被聘任為聯合國大會中華民國代表團顧問,前途似錦。作為國際法權威,他深知國際處境,而無法忍受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各種謊言以及獨裁統治1964年,彭明敏與學生魏廷朝、謝聰敏草擬一份「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宣言中,他們提出的目標,第一個就是「確認「反攻大陸」為絕不可能,推翻蔣政權,團結一千二百萬人的力量,不分省籍,竭誠合作,建設新的國家,成立新的政府。」這個宣言強調不分省籍,而非狹隘的族群主義。

920日,彭明敏一行三人被警總逮捕入獄,以叛亂罪起訴。但由於彭明敏在國內外都具有高聲望,所以於次年11月被特赦出獄。1970年,彭明敏偷渡出國,直到九零年代初才回到台灣。

不論雷震或殷海光,彭明敏或謝聰敏,雖然被黑暗吞噬,但仍閃閃發光。當然他們各自命運不同,雷殷二人沒有來得及看見民主的曙光就抑鬱而終,彭謝則見證到民主化的來臨。但在他們之外,在那個時代,還有更多為了理想,或者其實是無辜被牽連,而神秘消失,或在黑牢中度過青春,或被折磨肉體的生命。然而至今,「轉型正義」還在空中飄盪

參考資料:蔣友柏坦承婚前一切是錯誤 對關穎不屑一顧

【摘要2009.08.14中國時報】初掌中國政權的共產黨,放鬆對言論的箝制,以思想自由的空間,換取知識分子對新政權的順服。大多數的知識分子,為了升官進爵或是避免被貼上「反動」、「資本家」與「買辦階級」的標籤,無不小心翼翼的遵從黨定下的路線。

身為魯迅學生的胡風,當時大肆批評共產黨,在文化層面所做的思想箝制,掌控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胡風主張,「作家應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造自己,不用官員來對他們進行改造。」他致力破除黨對思想控制,企圖將五四時代中,多元文化與思想自由的注入中國。

然而,胡風訴求文化自治的言論,慢慢侵蝕中國共產黨的控制體系。1955年,胡風及「胡風反革命集團」淪為全國批判活動的箭靶。隨後,胡風被控入獄,並一直被監禁到1979年。

1950年代中期,「一五計畫」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國共產黨清楚認知到,推動一五計畫,需求助知識分子與技術專家。然而,1955年夏天,共產黨對胡風的猛烈指控,卻在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烙下傷痕,知識界瀰漫著消極的氣氛。面對消極被動的知識界,共產黨給予知識分子一定學術自由,以爭取他們在工業化發展的合作。

1956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論十大關係》報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口號,並保證以溫和的態度來對待批評意見,他說:「一次既嚴肅認真又和風細雨的思想教育運動,應該是一個恰如其分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開始。應該不要開批評大會或者鬥爭大會。」

中國知識分子,後來逐漸卸下心防,相信政府鼓吹百花齊放的口號是真實的。195751日至67日這五周間,中國社會風起雲湧,「大鳴大放」,人們一吐心中對共產黨的不滿。知識分子批評黨過度控制個人言論自由、對付反革命分子太過苛刻,官僚幹部腐敗等問題。北京大學學生,更在校園豎立民主牆,貼滿批評的大字報。一時之間,自由評論的風氣瀰漫中國。

對毛澤東來說,發動雙百運動,原只是毛澤東意圖以外部力量,壓制黨內官僚主義的手法,然而,知識分子的批評聲浪,卻逐漸擴及到對共產黨的批評,這些批評遠遠超過共產黨預期的底線。這些戮力發出自由之聲的知識分子,旋即被打為「右派分子」。

反右運動正式展開!截至1957年底,反右運動比歷次運動清洗了更多群眾,逾30萬知識分子被打上「右派分子」的標籤,他們有的被打入大牢、有的被下放農村勞改,有的甚至只是被流放。例如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就是當時被激烈攻擊的頭號右派分子。

爾後1960年代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是對全國包括知識分子,和其他階層在內的更大規模意識型態恐怖運動。最後,反右運動,囚禁知識分子的自由之聲,助長人與人因恐懼而生的相互攻詰,這一事件在中國社會劃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參考資料:胡佳其人

蔣介石與吳國楨 【摘要2009.08.14黃清龍 中國時報】1949年底國府撤退台灣、正當蔣介石處境最黯淡之際,吳國楨在美國力挺下,出任台灣省主席,《時代雜誌》以他為封面人物。

吳國楨上任後意氣風發,提出四大新政措施,宣佈起用台籍人士。19503月蔣介石任命陳誠出任行政院長。陳誠對吳原就有心結,因此陳透過政院各部會欲削減省府職權,兩人的對立遂告表面化。除了與陳誠的鬥爭,吳國楨還要面對以蔣經國為首的特務系統的干擾。吳國楨對特務橫行、踐踏人權,十分憤慨,頻頻向美國官員抱怨。

411日行政院通過決議,吳國楨請辭照准,遠走美國。次年216日,吳國楨接見合眾社記者,談到他與台灣當局的主要爭執,在於「目前(台灣)的政府過於專權。」這些話引起強烈迴響。蔣至為惱怒。

吳國楨又越洋上書國民大會,痛陳政府六大缺失:(一)一黨專政,國庫通黨庫;(二)在軍中設黨組織及政治部;(三)特務橫行,視法律如無物;(四)人權無保障,台灣成了警察國家;(五)言論不自由,報紙停刊,記者被抓;(六)仿共青團成立救國團,壓迫學生,進行思想控制。這時蔣對吳開始以「吳逆」稱之。吳國楨對蔣的針貶可謂刀刀見骨,蔣介石當然是聽不進去的。吳國楨從此流亡美國,直到1984年逝世未再踏入台灣一步。

蔣介石當初打出「吳國楨牌」是為了爭取美援不得不如此耳。而吳國楨事事仰承美國旨意,讓蔣「憂惶不已」。然而導致兩人交惡的關鍵,則是蔣傳位於子的佈局;偏偏蔣經國那一套仿照蘇聯共黨的統治手法,卻是受過西方教育的吳國楨所深惡痛絕的。

參考資料:小蔣百歲冥誕 變捧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