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8 20:17:50天才、是天才

竹竿怪人那組的導讀之二













警惕書籍裝幀“貴族化”
吳洋
  近日在書店看到一套裝幀相當考究的大部頭書《中國古代十大皇家秘史》,十冊一套,禮盒裝,標價1280元,實售148元。粗粗翻了一下,所謂“秘史”,講的不外是宮廷和官場的權謀、傾軋、斂財及艷史之類的事。姑且不去考証所寫是否都屬實,即使算它都無誤,依我看,這樣一些內容也是極普通不過,犯得著要用這麼考究的裝幀,以至標價要千把元嗎?聯想到圖書市場上,許多書價動輒上百、上千、乃至上萬,真叫人不敢愛書。書價乘火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籍裝幀隱藏著“貴族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一)不在書的內容上狠下功夫,隻在裝幀上做表面文章。例如書裝的材料,再好的紙已看不上,要用緞的、皮的、金箔的,也許還會有更考究的﹔(二)熱衷出“金書”、“銀書”的人,想展示的不是書的文化,而是擁有這種書主人的身份﹔(三)滿足有些企業以書送禮或者其他目的送書的需要,反正掏的不是個人的錢,做得再貴總會有人買﹔(四)向單位員工發生活用品有違規之嫌,代之發高檔書,豈不“名正言順”?既然書被當成了福利品,反正公費消費,高檔高價自然會帶來高利潤。

  上述當然隻是局部少數的現象,但作為出版者一種經營思想的傾向,則是必須加以警惕的。濫出“極品書”的危害在於:高高在上,脫離廣大群眾﹔高書價嚇跑讀書人,肥了昧心人﹔浪費資源,助長奢侈風氣。凡此種種的后果,勢必阻礙先進文化的傳播。

  事物的發展,有時往往事與願違。現實中,熱衷做“極品書”的人,往往未必會獲得期望的利潤。書市中折價最多的,每每正是那些“金玉其外、空洞其中”的“極品書”。這號“極品書”從“寵兒”落到“棄兒”的結局,難道不值得熱衷書裝“貴族化”的人深思嗎! 相關鏈接

  19世紀英、法等國,為了顯示與皇家貴族的身份相適應,特意出版了一些裝幀豪華、書價昂貴的書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歐美許多出版商把目光瞄准一般消費者,多出便宜的書﹔他們以新聞紙代替銅版紙,大批出版紙皮書(paper book),收到很好的效果。(周力:《禮品書與文化》)

  幾種書價昂貴的書:《中國古今書畫圖典》1680元,《故宮文物大典》3000元,《資治通鑒》15500元,《毛澤東詩詞書畫精品典藏》36000元,《欽定四庫全書薈要》19萬元。(高峰:《禮品書嚇跑送禮人》)

  稿件來源: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綠茶)
文/楊永德
書籍的歷史
竹簡、木櫝和錦帛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經驗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一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麼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一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書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冊"字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后,即成為簡片。然后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后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里面書寫。把竹子烘干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冊"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征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几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回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朮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于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于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木牘圖片
  牘是與簡策同時使用的記載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制成,所以稱為"木牘"。它和竹簡不同的是,竹簡的一片雖只寫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繩子系聯起來,可容納較長的文章,而木牘則是以一片為單位,在一片牘上記載較少的文字。木牘的一片也稱為"方",一般較長的文章用策來書寫,而較短的文章則書寫于牘上。木牘的長度一般為一尺左右,所以也稱為"尺牘"。在一片木牘上,可書寫一百多字,也可以兩面書寫。
  
  以竹簡為主要形式的書籍的黃金時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于"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各種學朮思想空前活躍,各種學朮著作層出不窮。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編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這就是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賜》、《書》、《詩》、《儀禮》、《春秋》五經。這些早期的書籍,當時就是以竹簡的形式出現的。孔子所開創的教育活動,更打破了極少數人壟斷文化知識的現象,出現了"士"的知識階層,這反過來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現。
  

  隨著科學技術和出版事業的飛速發展,與書籍出版密不可分的書籍裝幀,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裝幀理唸書籍裝幀設計已經成為一個立體的、多側面的、多層次的、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從設計講全方位主要是指:創意、製作工具、材料和工藝;從書的順序講主要是指:封面、書脊、封底、環襯、正文版式設計等。現在,有人把書籍裝幀歸入平面設計,叫做“書籍設計”;而絕大多數人仍認為是“書籍裝幀藝術”。
二、以前,出版社設有美編室,美編室完成出版社的美術設計任務。現在,有的出版社不要美編,全部設計任務由工作室完成;有的美編跳出出版社,創辦工作室,面對社會,完成各種廣告設計或書籍裝幀。目前北京大約有100多家,看來這是個大趨勢。
三、電腦電腦設計引進中國以後,設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腦設計的神奇、隨意、方便征服了所有設計人員,使設計家隨心所欲地追逐著各種各樣的形式構成,製造著他的預想和預想不到的效果。現在,利用電腦進行書籍裝幀設計已達到成熟階段,電腦設計所產生的奇異變化和更深層次、更能包孕中國傳統文化、時代精神的美妙作品不斷問世,電腦已經成為設計者須臾不可離開的最重要的工具。
四、文化內涵“氣”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範疇,是藝術和美的根源。“氣”和書連在一起稱為“書卷氣”,足見書所具有寬泛、豐富的內涵和審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層次的美卻是由書籍裝幀來完成和實現的。電腦設計追求品位,講究形色之間的神韻,顯示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趣味,優秀裝幀作品中洋溢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有些作品既有中國氣派又有幾分“洋味”,頗具現代美感,成功地將西方藝術的濃烈色彩、充滿動感的視覺衝擊以及狂放的藝術創造精神,借鑒到書籍裝幀設計中來,使整個設計清新、明快,富於生機勃勃的活力。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感的融合———內涵豐富是一種觀點;強調書籍設計的次序與衝擊力又是一種觀點。目前,裝幀設計由百花齊放而逐漸走向兩種主要的設計理念。
五、書籍的文化一體最初人們認為書籍以內容為主,裝幀可有可無;後來有人認為書籍的內容是第一文化主體,書籍裝幀是第二文化主體;現在有人認為書籍的內容和裝幀有文化同一性———書籍的文化一體。這是一個嶄新的觀點,是劃時代的、與時俱進的觀點。書在生產過程中裝幀就被加了進去,書籍的內容就是透過裝幀這種手段來實現的,裝幀和內容不可分離,不但傳達了內容所表達的資訊,而且使整本書的資訊量更豐富,更富有內涵。沒有無載體、無版式的書;也沒有無文字、只有裝幀的書。
六、書籍裝幀設計2000年初,由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欄目拍攝了我國第一部反映書籍裝幀藝術的專題片,對書籍裝幀設計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介紹,從古到今,從設計到插圖,從專家到讀者,從美編室到工作室。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三次,使人們對書籍裝幀藝術有了知識性的了解。
七、插圖我國插圖藝術歷史悠久,作品精湛。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使我國的插圖藝術仍然未擺脫低潮,經各級有關組織和插圖藝術家多方呼籲努力,推動了我國插圖藝術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新人,他們的作品富有新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為插圖藝術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八、理論研究近年來,中國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是與裝幀藝術理論的提高並行的,研究裝幀理論的氛圍十分活躍,舉辦了若干次研討會,《新聞出版報》辟有“裝幀專欄”,出版了大量很有價值的理論著作,如:劉豐傑《現代裝幀藝術》、張守義《裝幀的話與畫》、楊永德《魯迅裝幀係年》、鄧中和《裝幀設計創意》、張進賢《書籍裝幀設計教程》、王眾《意象設計》等等,還有若干理論書正在出版中,條件許可時準備編寫《裝幀學》。這一切極大地促進了當代中國裝幀藝術實踐的提高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