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3 17:06:51Dr. Lin

隔行如隔山

隔行如隔山

1973年間,我無意中成了一家小藥廠的老闆。

這件事說來話長。我有位病人自早經營製藥業,賺了不少錢;他老來後繼無人,有意將藥廠頂讓出去。那時候我剛創業不久,還在困境中打拚,一心只想多賺點錢,期能早日脫離貧困;剛巧內人Yuki也辭去教職,賦閒在家,有意另創一番事業,以助我一臂之力。

當初我打的如意算盤是,現成的老藥廠,業績又相當不錯,經營者是我的父執輩,他一大把年紀都還能應付自如,我年紀這麼輕,Yuki又是一位專業的藥師,只要蕭規曹隨,怎會有不賺錢的道理?藥廠的權利金,包括工廠的生產設備,總共是50萬元,Yuki身邊有20條五兩重的金條,按時價折合現金約25萬,我另外又籌了25萬,冒然就頂了下來,並繼續租用原有的廠房,搖身一變,就成為藥廠的老闆。

起初,工廠的大小事務全由Yuki負責,我只是偶爾去探個頭。一直以為,一家經營有年的藥廠,廠房設備、生產流程、員工、客戶等全都照著原有的模式,只不過變更一下負責人的名字而已,營運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事實不然,就好比相同的一部車子,老司機開起來四平八穩,一點也不費力氣;可是新手上路,不免就會手忙腳亂,顛簸踉蹌。果然隔不了多久,狀況就接二連三,我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不得不在診所與藥廠之間兩頭奔波。

古云:「隔行如隔山。」看病我多少懂個大略,至於開工廠做生意,我可就全然外行。比方來說:產品中有一種調經理帶的中藥製劑,我只知道依照配方製造,每瓶賣60元,再扣掉管銷成本,已經沒什麼賺頭;沒想到外務告訴我,別家廠牌的同樣製劑只賣30元,售價如此懸殊,如何能與同業競爭?說的也是,但生意人將本就利,30元非要虧本不可,別人是如何經營?外務為我指點迷津,他說:「這種中藥製劑的療效原本就不明確,龍眼子加以粉碎研磨,烏糖膏攪拌一下,外面再裹上一層攙有抗生素的糖衣,省本又有效!」是否真有其事,我不得而知,但我已經知道,生意場中我不知道的事情可真多呢!

當我漸漸進入狀況後,我終於發現一家小小的傳統藥廠,我所不知道的瑣細真的多如牛毛。單單一種產品的包裝,包括瓶子、蓋子、標籤、封緘、說明書、外盒…等,就已不勝枚舉,更遑論是二、三十種產品從原料採購、生產製造、品管檢驗…,一直到庫存、出貨、行銷等無數的環節,缺一不可。較具規模的工廠,各部門都有專人負責,而我經營的這家小藥廠,幾乎都是自己一手包辦。過去的經營者累積數十年的經驗,駕輕就熟,尚且要兢兢業業,不敢掉以輕心,而我在牛毛中每一根都得重新摸索,卻還當成是副業經營,難怪會像世界大戰一樣,搞得焦頭爛額,無一寧日。

廠內的事情已足夠Yuki忙翻天,更何況她是婦道人家,又不會開車,外頭的工作就只好落到我的頭上。堂堂一位醫生,竟然成了打雜的小弟,想想還真有點洩氣。尤有甚者,做生意難免會有應酬,應酬中難免要虛情假意,言不由衷,好好的醫生不幹,卻當起酒家男,真是何苦來哉!

開工廠,沒有自己的廠房,寄人籬下,仰人鼻息,很辛苦。工廠接手沒多久,我與朋友就合夥在大坑廍子里買了一塊地,準備將來遷廠之用。地買了,但遷廠又得花一筆錢,談何容易?更何況那段期間政府正在研擬是否要實施GMP,萬一新廠蓋了,政府又要求必須符合GMP的規範,那筆龐大的資金非我所能負擔。年輕氣盛,凡事欠缺考慮,結果一步錯步步錯,使得我越陷越深,幾致無法自拔。

蠟燭兩頭燒,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兩頭空。為了應付藥廠繁雜的事務,我待在診所的時間越來越少,病人也就漸漸流失。原本診所的收入還多少可以挹注藥廠的不足,現在就連維持生活之所需都成了問題。眼看著藥廠的經營非我一己之力所能繼續下去,而診所也終有一天非關門不可,我不得不在兩難之間做一抉擇。

台灣有句古諺:「做布值錢,做衫嘸(不)值錢。」當初看中了藥廠有利可圖,買的時候賣主錙銖必較;現在經營不下去,成了燙手山芋,想急著脫手,價錢就只能任由買主宰割。工廠最後是「半賣半相送」,幾乎是財本無歸,況且兩年間投注的心力與財力也全都付之流水。更不可思議的是,黃金的價錢竟然在我深陷藥廠困境中節節升高,每錢從兩百多元飆漲到3600多,足足有十五、六倍之多,怎能不令人心痛?

當了兩年的藥廠老闆,恍如在泥沼中拚命,拚到最後,心疲力竭,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雖然總算拚上了岸,全身卻已泥濘不堪,不知該何去何從?坐在岸邊,慢慢洗清一身的污泥,也洗去了年輕人的狂妄、浮躁、投機與取巧,最後我理出一個結論:隔行如隔山,看來還是腳踏實地地回到老本行,才是最穩當。

40多年來,我乖乖地回到診所當個小醫生,偶爾抽空到國際球場打球,都會經過廍子里那塊地。40多年來它一直荒廢著,任由雜草叢生,但經過長年的洗鍊,我己可以對它視而不見,因為我早已洞徹到人生的無常,忘了它,忘了一切的得失,說不定人生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