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1 04:10:29Dr. Lin

日本能登半島之旅(五)富山.富山城址公園2010.4.16

 2010.04.16

立山黑部?黑山立部?

幾天來都是風和日麗,不料剛離開高岡古城公園,天氣說變就變,突然下起雨來,不免有點掃興。下雨事小,導遊又接到了一通電話才是大事,因為山區也下起大雪,如果繼續再下,預定明天(十七日)要開山的立山黑部勢必無法如期開放。

聽到這個消息,導遊一個頭兩個大,因為這趟日本行,賞花還在其次,主要是選在四月十七日要進入立山黑部,躬逢開山之盛,錯過了這一天,不但使得後續的行程大亂,也失去了當初刻意擇期的意義。

聽說我要去立山黑部,不少朋友隨口說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地名,有說“黑山立部”,有說“黑部立山”…,反正就是這幾個字倒過來插過去,說到最後沒有一個準,連我也搞不清正確的地名叫什麼?

此行我特別去注意這件事情,終於搞清楚了,根本就沒有一座山叫黑山或立山,而是在日本北阿爾卑斯群山中,以標高3015公尺的大汝山為最高峰,與附近連綿起伏的雄山(3003米)、別山(2880米)、淨土山(2831米)、龍王嶽(2872米)等群峰貫連在一起,合稱為立山連峰。

在立山連峰的東西兩側,從西側的富山市到東側的長野縣大町市,這段長約90公里的路程,由纜車、高原巴士、無軌電車、空中吊車等交通工具相連結,並貫穿過黑部川的這條山岳觀山路線,就叫「立山連峰黑部川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立山黑部アルペンルート)」。由於正確的名稱實在太長,一般就以「立山黑部」名之。

立山黑部的中段,也就是從立山車站到扇澤之間約37公里的路段,一般車輛禁止通行,必須搭乘特殊的交通工具。

每到冬天,這段較高海拔的山岳觀光路線大雪紛飛,積雪層疊,是日本屈指可數的大雪地帶,因此每年十一月底就會封山,直到翌年二月份起,工程單位才會再開始剷雪作業,在一片皚皚白雪中闢出一條車道,為新年度的開山預作準備。

在室堂附近由於海拔高達2450公尺,且地勢平坦,積雪特別深厚,使得冰堅如石,必須動用大型的機具,靠著能工巧匠一鑿一斧,經過一、二個月的開挖,才能雕出一條長達500公尺的雪大谷,兩側雪壁的高度往往超過18公尺,非常壯觀,也因此每年417日都會在這條雪大谷舉行立山黑部的開山儀式,並在開山後至531日開放這條雪大谷供遊客散步賞玩,招徠成千上萬的遊客,成為日本觀光業的年度盛事。

吃過晚餐,雨還是不停地下,大家心頭都有點沉重。明天該如何是好?導遊如此盤算著:如果從富山這頭上不了山,大家又非到立山黑部不可,就必需要繞遠路,從長野縣那頭的大町市上山,可是單單繞路的車程就要五、六個小時,況且也只能在立山黑部的後半段走馬看花而已。

團體行動我不便表示意見,但總覺得凡事隨遇而安,強求不得,更何況人算不如天算,與其為明天不能掌握的事操心,不如今晚先寬下心來,投身於富山市這個山明水秀的古都。

富山市是富山縣治,富山古名越中,北臨富山灣;源於日本北阿爾卑斯的庒川、神通川、黑部川流貫其間,向北注入富山灣;南面三千米級的立山連峰巘巘而立,峨然不群。

奈良時代(八世紀)的越中藩主大伴家持,有感於立山連峰的壯麗景觀,詩曰:「立山積雪,常年皆可望。百看興不盡,似是有神相。」大伴家持在任五年,寫了不少歌詠富山灣雨晴海岸與立山連峰的詩篇,「萬葉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富山人引以為傲的一部名著。

富山城址公園與我們今晚下榻的ANA Crown Plaza Hotel只隔了一條街,從我房間的窗櫺望下去,古城闕在燈光的輝映下古色古香,好似在對著我召喚。

 






富山城址公園


不知是新近建造,還是自古保留下來?富山市區設有環城的輕軌電車,全長7.5公里,繞城一圈大約30分鐘,外國觀光客可向旅館索取乘車券,免費搭乘。

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出了旅館大門,剛好就是城址公園前的站牌,新穎亮麗又貼近地面的聯結車每十五分鐘就有一班。上了車,望向兩旁寬大的玻璃窗,街景一覽無遺,車上的廣播一路上不停地介紹,讓初來乍到的觀光客對富山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搭乘輕軌電車繞了市中心一圈,我發現這條輕軌電車線,與其說是大眾捷運,不如說是富山市的活廣告。雖然它送給每位觀光客價值400日圓的乘車券,但從每位客人的觀感中賺回了值回票價的廣告價值。

輕軌電車與一般車輛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只是在上頭多架了一條電纜線,沒有佔去道路的空間,造價成本就相對低廉了許多;再者,它可配合紅綠燈的切換,可以暢行無阻,不但便捷,更具有觀光效益,真的是省本多利。台中市的捷運光說不練,圖面上畫出了五顏六色的路線,工程造價都是天文數字,談了一、二十年,到現在連個影隻也沒有,何不學學富山市,先從簡便的輕軌電車做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台中市的政客們再不加把勁,遲早會被市民所唾棄!

拿著富山市的導覽地圖繞行富山市區的途中,我無意間也發現:日本的地址另有玄機。在台灣,我們只要按照地址所載,找到了那條路,再循著家戶的號碼牌,很容易就可抵達我們要去的所在。可是,日本的道路沒有路名,也看不到門牌號碼,地址只寫著○○町○○丁目○○番地○○號,上頭並沒有標示路名。這樣的地址對當地人或許不成問題,對外地人可就是一大考驗。○○町到底在那個方向?範圍有多大?就算找到了町,○○丁目又得經過一番摸索,更何況還有“番地”與“號碼”。

我慢慢去回想,日據時期,台灣似乎也沒有路名。據我所知,台中市區過去分成卅一個町,譬如:錦町就介於中山路與成功路之間;榮町就隣近最繁華的繼光街;新富町可能就是我診所之所在,因為光復國小以前就叫新富小學校;村上町約略是忠孝國小(前村上小學校)周圍;新高町就在太平國小(前新高小學校)附近;梅枝町位於中正路尾端;干城町就在干城營區的東邊。

現在所使用的路名:中正路、中山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甚至也有不勝枚舉的大陸地名,就像北平路、天津路、青海路…等全都是台灣光復後才取的。

過去台灣沒有路名,直到現在日本也沒有路名,聽說日本人要請朋友到他家坐坐,會先說一個目標,比如:我家就在火車站東南方大約150公尺。長此以往,我也不曾聽到日本友人說起有什麼不便?就像他們的車子靠左行駛,他們早就習以為常,我們看起來卻很不習慣。說不定有過日本朋友曾經在台中市的文心路上,從東山路的一段一直走到四段的復興路,還找不到他要找的朋友。這時候他也不免會抱怨:按照路名編碼,真是累壞了外地人。到底誰對?誰錯?看起來難有定論。

雨還是不停地下,看來立山黑部的雪也不可能停歇。不管明天是否能夠成行,當務之急還是先睡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