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美滿家庭的想像─《派翠克,一歲半》
差不多是在六、七年前一個沒排課的下午,在學校的圖書館視聽室,借了《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1991)》的錄影帶來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Gus Van Sant,由英年早逝的River Phoenix和Keanu Reeves主演。River飾演尋找年幼時離棄他的母親而四處流浪的男妓Mike;Keanu則是忤犯市長父親的逆子Scott。不同出生背景的兩人都因為「無家可歸」(不管是組成具體的家或心有所寄的家),而相遇街頭。
這部電影,於我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莫過於Scott陪伴Mike尋母過程,堆火夜宿荒野的那晚。Mike顫顫的告白,除了說出他對Scott的愛慕,也點出貫穿本片的軸線,那便是對「家庭形式」的質疑。
這樣的質疑,在2009金馬影展的參展電影《派翠克,一歲半(Patrik 1.5,2008)》當中,也被通篇反覆探討。《派》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處「尋常」市郊社區,一對渴望領養孩子的男同性戀伴侶Göran和Sven入住,給這個表面闔平的社區家戶,敲翻起一陣說大不大的風波。起因來自Göran和Sven在歷經漫長轉折等候,原以為終將成功認領的1.5歳男嬰,竟然是社會局作業疏失的美麗誤會,等著加入這個同志家庭的,並非可愛男嬰,而是犯罪前科累累的15歳青年Patrik。
素行不良的Patik生自一個「母早歿,父不詳」的「非常態」家庭,讓同屬「非常態」的同志家庭,看在社區裡多數由一男一女、數名子女組成的常態家庭眼中,更添一絲異色目光。被社區類似主委戶的家庭派對不經意遺忘、遭斥誡「別碰我的小孩」、鄰居孩子嬉鬧嘲喊意味不明的「同志」;一堵無形的牆,矗立在三個男性組成的「家庭」週遭。
而對照那些門戶前種滿色彩繽紛小花小樹、草坪油綠綠的家庭又是如何?丈夫性無能而妻子與對戶鄰居外遇;對戶鄰居還曾和家中幫傭有染,更暗示Göran可以要求當時尚未被正式收養的Patrik提供「更多服務」。不忠、孌童,這些與「家庭價值」似乎全然背馳的行為,突顯很多人對於一個正常家庭的期待,實則多麼不正常。
片中一幕,更是直搗問題核心。Göran問Patrik希望被什麼樣的家庭收養?Patrik答「一般家庭」;有爸爸、有媽媽,也許有幾個兄弟姊妹,還要一隻狗。Patrik的答案,讓我想起Mike和Scott露宿荒野的那晚。
「如果我有一個正常的家庭、被好好的養大,或許也能成為一個良好適應現實環境的人」Mike說。
「什麼是『正常家庭』?」Scott笑著反問。
「你知道的,正常,就是有個媽媽、有個爸爸和一隻狗之類的。」
「所以你的狗不正常?」
「沒有,我沒有養狗。」Mike回答。
看似無厘頭的問答,有力詰問了到底何謂「正常家庭」?有趣的是,Patrik最後正因為收養家庭「少了一隻狗」,而回到原本令他萬分排斥的同志家庭。相隔十七年,Mike和Patrik,兩個背景相似的少年,擁有同樣的對美滿家庭的憧憬。
其實,《派》片絕不是一部嚴肅剖析或批判世道觀念的電影。相反的,它透過Patrik的出現,引導我們去想像另一種對於家庭美滿的詮釋角度。因為Patrik,Göran和Sven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生命目標;Patrik也在Göran的愛與耐心中,重拾歸屬感及對人的信任。
歸屬感與信任,正是我以為家的定義。
您好
我們這邊是雷公電影公司
不知能否把您的文章
轉貼在雷公的部落格上
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也讓更多人知道
派翠克一歲半
live393@yahoo.com.tw
請回覆我meil喔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