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 21:00:00小知之

臺北文學季靈距離講座:筆下的女性,像水一樣生存

2025臺北文學季靈距離講座:筆下的女性,像水一樣生存

主持人:楊翠

與談人:張翎、鍾文音

地點:國圖一樓簡報室

楊翠

請兩位先談談關於與故鄉的離與返,以及書寫的樹洞

張翎

我是溫州人。

離鄉後想的都是故土、童年

鍾文音

年輕時的離家有一種浪漫,為了看世界、更多風景

故鄉雲林不斷地下陷、殘破

父祖輩的男人大多死於戰爭、颱風後來的村莊以女人居多

故事傳承、移動到遠方

書寫的樹洞

不愛家鄉卻愛寫

離鄉是為了擺脫身分,但又總是回到那個身分書寫故鄉。

母語無法不使用

但父親的客語已經被丟失

楊翠

我是台中人

昔日與爺爺楊逵住在大肚山

樹洞是埋藏在內裡的

考大學時填志願,沒有填台中的學校,決定不要回望大肚山,但後來不斷走在回鄉的路上。

張翎

2008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尚-馬利·古斯塔夫·勒克萊喬說French對他來說只是語言,不是地域。

故土是寫作的最大基地,但回到故土便無法書寫,離鄉後才能書寫。

楊翠

啟程返鄉的過程產生移動的能量

鍾文音

語言帶來的鄉愁必須是拉開距離後才有

113年榮獲雲林文藝貢獻獎

但故鄉已成荒煙蔓草

唯有靠文字才能再度產生溫度

痛(失去)並快樂著(書寫)

楊翠

故土故里成為各種意義上的廢墟。

研究所考回東海歷史研究所,想回家,但蚊子多到讓自己無法閱讀,後來點蚊香,但差點兒燻暈了自己。

想重整東海花園,但已被規劃為殯葬用地。

直面歷史創傷、凝視傷痛

召喚療癒的可能

張翎:

經歷過的故事太多,因此創作傷痛小說。

聽力修復師的工作中有一前蘇聯病人,是清潔工,但總穿著潔白的襯衫。個性本溫和,但因為曾是資深物理學家,為車諾比事件的倖存者,被觸動創傷時像變了一個人。

《歸海》中探討戰爭中性暴力的受害者後來如何度日

一輩子持守墨汁般的秘密

在任何環境都可以生存,像水一樣生存

死很容易,生存很難

女兒在母親死後挖掘出相關遺物

真相的對面未必是謊言,可能是另一個真相。

鍾文音《木淚》中山林中有極高可以觸碰到月亮的樹

同情家鄉中的母系

楊翠

白色恐怖

戰爭中的慰安婦

倖存者的創痛

後來成為發光體、照亮別人

女性有溫柔的韌性

張翎《勞燕》

妳想要不被傷害,便要成為所有人必須求助的對象。

鍾文音

媽媽是女子漢、發光體,讓自己沒上過班,可以成為文壇的倖存者。

父親是個失敗者。

楊翠

爺爺和外公都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但也因此才有自己的存在。

光與闇都是同時存在的。

創傷的發光體。

QA

張翎

不同文化融合產生的力量

母語可以隨意、恣意揮灑

第二外國語無法如此,會傷害母語。

若作家的聲音不能發出來那就是難產。

創傷與療癒

書寫的過程會帶來療癒嗎?

鍾文音

若無文學,世界會極其無聊。但寫下後以為處理好了,不過可能變得更嚴重。

張翎與我在寫作上都是打職業賽,但要注意文學給自己的反撲。

張翎

看法可以表達,但不見得是唯一真相!

熟悉簡體字的讀者往往期待小說的結局是好的,讓心受到療癒,但我不這麼認為。

《餘震》的結局當時是特意討喜讀者的。

楊翠

創傷若是變形蟲

療癒是會持續進行的

在中正紀念堂Tea House咖啡廳用過午餐後,散步於肯氏南洋杉步道時,邂逅了一隻可愛狗狗兔寶,一開始牠不怎麼理我,後來一直撲向我的膝蓋。牠的毛很細柔,體重很輕。

也看到了破布子、柚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