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3:16:43寶寶/薇裙/火嫂

想要 vs. 需要?

今年春天配合計畫一樣頻繁出差,因為沒有時間去河濱跑步,我就常常在三樓配運動網紅YT頻道做高強度間歇操,包含跑跳燃脂、核心阻力訓練等等,而且覺得電視換得好、鏡子沒白裝,樂開懷。

人是這樣,最快樂的時候,通常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可能操過了頭不自覺拉傷了腰,加上臀大肌本來就有舊傷,因此五月初從羅馬山上下來之後就整個不對勁。以前操過頭的遲發性肌肉痠痛,放空耍廢個幾天會好,今年開始拉到腰頻率增加,吃個消炎止痛也會慢慢好,這次怎麼廢怎麼吃都不會好,身為體感派內心非常慌亂,因為超出了我的經驗值!
經歷過整整二個月腰腿痠痛,看了1次運動按摩、加4次推拿、2次針灸、加一次骨科照X光、吃肌肉鬆弛劑,精研各類理論,觀摩了幾十個影片之後,終於可以說說心得了。因為沒有明顯傷害點,醫生師傅們就是指向:姿勢不良、代償過度、拉筋不足、努力復健幾個重點。
有一天看到柏格醫師的一個影片,講到副交感神經運作,有助於降低皮質醇(壓力),幫助入睡,消除小腹脂肪。但更年期這部分不訓練會鈍化,越動越累,我感覺被重擊!因為柏格醫生有一些爭議,我還去問了AI,這些理論有沒有科學根據,結論是有 (還是要說,喜歡科學數據的人容易被AI騙)。針對訓練副交感神經活力,加強恢復,AI給了我一個建議,每周運動分為一三五交感日(會喘有強度的)、二四六副交感日(靜態恢復的),雖然很粗暴但確實有點道理,哈哈!
總之,以前覺得瑜珈靜坐冥想都是強度很低的運動,因此不符合我的需要,現在看來我欠缺的,正是我捨棄的。怪獸老師那天講了很經典的兩個重點,訓練關鍵離不了「個體差異、階段性」,個體差異是:「別人適合的,我不一定適合。」階段性就是:「以前適合的,現在不一定適合。」真的是句句金言。
於是我的YT訂閱清單開始多了很多伸展瑜珈操分類的,陸續跟了一些,有進展但緩慢。直到昨天,跟二姊一起找到了這位凱蒂瑜珈老師,我們一起做了三段,互相檢查姿勢是否正確,雖然瑜珈有很多「身心靈五感覺知」blablabla形容,但我都沒fu,只是跟女兒說:「我覺得這個瑜珈老師就是很會把人折來折去,折完真爽!」
今天早上起床,只有一句:「通體舒暢」!上磅秤也終於往前推進,瘦了1KG (之前沒怎麼變化)。我想,喜歡自我分析療癒自己的me,又邁入了新的階段。
ABDO 2025-07-05 03:29:17

https://www.basmat-altaali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