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醫生,我到底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https://youtu.be/f6c02UqLCuI21歲女性因下背痛求診風濕免疫科門診,一問之下,發現下背痛時間長達8年,符合發炎性下背痛的特徵,不但合併晨間僵硬、虹彩炎等症狀,家人也被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有明確的家族史。
成大醫院一般內科、風濕免疫專科黃雅君醫師安排患者進行骨盆腔X光檢查,無典型薦腸骨脊椎炎表現,進一步磁振造影檢查則顯示雙側薦腸骨關節有發炎性變化,因此確定為無X光表現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疼痛僵硬感顯著改善,後續病況穩定,於門診規則追蹤。
僵直性脊椎炎的診斷,仰賴多系統症狀的表現,包含關節、皮膚、眼睛、及腸道等部位的症狀表現,以及實驗室數據和影像學做綜合判斷。黃雅君醫師指出,骨盆腔X光影像是否發現有意義的薦腸骨關節炎為過去診斷的必要條件;近年發現,有一群患者即使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數據符合僵直性脊椎炎,但X光檢查卻沒有薦腸骨關節炎的證據,長期追蹤發現部分患者的X光影像會發展出薦腸骨關節炎的變化,最終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
磁振造影的影像學敏感度高,能早期偵測到傳統X光無法偵測的關節腔變化,包含骨髓水腫及結構損傷,得以早期診斷無X光變化的僵直性脊椎炎,讓患者及早接受治療,減少疼痛及病情引起的脊椎沾黏及失能風險,改善生活品質。
黃雅君醫師表示,生產後婦女或運動員可能有相似的磁振造影影像表現;因此相關診斷須經由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家族史、其他系統性症狀及實驗室數據,做綜合判斷。
僵直性脊椎炎不論有無薦腸骨脊椎炎X光影像證據,第一線治療皆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視有無合併其他臨床症狀,再考慮加上相關藥物做症狀控制。黃雅君醫師表示,對前線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須經風濕免疫專科醫師評估決定是否使用後線藥物控制疾病活性,後線藥物包含抗腫瘤壞死因子、抗介白素-17抑制劑及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為臨床醫師的抗「炎」利器,也是風濕病患者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