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20:54:33蔡永源

成大醫院精神部曾懷萱醫師-思覺失調的高風險階段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GvNwBO5H6rQ小莉大一時成績優秀,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但不知道何時開始,她變得沈默寡言、不再和朋友外出;上課常遲到,來了也都坐在最後面發呆。成績一路滑落,問她怎麼回事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很難像以前一般專心,腦袋內常常很混亂,理解能力也變差了。和小莉說話時,發現她常常心不在焉,不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小莉懷疑男朋友不老實,但又舉不出確實的例證,只說有時候會聽到像男朋友在樓下跟女生說話的聲音,但她也不確定。小莉告訴朋友她常有種不安全的感覺,好像一切都變得不太真實。朋友建議小莉到身心科就醫,做進一步診治。就診後,精神科醫師詳細瞭解小莉最近的困擾,研判小莉是處於思覺失調的高風險階段。經由詳盡解釋此階段之特性,降低小莉的不安,並給予短期的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減少過多的安排跟生活壓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小莉又回到原本開朗的樣子了。


   
成大醫院精神部曾懷萱醫師說,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病,台灣的盛行率大約0.5%,最常在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病程越久或越晚接受治療,患者的認知與社會功能的損害程度越顯著,預後也越差;反之,早期就醫早期治療,越有助於患者的功能維持。

   細究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前,往往會有一些不尋常的經驗,如小莉所經歷莫名的憂鬱和焦慮、專注力差、不明究理的恐懼感、對外界敏感多疑、思考混亂、人際互動變差、言談詞不達意,並有一些若有似無的異常知覺經驗,即模糊的幻聽、錯覺、部分現實感喪失等。學業、職業、社交,甚至自我照顧功能在最近一年明顯變差,週遭的家人朋友也會覺得變得不太一樣,卻又說不太上來。

 
  
過去稱這樣的狀態為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但比較合適的說法是「精神病症的高風險狀態」。處在其中的人只有約1/3會真正發展成思覺失調症或相關疾患。但他也表示,如有長期物質濫用、過去有過重大創傷,或家族血親有精神病病史,都會增加發展成精神病症的機率。


曾懷萱醫師強調「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的重要性。他指出,除了可以幫助個案提早建立對疾病的認識,及早讓個案瞭解精神狀態改變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息息相關,並適當認知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能協助個案調整紊亂的腦內系統。最重要的,是個案對自己的改變更能掌握,並增加尋求協助的意願,也能降低發展成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病症的機率。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需要龐大的社會成本,而長期的醫療開銷和照護問題,往往也造成家庭的困境、照護者的過勞及憂鬱。因此,曾懷萱醫師表示,藉由增進民眾對高風險狀態的認識,鼓勵有此困擾者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並定期追蹤,可以降低發展成精神病症的可能,減少住院治療的需要,也能有較好的預後;這是精神醫療在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