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病理部巫政霖醫師指出難搞的蕈狀肉芽腫是感染還是瘤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 https://youtu.be/F_2LAD8IOg4成大醫院病理部巫政霖醫師指出,26歲的L先生曾在其他醫療院所求診時,被告知疑似濕疹或過敏反應,使用外用藥膏治療,但病灶並未消失,轉到成大醫院求診。病人主訴軀幹上有數個長年不癒、顏色偏深的斑塊,沒有明顯的癢、痛症狀。經皮膚科醫師安排皮膚切片,有型態不正常的中小型T淋巴細胞浸潤在上皮及真皮層上部,最終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是蕈狀肉芽腫,於是安排持續接受治療及長期追蹤。
巫政霖醫師表示,蕈狀肉芽腫是最常見的原發皮膚淋巴瘤,依據本院資料庫統計,分析1999年至2014年9月止約15年之資料,有208個切片確診病例,占所有皮膚淋巴瘤的60.3%。依據文獻,多數病患為成年或年長者,但兒童及青少年患者亦不少見,病患之男女比約為2比1。
蕈狀肉芽腫之病灶好發於軀幹或肢體近端等非陽光曝曬區域,依據疾病進程分為斑塊、腫塊、腫瘤三個時期。在腫瘤時期的病灶可合併潰瘍,而病患身上可能同時有不同外觀的病灶。已侵犯臟器之末期患者,若有多數腫瘤細胞浸潤於血液及淋巴結且產生紅皮症狀,加上特殊的細胞標記試驗陽性,則稱為T細胞淋巴瘤紅皮症候群。
巫政霖醫師指出,蕈狀肉芽腫需要和多種常見的皮膚疾病作鑑別診斷,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廣泛性白斑、乾癬等。若是長年用藥治療卻仍不癒的類皮膚炎病灶,且患者本身沒有上述疾病的家族史,更須提高警覺,必要時進行皮膚病灶切片,由病理醫師根據形態學、細胞標記及其他分子生物學檢查的結果作最終診斷。
早期的蕈狀肉芽腫在臨床上或顯微鏡下都不容易正確診斷,且往往因患者之前已在其他醫療院所接受過外用藥物或照光治療,更增診斷困難度,部分患者可能須重複接受切片,或配合醫師診療計畫,保留少數病灶不塗抹藥物以供檢查才能確診。
蕈狀肉芽腫的治療,主要配合疾病分期。巫政霖醫師說,當病灶呈現腫塊或腫瘤型態,以是否侵犯內臟、血液淋巴或其他器官為進入末期之分界,末期病患以系統性化學治療為主,但仍可能因相關併發症或感染性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巫政霖醫師也指出,蕈狀肉芽腫雖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但細胞如沒有過度變異或轉移侵犯其他器官,目前普遍認為預後良好,無須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