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化中心跨越百年歷史 重現在地西拉雅風情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悠遠的西拉雅古調、單孔鼻笛的愛戀傳情、充滿原始生命力的獵鹿景象、神聖寧靜的夜祭,百年前西拉雅族的生活景象,原住民史甚少篇幅的一章,將於原居地—臺南登場!深耕臺南地區多年的藝姿舞集,延續取材臺灣本土文化、人文景緻入舞的精神,此次選擇臺灣平埔族中人數最多的原住民-西拉雅族為創作靈感,耗時8年的深入研究與文獻蒐集,延伸出各個面向的生活情境,從母親作為創作起點,透過舞蹈看見被遺忘已久的西拉雅文化,呈現深切的土地關懷。《Ina 伊那》將於
2006年,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無意間看見十九世紀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替當時臺南西拉雅族所拍攝的紀實照片,圖中的母親懷抱嬰兒所流露出的堅毅眼神,在在令她感動不已,也興起了以西拉雅族的文化為概念的舞蹈創作。為求呈現的精確度,這8年來不斷地搜集相關資料,然而西拉雅族歷經荷治、清治、日治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其原生文化早已因多次的殖民而流失甚多,在考據上的困難度也相對提高。然而在有限的歷史素材中,藝姿舞集找回旅德編舞家陳品伽,以及深耕南臺灣已久的編舞家:謝淳如、郭佩珺、梁瓊櫻和團長郭玲娟等共同創作,重現四百年前西拉雅族人的文化。
在創作內容中,其擷取了西拉雅族的特有文化,如「走向」這支舞,便取材於西拉雅族的「鬥走」傳統,呈現出成年男子在族裡競賽的情境
;「談情-牽手」這支舞,則是西拉雅男子於當時如何邀約女方,表達愛意
; 與賽德克族的出草不同,西拉雅族的出草則是捕鹿,「焚獵/凱旋」舞中熱烈且滿溢原始能量的肢體和聲響,宛如重現百年前獵鹿的情境。而過去多以臺灣歷史、文化為創作的藝姿舞集,此次以臺灣原住民做為題材,在舞蹈的呈現上,則於現代舞與原住民的肢體語彙之間,找到兩者交融之美,有著現代舞簡潔的美感,又帶有狂放的生命力度。團長郭玲娟表示:「我們這些年來,在海外的各大國際藝術節跳著東方的民族舞蹈,也因此認識了許多世界各地的民族,看著他們舞蹈中所傳遞出來的強烈文化特色,讓我們不斷地思索,如何從臺灣的歷史、文化、生活中尋找屬於臺灣土地的精神,這次的創作,對過去習於民族舞蹈的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在舞蹈編排上需更具巧思,在簡約的動作中找到西拉雅族的文化精神。」
此次舞作結合多媒體投影,請到崑山科技大學
藝姿舞集《Ina 伊那》於
藝姿舞集2014年度磅礡大作《Ina 伊那》
下一篇:臺南文化中心會議廳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