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6 15:27:16尚未設定

屏東產業促進會拜訪紀錄

11月9日訪視屏東紀錄
時間:2004年11月9日 (星期二)
地點:屏東產業促進協會、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
訪視人員:陳板老師、黃世輝老師、呂致緯、蔣雅瑄
與會人員:藍群傑、傅民雄、林瑞輝、邱逢欣、曾俊彰
屏東產業促進協會
會談建議:
1. 生產線可以朝兩個方向走:共同工廠(合作社);不要工廠,而以家庭代工的方式去製成醬菜食品。

2. 雖然是利用新科技技術,可以縮短醬菜醃製時間,但是或許時間的蘊釀也是產品的價值。所以傳統醬菜食品的製作,也是由於醃漬醬菜需要時間的發酵,加上需利用長時間的浸泡才能製成成品,如何運用「時間」去創造醬菜的經濟價值也是可以思考的。(但是本計劃低鹽醃製方式是無法長時間醃製)

3. 食用方式,可以請社區的媽媽們品嘗其口感,確保它的品質,使其保有傳統的味道並且能達到該味道的穩定度。

4. 使用傳統的方式生產(家庭代工),經由不同社區居民所醃漬出來的醬菜食品都會保有製作醬菜者的獨有特色與風味,呈現其多樣性與差異性,另外,在行銷包裝上可印製製作者的肖像圖片,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保證,對製作者是一種行銷宣傳。

5. 社區產業者看社區創業的意願與動力在哪裡?以東勢的石岡媽媽們來說,她們都是一群九二一地震的受災戶,對這群媽媽們而言,家庭擺第一,工作擺第二,可是,她們卻有強烈的社區創業的動力與意願才能夠支撐起石岡小舖的經營,她們的資本額也沒有增加,可是她們會去尋求資源及增加自己的訊息來源,她們會去上上一些課程並且知道為什麼要上課以及上什麼樣的課程對自己會有幫助。

6. 社區產業量化問題,既會面對成本高以及對未來也充滿不確定性,同時也會有其他通路的競爭(例如:7-11),當地的居民對這樣的生產方式也會保有懷疑的空間而踟躕不敢貿然的投入,建議在既有的產業中先做起,建立居民的信心,並在新、舊產業中找出平衡的關係。

7. 建議找一個社區來當做實驗社區,先從一個社區來做,可以先找竹田里來當做示範社區,把有意願的社區居民找出來做,產業促進協會可以建立一個平台,作為技術的訓練平台,並且還可以透過協會的媒合讓居民使用大仁技術學院的生產機器,此外,把生產者的人名、製作工具、生產方式、生產來源、製作過程等記錄下來作為將來成果發表的依據,還可以落實到社區裡,居民因看到其成果,再加上竹田驛站的補強,居民看得到未來,便會投入這樣得社區產業。

綜合整理:
1、理解客家醃製品低鹽化的需求,或許建立基礎的調查資訊,從洗腎人口的統計強調健康的重要性,或是研發料理的製做來稀釋鹽分。並且要思考生產製程能否順利完成。(工廠?或是家庭?)

2、回歸於社區產業需顯現社區的差異性來面對現代行銷,把人的故事藉由文化包裝,例如〝竹田陳媽媽醬菜〞等呈現產品的特殊性與價值。

3、社區的基礎調查,媽媽們會什麼?把每一個人的檔案建構與紀錄,包含一年的產品有多少,產量有多少,藉由社區的基礎呈現、每一個紀錄都把每個人的價值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