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社山脈 讀辛酸的啊
母校同志社大學出過一本《同志社山脈》的書籍,收錄創立者新島襄的113位門徒,他們活躍於教育、傳道、福祉、學術、政治等各個業界,每位都附有著簡介。早期的台灣同志社校友其實也是人才輩出,只是後進校友的您不知道而已,至於認不認識他們跟你我有關係嗎?
(日本晃洋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同志社山脈》知道的年青校友可能不多了,但這始終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目前有不少學校在找一些值得紀念的學校古蹟、文物,至於校友的側面畫像、人物評論足以鼓舞後進的此種資料,將其紀錄寫下的話也是很好的)
近日,看到一則臉書提及新竹中學創立一百周年,寫到之前有一位黃祖蔭老師,努力地蒐集竹中校友的資料,還籌設校史館並任無給職的總幹事。他憑藉一股任教於該校的熱誠,主導記錄編纂整理工作達三年,資料鉅細靡遺,却因經費無著未能付梓,成為他退休後的一大遺憾!
幾年前,曾任園區生活雜誌發行人的竹中校友黃先生,曾要我代為翻譯該校日文的校史資料,可想而知他是多麼希望校史有個傳承,提攜激勵後進,多麼珍惜過往學生的點點滴滴,回憶酸甜時光,因我非該校的畢業生所以給推辭掉了。
高中考試是我求學的一項敗事,轉進只得去讀五專,退伍後也幾次投考大學的插班考,準備不夠當然鎩羽而歸。有一次是在輔仁大學遇到服役時的政戰士,台中師專畢業的張戰友在連上與我交流不多,可能礙於階級的不同及被外派到別個單位成為獨立排?輔大校園的插班考場外,兩人眼光即便閃過那麼一下下也沒交集。
此我再想起成功嶺大專集訓時班友台北工專的王○得,準備預官考試曾往八德路工專旁的圖書館K書,兩人不期而遇的剎那之間,可能礙於國私立學校鄙視鏈心理作祟,想到兩人根本不是一斑同溫的層級,看輕自己,未敢相認。
年紀漸長,臉皮愈厚,經歷多了,刀槍不入,這下子才覺得以前自己是有多愚蠢就有多愚蠢!退伍三十年老兵重返金門活動,聽戰友提及張政戰士退伍後有志求學,當下已貴為高教司某官員,當厚顏邀請人家加入臉友自然石沉大海。
求學過程不說坎坷但也迂迴,因此自己後來非常珍惜母校的學歷,即便不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學校,每當別人秀出他那名牌大大的畢業學校時,嘿!嘿!俺也不客氣地提到編寫同志社台灣校友史的故事,一百五十年母校的校史,七、八百位台灣校友有二百多位傑出之士,寫了二十餘年近二十餘萬字,要說開講(khai-káng)、練仙(liān-sian)或者要來喋詳(thi̍h-siông)能有多久就能多久。說出他校不能敘述的校友故事,寫下他校無法記錄的校友歷史,只因我去找做了寫了啊!不求回報只為傳承,傻人傻事甘心如飴。
(圖片摘自新竹風情畫・老故事、老文物說故事,潘國正先生記錄黃祖蔭老師過往事蹟提及:「迨黃老師去世後,帶著遺憾的補救,我們(校友會何老師、大編和何乃惠)到家裡拜訪,感謝師母協助,將老師生前蒐集的相關剪報資料帶回學校整理;另外,將老師的藏書媒合給清大圖書館典藏。但校史資料四散,已經無法看到底下文章中說到的校史館誌的架構和樣態。
師母說:老師生前的遺憾就是和竹中校史(館)有關。看到這些資料時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從他的一些遺稿也可以看到他對於校史著墨的用力。我認為竹中欠黃祖蔭老師一個感謝。」)
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總之「有關係用關係,沒關係找關係,有了關係用關係,用了關係沒關係」總的來說:大老遠的,遠渡重洋,花不少錢,用盡精力,取得證書,練功打底,牽親引戚,拓展人脈,卻不善用,難道是讀到頭腦一個洞,辛酸啊!窺其堂奧該要腦門大開,才對啊?
上一篇:吳葛家族的同志社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