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九曲堂鳳梨罐頭博物館
1925年大稻埕商人葉金塗的泰芳商會蓋的鳳梨罐頭工廠(三廠、四廠)。
罐頭的出現,是與軍需工業脫離不了關係的,法國拿破崙時代即已出現。
(鳳梨工廠在大樹區,圖片摘自劉明財先生臉書,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曾在中部彰化縣廳當伙房貿頭 (bāu-thâu)的日人岡村庄太郎,對製造罐頭極有興趣,他先是以蚵仔做罐頭,工廠設在彰化大聖王廟前的廟埕。大啖過南部鳳梨的他,視此為珍饈,1902年就往今日的鳳山捷運附近,開設了台灣第一家鳳梨罐頭工廠。但當下許多的附屬材料得靠進口,成本費用過高只得黯然收場。
岡村做的鳳梨罐頭,在日本的大阪博覽會上雖獲好評,可是價格比不過新加坡的,叫好不叫座!岡村離開台灣往中國的武漢,接手人是一位富商的佐佐木紀綱,然後,東洋製罐株式會社在高雄設立了製罐廠,台灣的鳳梨罐頭產業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紅土的土質相當適合鳳梨生長,從康熙年間起大樹就已經開始種植鳳梨,另外,這裡的荔枝也非常有名。
日據時期,全台灣最興盛時有81家鳳梨罐頭工廠,其中21家在高雄大樹11家在九曲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鳳梨罐頭加工廠,品質堪虞,削價競爭。據台政府於是在1935年,將他們收歸成一家為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那些小廠不願被合併的人,則出走台灣到沖繩的石垣島種鳳梨。
開英種的鳳梨在大樹試種後,碰到鳳梨萎凋症病,中部的開英種,因為這裡的降雨量比較平均,反倒成功種植起來。
國民政府來台,將那一會社併入至台灣農林公司的鳳梨分公司,1955年再出售給民營,才有我們普遍知道的台鳳。
台灣栽種鳳梨之始,是否為荷蘭人或華人帶來的已不可考,不過可知稱為原生種的要比目前見到的小許多,它的花腔(芽眼)很深,削皮之後得再以角刀戳成螺旋溝狀(就像中國北方見到的模樣)。
日本據台政府官員後到夏威夷考察,發現他們的開英種頭尾直徑差不多,非常適合機械削皮,於是引進台灣大量栽種。
鳳梨英文叫松果 Pineapple,香港和大陸叫菠蘿,因為長得像波羅蜜,結果造成同音異字的出現。台灣府誌記載,「葉薄而闊,而葉緣有刺,果生於葉叢中,果皮似波羅蜜而色黃,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故名」。
閩南語稱為王梨、旺來的此一水果名稱,出現於台灣早期地圖鳳山縣城西北方,標示著的王梨山即在今日的大樹區。依照民間的習俗,商家開市拜拜或候選人競選時,總是拿鳳梨來祈福,因為它除了食用外,還存有閩南語「旺來」的吉祥含意。
清水故鄉老宅附近,記得有一家泉泰特產的除做鳳梨外,也將附近農產品的橘子、蘆筍、荔枝做成罐頭,剩下的果皮,工廠都會拿到縱貫路(在地人俗稱陸軍路)兩旁曝曬,公司的創始老闆是沙鹿出身的蔡鴻文。
父親三十出頭時投資失利,聽過任職泉泰特產正蓋著新房,而向叔公租屋的蔡鴻文省議員姪子蔡慶桐先生說,有人招募股東投資肥料公司,徵得祖父同意後遂才北上苗栗頭份。
民66年往台南炮校接受預官分科教育,測量組的人員拿座標測量尺(半隻手臂1/4圓弧長尺)進到關廟果農的鳳梨田,砍人家的此物而遭到處罰。至於關廟會有鳳梨田,據說是二戰後,原本作為軍營的關廟大片土地,農民們偷溜進去種植鳳梨而來。
台灣人嗜食的夏威夷披薩上頭撒有鳳梨碎片,此等情事是義大利人絕對無法忍受的,據說夏威夷併入美國領土的其中一州,當地又有著大量鳳梨的栽培與出產,所以被納入披薩的食材。
可是維基百科上寫的卻是:「出生於希臘的加拿大廚師山姆·潘諾普洛斯是夏威夷披薩的發明人,他表示自己於1962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查塔姆-肯特的一家餐廳(Satellite Restaurant)創作了夏威夷披薩,受其烹調中式料理時常混合甜與酸的元素啟發(有的炒飯也加入了鳳梨這種食材),潘諾普洛斯試著將鳳梨加入披薩,此料理最初不受歡迎,但不久後便為當地人所接受,並擴及世界各地的披薩店。
更正確的說法,會叫它做「夏威夷披薩」是源於所採用的罐頭鳳梨的品牌名稱,即為「夏威夷」。
台北市重慶北路、保安街口旁的紅磚屋,為鳳梨大王葉金塗的私人豪宅,此曾出租給人做醫院、報社、酒家…荒廢一段時間成了遊民聚集地。某建築公司接手下來,在獎勵條例下保留漂亮的外觀立面,此為全台首例歷史建築改建成功的案例。
博物館對面小公園內有一座紀念碑,看過才知道那是紀念當初蓋下淡水溪大鐵橋,負責人飯田豐二積勞成疾,存年四十,後人感念其盡責精神而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