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1 14:37:08蔡蟳

中壢聖蹟亭

  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台灣有客家鄉親的地方保有此様愛字惜字敬字的習俗愈是明顯。

 

  屋頂六邊形、中間屋簷四邊形、底座八邊形,然後又飾以蝙蝠及巴洛克式的圖案,可見這樣的型式,應該是日本時代在台灣的產物吧?

 

 

    果不其然!原本聖蹟亭的位置距此百來公尺,是位於仁海宮廟埕的新街溪畔,後因興建「中壢御舍營所碑」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駐足過這裡,才將聖蹟亭改遷至此,加以美化成了現狀的和、漢、洋混血樣式。

  

 中壢區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前的聖蹟亭,一旁的仁海宮也將此景色給畫入樑上。

(仁海宮的仁海二字,仁代表觀世音菩薩,海表示海上女神的媽祖)

 

  七年前來過中壢的仁海宮,那次碰到整修無法一窺全貌,趁著端午節連休再次前來走走,應該可以看得更全貌?

 

(澗仔力社是竹塹往淡水必經之地,力=瀝,瀝的意思為凹谷、低陷的地方)

 

  中壢先於老街溪東岸形成街肆,後因閩粵械鬥,客家人為要避禍陸續遷移到新街溪西岸,後以「老街」、「新街」區分。新街同時成為了鍛造業的聚集地,打鐵舖一度林立,情形像極了上星期去過的埔里媽祖廟附近,不過!中壢仁海宮周遭,已不見打鐵舖的任何蹤跡了。

 

  早年邀集十三庄的士紳,於新街市鎮中心捐資建立廟宇的經緯,三川殿入口的楹聯是如此做著記載。

  

(拜殿中的三種石柱,龍柱、花鳥人物柱、竹節片狀柱。有趣的是,花鳥人物柱提著信士捐獻牌的,為一對西洋臉孔及打扮的男女)

  

  

 

    引述維基百科上的說明---交趾陶源自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主要都在民間默默發展與延續。」它的出處難以考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清朝末年時,在中國的南方已有很多廟宇或建築物上裝飾著交趾陶。目前在台灣的藝師說法,這門技藝早期並非叫交趾陶,交趾陶的稱呼是來自日本稱這門技藝為交趾燒,而台灣的藝師是稱為南燙(台語稱為淋湯)

 

  仁海宮一樓後殿恭奉著沉香媽祖、岫玉媽祖、藥師佛這三尊神像,在兩側出入口上方的橫樑,畫著除了前面介紹的聖蹟亭外,還有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年曾拿廟中的兩扇門板為床板。

  

  日方後來透過各種管道向仁海宮請託,要這兩扇門板東渡至日本,成為靖國神社為保留的樣本。

  

(後殿沉香媽祖)

 

  今晚明華園歌仔戲團演出「紅塵菩提」廣場上已有影迷們在等候了。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4332807

台北萬華啟天宮 桃園中壢仁海宮(No.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