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3:54:43蔡蟳

十九世紀英國珍珠勢力的抬頭

一度以資本密集和金融改革稱雄的荷蘭曾是錫蘭島的宗主國(1656年被荷蘭佔領)1796年英國佔領可倫坡結束荷蘭統治後,遂進行荷時最後一次(1768)珍珠的採集活動,此已事隔28年。英國對珍珠的需求飢渴難耐,雖想每年都來進行珍珠採集,但她們卻不知道錫蘭島阿古屋貝是集團()移動的一種生物,會有大量出現的情況,也有完全匿跡的時候。等明白此一奧秘,19世紀的百年間共才進行36次的珍珠採集作業,該項珍珠事業的收入,也成為了錫蘭殖民政府的主要歲收。

  

(20世紀初英國皇后 Queen Alexandra 結婚時所戴的珍珠項鍊)

 

  錫蘭的採珠作業都選在風平浪靜的2月到4月進行。事先會在前一年的10月左右進行海底珠貝生息情況的調查,接著畫分海域、訂定日期、預定地和採收量等再以英語和印度南方語言先行告知,將此情報告知給印度洋各地的船主和潛水夫們。

 

  珍珠採集主要處點,平時椰葉隨風搖曳海面小舟隨波輕盪,得知此告示村莊陸續出現大量的船隻、潛水夫和助手、珍珠商、小販、旁觀者、帳篷、簡便小屋、警察臨時派出所…宛若嘉年華會熱鬧無比,這全都為了採集珍珠聚集成一起,盛況得等到該作業結束後隨即消失得無影無蹤,與海市蜃樓簡直沒有兩樣。

 

  珍珠商不直接購買珍珠,而是購買潛水夫撈取上岸分配過後的珠貝。珠貝給運到離住宅區稍遠的地方放置,任其曝曬數日,等到貝身開始腐爛蒼蠅漫天飛舞下卵其上,再將那給移到放滿水的獨木舟內,讓孵化出的蛆蟲吃食貝里的貝肉,邊觀察情況邊換水數次。最後,苦力們從混在貝殼破片與砂礫之中的珠子給挑了出來。

 

(波斯灣)

 

  看到此的讀者說不定您會噁心說,怎麼這樣不科學呢?但以當時的珍珠取得方法”生物質能”採集法,說不定還是個好方法呢!至於另外可採取何種的取得方式呢?於此再提一下,按13世紀中國《諸蕃誌》乙書上記載,先在地面挖個大洞後,再將珠貝給埋入裡邊,約莫過了月餘等珠貝肉身腐爛,然後取出洗淨再分選級別。

 

  與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單憑聽聞國外來者所寫成《諸蕃誌》相較,晚他約百餘年的汪大淵(元朝商人),二度飄洋過海 (1330年和1337)周遊二百多個地方,後紀錄下的《島夷志略》之親身經歷,更加有其信服度。好比他在「蘇祿」(菲律賓西南部群島)條中:「地產中等降真條、黃蠟、玳瑁、珍珠,較之沙里八丹、第三港等處所產,此蘇祿之珠色青白而圓,其價甚昂。中國人首飾用之,其色不退,號為絕品。有徑寸者,其出產之地,大者已直七八百餘錠,中者二三百錠,小者一二十錠。其餘小珠一萬上兩重者,或一千至三四百上兩重者,出於西洋之第三港,此地無之。」

 

  蘇祿的青白色珍珠,色青白而圓,更不會褪色,堪稱為絕品。此樣的珍珠遠勝於沙里八丹(納加帕蒂南,Nagapattinam,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西南面臨曼納灣的港口城市,明朝稱之為小瑣里)第三港(奔顏加一,Punnaikayal,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西南面臨曼納灣的港口城市,即《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所述的馬八兒)等處所產的。

 

(波斯灣內的卡達隔海與伊朗和巴林相望,此地自古以來也是盛產珍珠的處所)

 

  去此第三港(位於蒂魯琴杜爾Thiruchendur與卡耶爾帕蒂納姆Kayalpatanam二港之北,故有第三港之名)八十餘里的大朗洋(Tamraparni,銅葉河印度南端注入曼納灣沿岸的地名)蚌珠海內為最富。採取之際,酋長殺人及十數牲祭海神。選日,集舟人採珠,每舟以五人為率,二人蕩槳,二人收綆,其一人用圈竹匡其袋口,懸於頸上,仍用收綆,繫石於腰,放墜海底,以手爬珠蚌入袋中,遂執綆牽掣。其舟中之人收綆,人隨綆而上,纔以珠蚌傾舟中。旣滿載,則官場週回皆官兵守之。越數日,候其肉腐爛,則去其殼,以羅盛腐肉漩轉洗之,則肉去珠存,仍巨細篩閲。於十分中,官抽一半,以五分與舟人均分。非祭海神以取之,入水者多葬於鰐魚之腹。吁!得之良可憫也。舶人幸當其取之歲,往往以金與之互易。歸則樂數倍之利,富可立致,特罕逢其時耳。

 

  以上清楚記載該域珍珠產地歷來作業的情況,不過!英國人對於如此取珠作業的方式是無法忍耐,氣味難聞不說,疫病蔓延叢生,所以他們都將此作業委由印度商人進行,等處理過後直接再來購買裸珠。印度•錫蘭方式對英國的珍珠業者來說,因而造成一種很高的入行門檻。

 

  引人遐想的美麗珍珠若不提起這段過程,或許大家都還在講”月亮滴下的眼淚…導致珠貝受孕成胎”這般詩情畫意的羅曼史呢!

 

  1820年,英國同以海盜為生的阿拉伯灣沿岸等酋長國簽訂休戰協定,1861年再和巴林締結休戰合約,英國於是在此設立波斯灣(阿拉伯灣從此改名)事務官統理管轄這片海域,開始支配這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珍珠場。棲息阿古屋貝和黑蝶貝的這兒與錫蘭島最大的不同是,每年都可入海進行珠貝的捕獲,正確採得的數目因時代或報告者有所不同,但是從3,500艘的作業船和3萬~35千人的潛水夫,不難領略到採收作業的景況到底如何?潛水夫使用石錘下沉方式同以前毫無兩樣,珍珠的採收地和交易地,也都以舊時的巴林島為中心。

 

  英國在波斯灣維持此海域的和平與安定,珍珠採收因而越加繁榮,阿拉伯的酋長們抽取珍珠稅收越多越笑得合不攏嘴,也帶給支配珍珠流通的印度人、阿拉伯人莫大的財富。在這些人背後的波斯、印度、土耳其的貴族王公的王冠、彎刀、帶飾、衣裳等的上邊,都能見到許多的珍珠潤飾,即便如此,對珍珠的需求依然是多多益善。事實上,19世紀中葉的波斯灣珍珠將近2/3是被波斯和土耳其給買走,因此英國商人得事先付給住在孟買的印度商人訂金,委託他們來代訂購並代寄送。此地也因有著英國這般影武者的存在,印度的孟買遂急速成長為珍珠市場的集散地,無論是波斯灣或印度產的珍珠全都集中到這兒來交易了。

 

  奇怪的事情在這珍珠產地卻買不到珍珠,此是珍珠作業的潛水夫、船主、資金提供者的借貸一條龍,全由阿拉伯・印度的聯合企業壟斷著這樣的資金鏈;另外,這裡的阿拉伯人及波斯人對珍珠採集同鴉片、椰棗栽培,海盜為業也同樣是此地少數人幹的專門事業,旁人倘若插手性命哪天休矣無法預知。

 

  因此,英國無法多加置啄,只能以珍珠行政政策來做個徹底的管理和維持現狀而已。

 

  記得曾對朋友說起,產地找不到當地特產品這樣的實情,友人倒也反應頗快地說道”一等美女飄揚出海,二等美女深圳珠海,三等美女鄉下等待,五等美女下放勞改”其實也沒啥奇怪的,不是?這、這、這…讓我是答不出半句話來。

 

  除一般想望的大顆珍珠外,孟買又有一種細厘珠的品項,鑽孔司傅憑藉一隻鑽洞工具,能將小如種子般的珍珠給打孔及穿線,然後將它綁成串,再按品質分類成一大串的一大串的,印度商人就這樣給出口外銷。英國珍珠商除拿它當串珠來賣,也與寶石搭配做成耳環、項鍊、別針、頭冠等,當作是新興中產階級婚禮的最佳禮物,再又是貴族家庭舉辦或參加舞會,視為待嫁之身的女兒給候選女婿的一種暗號,但可不表明”待價而沽”喔?

 

  有關珍珠打洞,目前一般的珍珠打洞有手工跟機器此兩種方式,但是小珍珠只能用手工打洞不能用機器打洞,因為機器打洞速度快,易使珍珠發熱而碎裂。另外, 打洞過後的珍珠需與金屬結合一起,目前是用AB膠這樣的黏著劑來固定,以往則用金腳齒口即金屬釘上有倒鈎來牢固珍珠,保持它的完整和美觀。

 

  倫敦的西區(West End)和哈頓花園(Hatton Garden)有許多珍珠商或珠寶商的店鋪林立,有史以來,令他們感到最為可惜的事情是,1861年維多利亞女王最愛的夫婿阿爾伯特親王的去世,導致女王陷入長期以穿著黑色喪服來悼念,進而影響到周圍的人們的打扮。英國喪失了宮廷該有華麗氣氛,珠寶裝飾尤其是搭配珍珠的風潮,轉移到一海之隔法國、義大利的王室,和美洲大陸新人為貴族的暴發戶,繼續散發珍珠高貴的氣質

 

  一直到日本養殖珍珠的出現,不管是珍珠的價格或者是珍珠的價值,始終都在所有珠寶包括鑽石之上,無出其右,無可比象,無可匹敵!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192154日,倫敦的一家晚報《The Star》出現斗大的標題「BIG LONDON PEARL SWINDLE(倫敦珍珠大詐欺事件)內文提到「假珍珠引起大騷動…寶石商們被騙了數千英鎊…珠貝的共犯者…向哈頓花園、西區的(珠寶街)商家提出警告」該記事還如下的印著。

 

  僅值數先令價值的假珍珠賣到數千英鎊的詐欺事件,是被偶然發現了。假珍珠與天然的東方珍珠極為相似之故,倫敦的珍珠商和寶石商因此而受騙。此詐欺事件的發覺,使得最近購入項鍊之上流階級婦女家庭帶來莫大的不安。

 

  各大珠寶店和各個國家紛紛祭出不再賣珍珠或珍珠的限制令比如第凡內不僅拒絕養殖珍珠,連天然珍珠也沒買賣,卡地亞雖然仍有銷售,可對新的天然珍珠不再進貨。至於此兩大珠寶知名公司,直等到二戰後的1955年,才和日本的養殖珍珠開始打交道,而此年,剛好是御木本幸吉仙逝的隔年,到底有意還是無意可真令人猜疑。

 

  日本的養殖珍珠,縱然被澳大利亞和巴林等珍珠的產地所討厭,還是被接受了下來。澳大利亞在1921年公布了養殖珍珠禁止法,對於養殖珍珠的生產、銷售全都禁止,而此法一直持續到1949年。

 

  另一方面,波斯灣珍珠交易中心地的巴林當初並無那般小心注意,立刻禁止進口養殖珍珠,直到1930年才對養殖珍珠的進口、銷售及對養殖珍珠的養殖實驗祭出禁止令。出身卡達的男性,將養殖珍珠給混入在天然珍珠裡,抓到此事件的犯人不僅判刑並被趕出巴林。

 

  巴林當局,對自己的珍珠混進養殖珍珠的謠言經過散佈,價格馬上下跌,有過此椎心之痛的他們自然無法容忍。不過既使如此,養殖珍珠確實是被混入到天然的裡面了。

 

  為何這般說?1925年之後,在琵琶湖進行淡水珍珠養殖成功的藤田昌世,注意到帶有粉紅色的淡水珍珠與波斯灣具有粉紅色的天然珍珠,相似度頗高,因此,把它當波斯灣產的東西賣給在中國的印度人。印度買主想必知道,但他默不作聲的給買下了。在一本白井祥平寫的《真珠》書中,是對藤田本人在那事情過後高興地描述之紀錄。

 

(卡達珍珠博物館展示著古代採珠人的棲身處和裝備)

 

  受到日本養殖珍珠上場之影響,巴林確實感覺勢必得要開發新的產業,因而將目光給放在石油開發,可是,英國政府及石油公司抱有絕大的存疑下,進行非常不順。巴林發現到石油,並成為該國主要的收入是1934年,同巴林一樣以珍珠為生計的科威特以及卡達也都發現到石油,不過此兩國拿石油來出口算是較慢的,都是在二戰之後。

 

  與此同時,巴林島和阿拉伯灣岸區域的人們,遭到日本養殖珍珠的席捲,見到自己唯一產業的珍珠業大衰退也別無他法,再又受到世界經濟恐慌的重擊,珍珠商破產,潛水夫失業,珍珠工作船被棄置在岸邊,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被晾在一旁是難以餬口。

 

(雖一眼即瞧出她那一身的珍珠裝飾是假的人工珍珠,不過這樣的行頭可真是亮麗啊)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0546573

「伊莉莎白1世」肖像畫中看珠寶首飾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9440900

養殖珍珠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