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河南公」的廟宇
《馬關條約》清政府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台島各地的人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引發《乙未戰爭》。
台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台灣,被丟包的兵軍群龍無首,逃難的逃難,投降的投降,搶劫的搶劫!
好些兵軍逃到桃園、新竹時,語言不通,覬覦財物,風聲鶴唳,堅壁清野…外來者自然被拒絕在外也為在地人所殺。
之前,為官府所重用被稱為「河南兵」的來台兵士,引起台勇的不滿,導致台勇和他們趁機互殺,各地積屍遍野。
(新竹市「大眾廟」:竹蓮街50號)
那時被劫殺的兵軍,以訛傳訛口傳之故,居然被誤會為「荷蘭人」?這就好像1884年為抵抗法國軍隊入侵,六堵一帶湘軍的湖南兵開挖有一人高壕溝這樣的「湖南仔溝」卻被誤稱為「荷蘭仔溝」。
官話的「湖南」(ㄏㄨˊㄋㄢˊ)、「河南」(ㄏㄜˊㄋㄢˊ)與閩南語、客語的荷蘭Hô-lân、Hô-lân聽得還真一頭霧水啊!
到不了的是「夢鄉」,回不去的叫「望鄉」,偶可去的是「故鄉」,一輩子說長不長,人一生說短很短,眨個眼就過完,但最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無法瞑目。
客死他鄉的這些人,今日幸好有人祭奠,等待回家的家人們,望穿秋水已成過去。埋骨何須故里,蓋棺即是吾盧,不再孤魂遊蕩大家請安息吧!
(竹東鎮三重埔「萬善祠」:光明路20巷51弄)
這樣的故事,與跟隨蔣介石來台的士官兵,有的是被抓壯丁的,也有些是青年軍的,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結果呢?
《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又稱《禁婚令》的此,限制超過28 歲的軍官和技術士官才能結婚,普通士官以及士兵不准結婚,等同剝奪大多數軍人的婚姻權。
(新埔鎮「二十七公墓」:旱坑路一段新星國小旁)
等啊等的,長達38年又56天的《臺灣省戒嚴令》才於小蔣臨去逝前的1987 年解除。能夠返鄉,又像得到大獎似的?可有好些人早已魂斷他鄉了,一筆糊塗帳真無法去算!
大時代的故事,凡人們的過往,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灑一掬同情之淚,後人們以誌為記!
(中壢市「忠義祠」:平鎮區龍岡路與中北路交叉口,原稱大墓公又稱平鎮萬善祠)
(原於日據時期擺放在中壢神社的狛犬,後被搬遷至此忠義祠前。本來是橫向擺設的狛犬改為豎向,遂成面對牠們時,嘴巴張開的在左,嘴巴緊閉的在右)
延伸閱讀:
頭重埔的萬善爺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1825344
竹東竹中國小「奉憲示禁碑」、「申約併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