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23:13:01菩提

(轉載)五百伎人出家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3035-a13_116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116集~由  正潔老師開示:五百伎人出家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雜譬喻經》第十個故事。

      我們先把經文簡單地唸過一次:【法言:「染神億劫不朽,煎熬生死,得道乃止。」昔佛泥曰後五百十年,有一國王,精進勇猛世所希有,供養六萬沙門三月一時,甘香餚膳極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綜群籍,探古達今,得應真。】這段經文說了「染神億劫不朽」,這個染當然是染污,就是有漏、有染,在三界六道不斷地輪迴。「染神」這個神指神識,在經文當中,有時候這個神識,指的可以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含藏這個染污種子,有時候特別只是在指意識。因為之前連續幾個系列、幾個單元,也都跟菩薩們提過了,這些舊的翻譯的話,因為語言的選用、名詞的選用並不是很精準;這一邊的話,我們無妨就把它姑且認為是說,有染污的種子儲存在如來藏當中,而一生一世這樣不斷地輪迴。這樣的意識,主要是生生滅滅的意識,依於這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受熏持種根身器,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三惡道,或是說三白道,不斷地輪迴生死,長時備受煎熬,一直要到能夠證得解脫才能夠停止。從前佛泥曰,這裡是舊的翻譯,其實泥曰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泥洹或是說涅槃。在佛涅槃後的五百十年,過了五百年又十年,五百一十年,有一個國王他很精進、很勇猛,世所希有,天下罕見,他很認真,他是一個三寶弟子;他很精進於供養沙門,他一次三月一會,然後供養了六萬個沙門;他所準備的飲食很甘香、很甜美,是世界上罕見的殊勝;而這樣子供養的沙門當中,最上座的修道人,他博綜群籍、探古達今,他對於古今佛法的經論,都能夠通達,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去此國東四百八十里,有一國王,供養五百婆羅門,亦盡世之美,作百種幢幡裝校繒綵綿潔金寶雜物,一幢直五百兩金,以此伎樂而娛樂之,其有能作此技藝者,便以與之。】(《雜譬喻經》)跟剛剛的信受佛法的國王相反,距離這一個供養沙門的國王的國土東邊四百八十里的地方,有一個國王他不信受佛法,他所供養的卻是婆羅門;他一樣用非常殊勝的,很莊嚴的寶物,極盡世間之美,而來做了一個寶幢寶蓋來莊嚴這樣子的一個會場,來供養、來娛樂婆羅門。這個國王還下命令了,如果有人有什麼樣子的特殊技藝,能夠來表演、能夠來娛樂這些婆羅門乃至自己,他就要賞賜這些金銀財寶給這些有特殊伎樂的人。

      這個消息一發布出去,【諸國貧人,聞彼國王有此寶物,各各四面雲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習技藝,欲取彼寶。糧食乏盡,不能得達。便詣上座前求作沙門。】(《雜譬喻經》)各國的貧窮人,或是說有特殊技藝的人,聽到這樣的公告之後,想要去求得這個寶物,於是從四面八方不斷地向著這一個王城前進,後來匯集了有五百個人;他們要前往去表演他們技藝的過程當中,因為可能行路久遠了,已經糧食缺乏了、都沒了,又很貧窮、又沒有辦法,路資不夠了,沒有辦法到達那一個王城。他們經過一個精舍,這個精舍指的當然就是一開始我們說的那一個已經證得阿羅漢的那個應真,證得阿羅漢應真的那一個最上座比丘所主持的一個精舍,這五百個人就去拜訪這一個上座比丘,要求他、請求他讓他們能夠出家。他們的目的當然只是要出家求得免費的飲食,其實他們的目的還是要求得飲食;求得飲食之後,以後還要繼續趕程,到那一個供養五百婆羅門的國王那一邊去表演伎藝,去求取這一個財寶。

      上座比丘他是阿羅漢,應該也有神通,他以宿命神通觀察。【上座即觀之,乃惟衛佛時賢者家奴客,曾為道人作食飲,又聞法言,從是以來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盡,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鬚髮,授以戒法。將入宮食,還大歡喜。】(《雜譬喻經》)這五百個要去表演獻藝的人,在由這一個上座比丘,依於宿命神通觀察以後,瞭解他們過去世跟佛法真的有因緣的。菩薩們應該都要知道,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因緣出家,如果過去無量劫來,沒有在佛法當中,沒有跟三寶結過善緣,那是沒有因緣能夠出家,來修學三乘菩提的。這在我們經常聽過的那個故事:八萬大劫前曾經上山砍柴,遇到老虎,爬上樹的時候,一聲南無佛!而在經過八萬大劫之後的那個佛世,中間都沒有再跟另外的三寶有結過殊勝緣,卻因為這樣的一聲南無佛!也可以來成就在釋尊當世能夠出家、能夠修道,乃至證果這樣的因緣。那是題外話,我們回來這裡,這個最上座比丘—這個阿羅漢比丘—他以宿命神通了知這五百個人過去世,曾經在惟衛佛的時候,是在某一個三寶弟子的賢者家裡當奴僕,曾經為當世的那一個沙門修道人供養飲食,曾經為他們造作煮菜,然後供養飲食;而且也曾經因為這主人關係,還有侍奉飲食的關係,隨喜隨列而能夠聽聞惟衛佛,或是說其他的這些菩薩,或是說聲聞阿羅漢們,而由他們那一邊來聽到關於三乘菩提的一些正法的妙言。那因為當時有信受,當時有供養,為他們造作飲食;以依這樣子的福德,還有信受那樣子的法言,他們在那一世命根結束之後,壽算結束之後,往生到天界,乃至又陸續地輾轉到人道當中,都能夠受用這個福德果報。而福德果報呢,因為終究不是非常殊勝,而在過程當中,在天、人享福當中,都沒有再植新的福德,所以一直只有消耗,沒有再加水進去,這一世福德「福今始盡」;可是他過去世對於法言,對於三乘菩提佛法名言的解說聽聞,他是有一分的信受的,所以這一個阿羅漢比丘就認為這些人還是有因緣可以來得度的。於是就接受他們的請求,為他們剃髮,授與他們比丘戒,也告訴他們一些修行的道理。「將入宮食」,把他們帶到信受佛法的這一個國王的王宮裡面,來接受國王的供養飲食;回來以後,從宮裡享用飲食回來以後,這五百個人都非常歡喜。

      這個阿羅漢比丘,【師知其意,為說:「此飯不可妄食,人無至誠而食此飯者,當累劫為王作牛馬奴婢。」五百新學比丘聞此恐怖,厲志精進,九十日皆得應真。」】(《雜譬喻經》)從王宮享受國王供養沙門的飲食之後,因為非常豐盛富饒,非常高興,受用得很歡喜,回來這個寺院之後,這一個阿羅漢比丘知道他們心裡的想法,就為他們說:「這個國王所供養的飯啊!不是隨便人可以吃的。」「不可妄食」,不可沒有那樣子的一個實質,一個沙門的實質德行,而來享受這些三寶弟子的飲食。「人無至誠而食此飯者」,一個人如果對於修學佛法,要求證解脫,沒有精誠之心,沒有一個至誠的發心,而卻以穿著沙門之衣,依於佛的功德,因為世間的三寶弟子,供養這一個沙門,主要還是看在佛的面子;除非說這一個僧人,本身有他的一個福德,或是說他有本身的一個證量。譬如說十大聲聞弟子,或是十大聲聞弟子他底下那些阿羅漢弟子,乃至有一些證得四果——四沙門果的某一些聲聞比丘,依他本身的德行,而不是單純只是依於佛所賜的、所制定的這一個袈裟,而能夠為這些要修學佛法的、信受三寶的這些弟子,在家弟子們的供養。那這個阿羅漢比丘告訴他們的,如果您沒有努力、至誠心來修學佛法,而證得相當的一個果量、一個果位,而您又這樣子虛誑的枉受了國王發起對三寶信心,而來布施的美妙飲食;您們這五百個人這一世過了之後,您未來世搞不好都要為這一個國王作牛、作馬,當他的奴婢要來還報人家這樣子的布施,這樣子的一個福德的受用。這五百新學比丘聽聞之後,非常恐懼戒慎,於是改變心意了,趕快地提起精神努力的根據師父所教授的這些個方法,不管是修定、持戒、修慧,各個都非常努力;也因於他們過去世的善根福德,過去世就已經在佛所,在菩薩的地方——菩薩所,就已經是值遇了這樣戒定慧的種子,結果九十日就皆得應真。換句話說,國王供養三月,三月的話約略就是九十天,他們在國王供養的當中,還沒有結束供養之前,五百個新學比丘,每一個都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應真就是阿羅漢的意思,應是天人應供,真是證得真實解脫了,但是指小乘菩提的解脫。

      這五百比丘已得道,【比丘已得道,欲自說本末,便大走行,喚入王門:「共相撲來!三毒十二因緣五陰六衰我皆撲之,誰能與我對者?」眾坐愕然:「此何言也?」比丘曰:「吾等本習技藝取彼寶利養,為沙門自致羅漢,三界眾邪吾等已撲滅之,蒙大師恩,快樂無極。」】(《雜譬喻經》)這五百個伎藝人證得阿羅漢之後,為了要向大眾演說他們的因緣,來喚起大眾的信心,也希望大眾隨著他們的這樣一個過程、歷程,也一樣修學佛法來證得解脫;於是他們就互相呼喊、叫喚進入這國王王宮的門裡頭。他們說什麼呢?「共相撲來」!一起來相撲!相撲的意思,其實就是互相來對抗。從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我們說的蒙古相撲啦!或是說日本那樣子的相撲,其實意思是說「對抗」。這對抗指的就是說,以真實之法、以解脫之道,來對抗世俗這煩惱客塵湧現,而沒有辦法去制止它,而來相續不斷地輪迴三界六道當中。所以,他們說這些貪瞋癡三毒,這個十二因緣之法,這個五陰、六衰這一些生滅法,乃至生滅相這些煩惱;我們這五百個人都已經成為阿羅漢了,都是已經證得應真無學之果了,那還有誰能夠跟我對抗呢?世間的煩惱,這些三毒煩惱還有誰能夠對抗呢?「眾坐愕然」,大眾聽聞到這五百個新證的阿羅漢說的這些話,心裡當然是很訝異!他們說:「你們在說什麼啊!」—「此何言也」—在說什麼話,這是什麼意思啊!這些五百個阿羅漢比丘就跟他們說了:「我們五百個人其實原先不是想出家的,我們只是因於這一個東邊的那個王國裡面,那個國王他有這樣的公告:如果有人有什麼特殊的伎藝,能夠來娛樂他,娛樂那五百個婆羅門,讓他滿意的話,他要賜給這些表現伎藝的人,很殊勝的寶物。我們其實是為了這個利養,這樣子寶物而來,只是中途遇到了這樣子的一個因緣;因為困疲饑乏,又沒有旅費了,不得已想說暫時出家,我們可來享用免費的飲食,再找機會再去那一個供養五百婆羅門的國王那裡表演技藝,再來取得這些世間的財寶,那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可是我們的師父有這樣子的對我們開示,對我們這樣的勉勵,我們經由思惟過後,了知過去世自己有這樣子的因緣;又恐懼未來世要墮落到三惡道,為人作牛、作馬來還人家三寶弟子所作的一些供養,於是就努力修學師父所教導我們的佛法,也跟師父一樣證得解脫。蒙受我大師這樣的恩德,所以我們現在因為解除煩惱、解脫煩惱了,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遠比我們當初即使能夠到那一個供養五百婆羅門的國王那裡表演技藝,而取得那些寶物,還更能夠受用無窮、無量無邊。」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幾件事情。第一個,就跟我們以前曾經在《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跟菩薩們提過了,這個出家人,為什麼出家以後要托缽呢?為什麼不自食其力呢?在那個單元我們有講過了。在這裡要重複地提醒菩薩們:出家所為何事?每一個出家眾都要問問自己,你披上這件袈裟,您出家了,您入佛家、吃佛食,您所作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要修學佛法嗎?不是要學佛法嗎?如果您出家的本衷—本心、初衷—是跟那個五百個阿羅漢當初一樣,只是要求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只是為了所謂的邪命出家,要養活這個身命出家,並不是真心的想要求得解脫,違背經論裡面所說的出家所為何事呢?沙門最重要的一個職責就是什麼?要識心達本,方得號為沙門。以小乘人來講,你要識得這個六識心,這十八界當中的六識心都是虛妄生滅之法,特別是五俱意識這個意識心;你瞭解這樣的道理,然後去實證意識心是生滅虛妄、非我非我所,乃至五陰十八界無一法真實常存,全部都是生滅法。而眾生卻在生滅法—五陰十八界上面—起了人、我、眾生、壽者相的貪愛、執著、顛倒,而造作了相應於三界六道輪迴,往生三善道或是三惡道的一個雜染的善惡業。不管怎樣,只要不斷我見,必定無法解脫輪迴;因為我見不斷,必定不可能上修二果、三果、四果;我見不斷,必定也不可能依於大乘菩提而我見既斷、明心證真。

      小乘人他要識心,他才能夠依於初果—須陀洹果—而來斷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乃至更往上修除色界愛,然後無色界愛,乃至去除最後一分的煩惱障,一念無明的現行;然後最終壽算結束的時候,或是說於證得四禪八定,能夠不時解脫,或是所謂的非時解脫,而能夠證得涅槃,達到本源。雖然我們也知道小乘阿羅漢,如果是定性聲聞人,他證入無餘涅槃,他並沒有真正的親證涅槃。而大乘人,所謂的識心達本,方得號為大乘沙門,那所要求不一樣了,您必須要像禪宗的那些祖師,那些開悟的這些禪子一樣,你要我見既斷,你要上求明心證真。在真妄和合運作當中,不只先要瞭解十八界當中,七種妄心、七個轉識乃至其他的這些生滅法,全部都是生滅無常的道理;乃至一一地,依於四念處也好,或依四尋思而證得四如實智,而依於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來證得大乘的斷我見。乃至我見既斷,再依於這樣一個公案禪,或者話頭禪的方式;乃至無相念佛淨念相繼之後,尋找一個公案,以這個本參公案來起疑情,依於這樣的疑情,而因緣時節能夠會合,或是有善知識的逼拶,一念之間慧相應而來在斷我見之後證得明心;這樣子的明心,才是所謂的識心達本—識本心、達本際,通達涅槃的本際,就是這個如來藏—禪宗明心這個標的。只有這樣子,以大乘的沙門來講,才能夠叫作「識心達本,號為沙門」。

      這故事另外一個提醒我們的就是「佛是阿羅漢,阿羅漢非佛」。這意思是怎麼說呢?我們清楚的從經文可以看到這五百個藝人,他們是一世之間就證得阿羅漢的,可是稍微有一些佛法常識的人都應該瞭解,一切眾生要成就佛道,都必須要三大無量數劫。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絕對不是一生一世就可以成為佛的。世間中,佛教當中有一些宗派,以雙身淫欲的修法,認為無上瑜伽可以讓他即身成佛、即世成佛,這些全部都是顛倒、邪妄之想。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一個凡夫可以一世就成佛,很簡單的道理,大勢至菩薩為什麼要等到那麼久才成佛呢?乃至退而求其次,八地菩薩能夠神通變化萬千,能夠以一個棍子攪長河為酥酪,能夠化遍地為黃金,能夠飛行自在,能夠念念入滅盡定,遠遠超過三界解脫的阿羅漢解脫的這樣一個境界;這樣的八地菩薩,還要一大阿僧祇劫無量無數劫。而那一些以欲界最低下淫賤的這些男上師與女弟子,乃至女上師與男弟子,所謂的明妃、勇父的無上瑜伽的雙身修法,卻認為可以即身成佛,其實這樣的即身成佛,應該是說即身下地獄的機會可能比較大。

      從這樣的道理也提醒了我們,在下一個單元,我們可能也會去講到,這邊就先作一個楔子,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再來說明有一些錯誤的知見見解。認為大乘非佛說,認為只有四阿含才是真實佛所說,之後的大乘都是演變出來的,並不是佛口親說;要破除這樣子的邪知見,其實我們只要證明阿羅漢非佛就夠了。因為四阿含所說的道理,全部都只有教導我們如何成為阿羅漢,雖然已經有佛菩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的名相,有這樣三乘般若名相,卻是很清楚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成佛。我們這裡就只簡單舉一個例子,後一個單元或是後後的單元,有機會我們再針對這一點再來去講一下。我們這邊就是要證實,從最簡單的,你很容易就記得的一個例子來告訴菩薩們:阿羅漢非佛,可是佛卻是阿羅漢。那這個例子,就是佛有十大聲聞弟子,譬如我們之前單元所說過的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連,我們從十大聲聞弟子各個有第一——有智慧第一,有解空第一,有持戒第一,有頭陀行苦行行第一,還有多聞第一,還有論議第一,說法第一,這樣種種的聲聞弟子各別在各個門類都有他第一的道理,您就知道了。舉例來講那個目犍連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可能比多聞第一的阿難還高,比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還高;既然每一個佛所證都是平等平等,那就絕對不應該有這樣子的所謂神通智慧互相有勝劣的情形,由此可證阿羅漢必定不是佛。

      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先演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