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2 16:06:58菩提

(轉載)從隨緣談「恆順眾生」(二)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27-a11_073

學佛釋疑(三)第72集~由 正圜老師開示:從隨緣談「恆順眾生」(一)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來探討:「從隨緣談恆順眾生」。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隨緣,有理上的隨緣與事相上的隨緣兩種。理上的隨緣是指如來藏的隨緣,事相上的隨緣則是指意識的隨緣,也就是菩薩在漫長的行道過程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眾生、來處理事務,然而真正能隨緣而恆順眾生的就只有如來藏心了。至於事相上則不是一向隨緣就好,而是應該在經過如理作意、思惟簡擇之後,對善法隨緣、對惡法不隨緣;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對隨緣和恆順眾生的道理,必然要有不同於一般世俗人的見解才對。

在上一集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理隨緣中的前兩項:也就是隨眾生心之緣和隨應眾生果報之緣;其中隨應眾生果報之緣,還有一小部分在這裡要為大家作補充說明,這個部分是說:諸佛四種淨土的成就,其實也是如來藏的隨緣性所運作而成就的。也許您會覺得奇怪說,佛土的成就不是諸佛的事嗎?怎麼會跟眾生如來藏的隨緣性有關呢?事實上的確是有關係的,菩薩們如果想要成就未來清淨的佛土,就一定要懂得成就諸佛淨土的道理,假使你不懂這個道理,你的成佛之道將會是崎嶇而迂迴的。我們不妨想想看,諸佛為什麼要常常勸導菩薩們多利樂有情、多攝受眾生呢?為什麼又教導菩薩要勤修四攝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我們攝受眾生,攝受眾生以後,將來才能成就我們的佛國淨土;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不攝受眾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為當你發了大願,行菩薩道事事利樂眾生時,這些眾生從你給他們在物質以及佛法的布施當中得到利益,當你給他們這些利益以後,眾生的如來藏就會流注與你相應的種子出來,以後就會一世又一世不斷地追隨著你;這樣子經由眾生如來藏的運作,以及諸佛菩薩的安排;被你攝受的眾生將會世世追隨著你,和你共同來成就你的佛國淨土。

也就是說,永遠追隨著你的眾生,他們是來幫助你成就佛國淨土的;因此佛土不是由諸佛自己一個人所能成就,而是由於無量劫來攝受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之後,由這些眾生的如來藏和成佛者之間形成一個共業,叫作清淨佛土的共同淨業;在這個淨業共同成就時,這些眾生的如來藏和你的如來藏共同運作,就會成就你將來度眾所需要的淨穢土、清淨土以及實報土;這時再加上一個你自己單獨成就的自受用法性土,你的佛國四土就具足成就了。所以說,佛土不是由成佛者一個人所能單獨成就的,而是必須由祂加上所攝受的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運作,才能形成那個佛國淨土的。

各位菩薩:在這裡我們要作個小的結論,那就是三界的境界,不論是人間、欲界六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乃至諸佛的四種淨土,純粹都是由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成就的,而不是由一神教的上帝或阿拉所能創造。而眾生所安住的境界,也都是如來藏隨順眾生所感應果報的緣,而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所運作而共同變現,這也就是三界唯心的道理所在啊!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理隨緣的第三種,第三、隨應眾生現世所需之緣。這個部分主要是在講萬法唯識的道理;意思是說:眾生現世所需之緣,也都是由如來藏的隨緣性所成就。譬如世間之所以有文學、藝術、哲學、心理學乃至科學、醫學以及日常用品、科技產品等等不斷應運而生,這其實也都是如來藏的隨緣性所成就的。也許您心裡想問:這怎麼有可能?我都沒有發現如來藏在運作啊!正因為您心中這樣問,所以我們就說您是「日用而不知」。如果您悟了就一定會知道,如果沒有如來藏,我們還真的沒辦法成就任何事呢!如果沒有如來藏,我們自己尚且無法存在,何況會有種種的科技產品,乃至如何能學習種種藝術來自娛娛人呢!因為這些法都是要經由意識才能出現和存在。

但是意識心如果要生起就必須要有不壞的五色根,和六塵相分為緣才能存在,可是這六塵及五色根是從哪裡來的呢?都是由你的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因為如來藏有這種隨緣性,而這種隨緣性不必你去交代祂,祂自然就為你運作得好好的;是因為意識領受了這些境界,才會有這些境界在我們心中存在,而意識心也只是領受而已;祂自己無法成就其中的任何一法,祂必須要仰賴其他七個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識,加上意根和如來藏;有這七個識的配合與意識和合,而具足八識心王以後,才能正常的運作;也才能成就種種產品的製造,以及種種心境的現前,這其實也都是因為有如來藏在這裡面運作才能成就的。而如來藏在運作的過程當中,祂完全是隨緣的,不會自己作決定要如何作,而是完全隨順於意識和意根去運作的。這個如來藏,眾生其實是不能有一時一刻離開祂的,但是眾生因為被無明所籠罩,所以無法瞭解祂實際的存在和運作,甚至於菩薩進修到等覺位時,也無法具足了知,只能了知其中的極少分或極多分,當祂具足了知時,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都完全實證而沒有任何不知,那就是一切種智具足成就了,就稱為成佛。所以說菩薩在實證之後,就可以看見如來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乃至一切的人文、科技、醫療等種種事物上面,祂都是那樣的隨緣在運作;如來藏雖然能隨緣而出生山河大地、四大、意識種子以及種種六塵相分,但是祂自身從來不在六塵中出現祂的思量性、決定性、作主性。由於這種隨緣的自性,才能成就八識心王的和合運作,而成就世出世間萬法,因此才會說萬法唯識啊!

第四、如來藏隨應眾生業種之緣而運作。請問菩薩們:為什麼有人長壽可達百歲,而有人卻短壽三十幾歲,甚至十來歲乃至在母胎中就死了呢?為什麼出生之後,有人身體健壯,有人卻體弱多病?為什麼有人長得美貌莊嚴,有人卻醜陋不堪呢?這是不是老天很不公平呢?其實不然,這些現象事實上都是由如來藏所執持的業種來實現的。但因為如來藏對這些業種都沒有簡擇性,只是任運而為不作任何的思量和決定;因此如來藏可以執持這些善惡業種而隨緣應報,歷經無量世而因果昭昭不爽。譬如佛門中著名的安世高大師,就是因為知道自己當世的果報,所以特地前去還報;這就表示他們有往昔多世的業種留存下來,為了早日把債務給還清可以提早成佛,因此欣然前去接受果報。然而這些業種絕不是由意識所執持的。為什麼呢?因為意識如果能持種又會簡擇的話,那祂一定會把惡業種子給丟掉,而只留下善業種子,那就沒有因果可說了,也一定會因此而天下大亂呢。所以世俗人所說的隨緣,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隨緣,真正的隨緣是沒有作決定的,只是自動化一般,而且永遠都是隨順業種去實行的,那才叫作真正的隨緣。如來藏正是沒有自己去作決定的隨緣,所以不論是善業種或惡業種,祂都能如實地去實現它;不管它是會使自己的意識、意根受苦或受樂,只要緣熟了,祂就實現業報,這才是真正的隨緣。所以有情之所以會有五趣六道的差別,完全是因為如來藏隨眾生業種的隨緣性所導致,因此一切眾生都是自作自受,實在怨不得別人啊!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理隨緣,也就是如來藏的隨緣,如來藏一向恆順眾生的業種和因緣,隨順眾生意識意根的心想而運作,從來不會自作主張,所以祂才是真正能恆順眾生的隨緣者。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隨緣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事隨緣。事隨緣主要是在講菩薩在世間應對諸緣時,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又應該如何隨順於當前事相上的因緣而安住下來?這都是在事相上來說,也是屬於意識心的隨緣。事隨緣部分可以分為世俗人之隨緣、外道之隨緣、與佛教學人之隨緣等三類。我們先來談談世俗人之隨緣,世俗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會說隨緣啦!這句話大家應該可以常常聽見,特別是老人家時常這麼說,這其實是對於世俗境界仍然有所貪愛,但知道自己不容易獲得,所以就不去積極追求而已,這種隨緣大概又可以分成下列六種:

第一、心無所貪而隨順世緣。也就是說,他對於世間法的財物或利益都不會積極地去攝取,只是被動的隨順因緣去獲得,因緣成熟了該他得的,他也不會拒絕。

第二、對飲食的隨緣。他不會積極去貪求美食,但是如果遇到美食當前,也無妨多吃一點,如果沒有美食,他也不會生氣或者大發雷霆,一切隨緣受用。

第三、隨緣得善名。他不會積極去謀取好名聲,也就是他對於世間的好名聲不會刻意去追求。一般人都是在有錢有權之後,才開始想要成為善人,所以花錢或者以權位來收買好名聲;但是有的人雖然喜歡好名聲,卻不會刻意去營謀,只是隨順因緣而成就,這也屬於意識心在事相上,對好名聲的隨緣求取。

第四、隨緣得美眷和廣大資財。這種人生來就喜歡熱鬧,喜歡身邊永遠有一大群人追隨著、簇擁著;如果是出家了,也希望有個大道場,身邊常有許多弟子,一天到晚圍繞著他,這就是眷屬欲。如果是世間人,則希望多子多孫多福氣,這就是一般世俗人的想法,也就是貪求美眷和廣大資財。可是有的人雖然有所貪,但不會刻意去追求,而是隨順因緣去成就,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這也屬於事相上的隨緣。

第五、隨順因緣,而不積極謀取權位。譬如曾經有位高官,有人恭喜他說:終於輪到您當某某首長了。他回答說:好菜如果還在對面,我去夾它就不太方便,但菜盤總是會轉動的,當轉到我前面時,我輕而易舉就可以夾到菜了。這叫作隨緣夾菜理論,也就是世俗法中的隨緣;一切隨順因緣不與人爭,這樣的人,真是世間法中的聰明人啊!

第六、隨緣隱居山林。有一種人喜歡過安逸的生活,所以刻意去隱居山林,不想在世俗法中跟世間人混在一起;雖然生活過得清苦一點,但是他心中覺得很安逸,可是這個安逸是經由選擇而來,而隨緣的人雖然也喜歡山林幽隱的境界,但他不會去貪求,但是如果因緣成熟了,他也無妨去過那種生活,這也是屬於事相上的隨緣。

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世俗人的隨緣」。接著繼續說明事隨緣的第二種,叫作外道的隨緣。一般來說,外道們對於出世間法的修行,都不太會積極去探究,只是隨緣而樂著於人間,或天界的享受而已;他們很少去探究他的師父所說的法義是否為究竟法?譬如古時候的印度,六十二種外道都是隨於苦行的緣而修行,卻不去探究苦行能不能使人得解脫的道理。又譬如道教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只求長生不老卻不想去轉變原來的修行方法,也因為不知道有更勝妙的佛法超勝境界,所以始終停留在追求有為諸法之中,乃至只圖貪愛天界的享樂境界而已。譬如當有人告訴他說:還有更勝妙的解脫境界,乃至有成佛之道可以探究時,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想去聽聞、不想去轉變,總是固著於自己原來的想法,這些都是屬於事相上的隨緣,我們稱之為外道的隨緣。

各位菩薩:綜合前面所說世俗人的隨緣和外道的隨緣,都是事相上的隨緣,也都是屬於意識心的隨緣;凡是事相上的隨緣都必須用智慧作簡擇,以正知見為前導,千萬不可以:「人云亦云,盲目的隨緣。」否則可能勤苦修行一世,而卻唐捐其功、白忙一場呢!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能夠善於簡擇,於事相上都能如理作意,隨順因緣而行。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