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 11:32:46菩提

(轉載)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基本的佛法知見(下)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2

三乘菩提概說第72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基本的佛法知見(下)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爲什麼要以六度來修福慧,約略說到持戒跟忍辱,包括持戒的目的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繼續跟大家從忍辱的部分來說。

因為忍辱的緣故,自己除去自身的瞋恚毒的增長,也教令有情同樣的除去瞋恚之毒;未來世得到身體容貌的端正、威德殊勝,使得見者歡喜敬信而心悅誠服,更何況說,你能爲眾生說忍辱的法,轉而去利樂有情。

精進的部分。因為精進的緣故,能夠破除今世後世懈怠的因緣,將來就有機緣可以證得金剛身不動心——這裏當然講的是證得如來藏,而不是現在密宗所說的金剛。在這種狀況下,進一步用自己親證的金剛身不動心,就可以來破除以往凡夫的憍慢心,當然就可以證得涅槃

第五說禪定。因為隨分修學禪定的緣故,能夠破壞散亂心,不但可以得到更深細的觀慧,又能夠遠離五欲的過患;再加上,假如能夠也樂於爲眾生說離欲的法,也幫助眾生離開五欲的過患,那麼不但自己得到禪定的利益,而且同時兼而有度衆的福德。

這五度各有它的福德,而學人在修學這五度的福業的同時,不要忘記說要把這個福德迴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那你可不要說:「我現階段只是要求開悟明心,成佛的目標對我太遠了。」可是,你不要忘記哦,開悟明心正好是進入內門修學的第一個階段,而其最終的目的,當 然還是要成就佛道。這就好像我們在四宏誓願裏面都發了「佛道無上誓願成」,道理是一樣的。固然說要滿足成佛之願時間是很久很久,我們也可以作一個最終目的 的迴向,而這樣的迴向對於您的開悟明心也是不會有所違背的,因為那都是在成佛之道路程上的一個景點;當我們設定最終目標之後,再依循著善知識的教導攝受, 一一經歷這些階段,而第一個景點就是開悟明心。

而您也不需要擔心說:「一旦把修學五度的福德都迴向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麼是不是說未來世就沒有福德可以受用呢?」也不是這樣啦!您現在世是這樣修學五度的福德,並不會因為那樣的迴向而不見,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一樣也可以受用;除此之外,那樣的迴向還會讓你一世一世都擁有邁向成佛之道的福德資糧。

有了前五度的福德作為依止之後,接著就要加上長時間般若知見的熏習。如此,在這個過程 中,不但因為對如何是般若的正知正見更加確定,又加上說於真正 善知識的緣自然成熟,那你還愁說證悟實相的機會不會成熟嗎?雖然是以熏習般若的正知正見為主,但是在這個之前,還應該同時攝取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這 也就是說,還應當去瞭解說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說善知識說「蘊處界是虛妄的」,它的原因到底何在。

那麼先來說說看,爲什麼要攝取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的原因。菩薩在求悟般若之前,有一個過程是跟二乘人所修證的是一樣的,那就是斷我見。簡單的說,斷我見就是你已經心得決定,不再認自己的蘊處界是真實的;對於二乘人而言,這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歩。可是,菩薩卻不是以完全為修證解脫道為積極的目標,那爲什麼第一個階段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去斷我見呢?爲什麼不直接去親證法界實相就好了呢?

這原因是說,法界實相的如來藏是出生蘊處界的本源,而如來藏出生了生生滅滅蘊處界的同時,卻一向是不生不滅、本然清淨;假如學人不先觀察蘊處界我是生生滅滅、虛妄不實的話,就一定沒有辦法分清真假虛實的界限,一定會 依循著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回頭去錯認微細的蘊處界我,乃至於其種種的變相,作為真實的我,那就有可能造作大妄語的機會,果報會是在三惡道啊!爲了要避免這 個過失,也爲了要使學人在一念相應的時候,證得如來藏的時候,能夠心得決定,智慧如泉湧;也爲了要攝受這個學人在悟後起修的時候,不至於被惡知識所誤導,而自我否定所悟,退離菩薩七住位的緣故;所以,要菩薩還在六住位的時候,也要隨分去熏修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能夠確實斷了我見以後,才不至於退轉於佛菩提道,乃至於謗法。

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其實是有種種深細差別不同的狀況,而且是說來話長;所以,應當是要尋覓真善知識的有關著作,譬如說 平實導師的 《阿含正義》,去反覆的仔細閱讀,然後閱讀以後,還要靜下心來思惟觀察法義。當然,你也可以去親近真的能夠宣說蘊處界的內涵跟知見的善知識,一樣也是要在 聽聞之後,思惟然後觀察法義,這樣才能夠有機會到達斷我見證初果的目的。這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所應當熏習思惟的知見,包括說如何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爲什麼善知識說蘊處界是虛妄的,原因何在;你是不是也能夠如同善知識所說的蘊處界是虛妄,也如實的去觀察,亦或者是你有別的看法。當然,這個時候你也可以 隨時向善知識請益,能夠越早解除心中的疑惑,當然在學法的過程中就可以進步得更快。

前面說,菩薩在求悟般若之前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去斷我見,可是卻不是以修證解脫道為積極的目標,因為聲聞法與緣覺法的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的緣故。菩薩斷我見以後,應當要去求證法界實相,也就是說應當是要去求開悟明心,而菩薩最後圓滿的修證也一樣要包括解脫道的部分。可是,也許有些人會提出一個疑問說:「你們都說解脫道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菩薩也要修學解脫道,那麼如同你們的《發願文》裏面這麼講說:『願我修學大乘理,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可是,你們爲什麼就不叫學人依止聲聞僧,而爲什麼只要依止菩薩僧呢?那這樣是不是會有誹謗小乘法的嫌疑呢?」

其實是不會的啦!因為菩薩修學兼含有聲聞法跟緣覺法,而且也是只有菩薩才能夠圓滿攝受三乘菩提,那當然這裏面是包括聲聞乘跟緣覺乘賢聖所親證的解脫道正法。譬如,鳩摩羅什所翻譯二十七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第一卷裏面這麼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

菩薩因為從往昔以來就有樂於助人的習性,再加上說,有緣接觸佛法的時候,又特別喜歡經論中記載著如何利樂眾生的事業;那麼經過無量世的熏習與修學,終於能夠「初發意」,也就是說第一次開始明心,所以自己也漸漸能夠成就經論中所說的菩薩的種種功德;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這麼說:初發意以後的菩薩再經過多劫的六度萬行,最後終於坐道場成就佛道;過程之中,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爲什麼可以這樣作?因為菩薩從親證法界實相以後,常常發願受生,即使是有能力親證解脫果,也發願說生生世世重新回到世間,以真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那麼這些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等等等,乃至於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的這些善淨法,都是他生生世世所分證的,都收藏在他自己的八識田之中,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可以拿來利樂有情。因為他觀察眾生的根器,並進一步思惟當代的環境,緣比較不熟的,就教導眾生人天善法;緣稍微更熟的,就教導眾生解脫道的法;而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攝受眾生同證佛菩提道,乃至成佛。所以才說:「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可是,爲什麼說聲聞、緣覺乘沒有辦法攝受與自己同一種種性的有情,而說全部都是由菩薩來攝受呢?因為,聲聞、緣覺乘的有情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親證解脫,一旦入了無餘涅槃,五陰身統統滅盡,已經沒有所謂的阿羅漢、辟支佛出現於世了;即使是最懈怠的聲聞人,只要七返人天,一樣也是要取證無餘涅槃;只有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入世來利樂有情,也只有菩薩能夠具足並且還超過阿羅漢、辟支佛之所證,才能夠攝受種種的有情。所以,對於菩薩種性尊貴的說法,大家就不難瞭解了。

好,這樣看來,因為菩薩的修學兼含有聲聞法、緣覺法,所以只有菩薩才能夠圓滿攝受三乘菩提,那這當然是包括聲聞乘、緣覺乘的賢聖所能夠親證的解脫道的正法; 所以,勸令學人要「修學大乘理」,那這一開始就與諸佛的本願是相符的啊!因為十方諸佛觀察眾生的根器,有時候示現一乘、二乘乃至三乘說法,但是最終的目的 都是要眾生回歸大乘法。而如前面的說明也可以知道,其實大乘法是含攝二乘或是三乘法的;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話,其實也就不需要有大乘、小乘的名相,而統統匯 歸於一佛乘。而這個道理與內涵其實是非常深細的,佛在《妙法蓮華經》中就已經開示了,這遠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接受或理解的。

既然要「修學大乘理」,當然就是要「得遇菩薩僧」了,依止於菩薩僧才能夠圓證世出世間法,而不是只有狹隘的出世間法。假如說,你一旦發願說「只依止於聲聞僧」,那我就說:你是自己把滿地的黃金棄而不顧,反而去追求說在一個小角落的一些黃銅。所以,我們真的是沒有一絲一毫毀謗小乘法的心念,因為我們很清楚這也是菩薩所應當修學的。

可是回過頭來說,當然,這些話可能是很多人所不中意聽的,問題是,因為心態的關係而不中意聽是一回事,但是這畢竟是事實。什麼事呢?就是 佛說「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換句話說,菩薩從明心七住位以後,他的智慧境界就已經不是二乘的有學、無學人所能夠了知,乃至於二乘的解脫道法也要靠菩薩才能夠一世又一世的在人間弘傳下去;所以,聲聞僧得要依止於菩薩僧才可以增長自身的法身慧命,所以才說「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中,先從教令有情安住預流果,一直到辟支佛果的福聚,作了較量的分別之後,說「獨覺菩提所有功德勝預流等百千倍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然後接著又說: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瞻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歸依供養。以是故……應以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衆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菩薩摩訶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

但是,時間的關係,這一部分的經文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