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8 14:27:10賴~*:.。.。.:*

讀書的基本概念(開啟無限智慧之門)

我們在上課時,要想深入瞭解老師講解的課程,考試又要考得好,必須先瞭解我們自己。很多好的方法是從觀察「嬰兒如何從什麼都不會,變成像我們大人會很多東西」而發展出來的。古今的聖賢或偉大的學者,都很會把握和嬰兒相處的時機,然後從他們身上學到許許多多關於我們自己的事。
嬰兒剛出生時並不懂語言文字,他們記住所有接觸到的東西。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會有怕生的反應出現。從分辨熟悉與不熟悉的人之能力這一點來推論,我們的頭腦最初是以圖形邏輯來運作的。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學習了符號邏輯概念(即語言文字等)之後,辨識生、熟面孔的能力並未消失。因此可以推論出頭腦是以圖形邏輯運作的。不論是古今的科學證據也都印證了這一點。圖形邏輯就是「差不多先生」的行為模式,由於允許「差不多」,因此可以迅速應用簡化模式,將幾乎無限多的資料統合處理。

例如我們聽不很熟稔的英文會話。若我們很用心的想要聽得懂對方的話,結果一定是非常洩氣(和聽我們所熟悉的中文不同)。我們的頭腦運作的方式是:假若對方說一句話,當我們聽進去後,頭腦會攫取其中二、三個字,配合對方的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組成圖形資料和記憶庫的資料比對,再倒過來猜對方在講什麼。若我們很專心的聽,想把每個字都聽清楚,且要求自己要瞭解對方的用意,那麼,我們就會大失所望了。因為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不熟悉,所以頭腦尚未建立起很好的「自動忽視大部份英文字而正確地攫取數個字」之模式,以致頭腦無法順暢地運作以正確的捕捉對方的真正意思,如此當然就不知所云了。這時我們常會以為自己英文不好而自暴自棄的退縮了。反過來說,若我們以輕鬆的心情來聽對方說英文,不要求將對方的每一個字聽清楚,大致上反而能瞭解對方的意思。看文章也是一樣,我們的頭腦會將看在眼裡的文章,通通先記起來(當然是不論有沒有看清楚),接著分散式的挑幾個字或符號,組成圖形架構後和記憶庫的資料比對,再猜其中的意義。若我們一邊看一邊想要立刻瞭解內容,那將會干擾圖形架構的組成以及資料比對過程,使得看文章的速度變得極為緩慢。
有趣的是,很用功的同學可能有過一種很洩氣的經驗,例如:班上某個不太用功的同學在考前緊張的向您求救,說他因為某種因素,要考試的地方大多沒念,請你幫他惡補。也許你很不喜歡這種人,因此隨便的幫他複習一下,心想這傢伙必定會出糗了。可是考試成績出來幾乎讓你昏倒,他的成績竟然比你高。其原因是你雖然讀了所有資料,卻因未充分消化它,腦中無法將之簡化成容易應用的資料,緊張時根本忘了許多重要的部份。而他只知道你幫他複習的少數重要資料,容易記住、應用及發揮,反而能得到基本的分數。

上面這幾個例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極為重要的訊息:若能事事配合頭腦的運作方式,則可輕鬆的達到目的,身心可以保持在愉快的高效率狀態。反之,雖然努力再努力,若違反頭腦運作方式,將會事事弄不懂全貌,很快就身心疲憊而放棄了。下面來談一談我們頭腦的運作解析。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對任何訊息的反應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 接收訊息:靠眼、耳、鼻、舌、身體等接收訊號。在接收訊號時,若受到干擾,則收訊不良。對於外在的干擾因素我們不易克服或改善它們,但我們自身的干擾以及如何減少外界干擾的影響,卻是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改進的。最常見又有效的方法是「速讀訓練」,其它的有效方法是讓身心舒服(註:不是快樂)以減少身體和意識的干擾,以及提升腦部機能的訓練。後兩者回頭再談。此外,若能平時多作好事,例如常常有形無形的幫同學的忙而不求回報,則在相信好心會有好報的穩定心情下,許多干擾會消失其作用於無形中。

2.簡化訊息、比對記憶庫資料:這一點是本文的主題,馬上就切入主題來談它。

3.作出反應。作出反應也和接收訊息相似,若能不受干擾則我們的反應是相當有效的。
●簡化訊息、比對及更動記憶庫資料



早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唯識學派對腦部訊號就有了精闢的見解,他們在禪定狀態下去解析微細的心識交流,雖然目的在佛教徒所強調的「開悟、解脫」,和本文所提的第六識如何運作之解析似乎無直接的交集,但仍有許多寶貴的資料可以和最近的科學證據直接比對。本文介紹的方法,基本上是此一學派方法的應用。

在數年前的discovery 頻道有一個infinitevoyage專輯,其中幾集的資料在此簡單的重述一番。影集敘述將幾個受過腦幹手術的羊癲瘋病人集中起來,要他們觀看一卷影片,影片上有左右兩個影像,左邊是橘子右邊是小鳥,由上而下的在電視螢幕上飄過。隨後要求他們用左手將所看到的畫出來,過後再要他們用右手畫出所見的東西。今天我們從中風的病人的反應知道,左腦主管身體右邊的訊號接收,右腦則主管左邊的訊號接收。由於腦幹手術的關係,左右腦手術後不易直接交換訊息,因此左手所畫的東西應該是螢幕左邊的影像,右手則畫出右邊的影像。有趣的是問他們為何左右手所畫的圖不一樣,每次問他們原因,每次的答案都不同。影集說明研究顯示,對一般人來說,假設看到一隻偏右邊的小鳥,經過和記憶中的資料快速比較後,左腦先下結論說我看到一隻小鳥。右腦則不斷的問左腦為什麼是小鳥,左腦必須根據記憶庫的資料,重複的向右腦解釋為何是小鳥。最後右腦根據記憶庫資料,而同意左腦的意見,那是一隻小鳥。可是事情還沒完,接下來反而是左腦向右腦問「為何那是一隻小鳥」,右腦則一再根據記憶庫資料重複向左腦解釋「為何那是一隻小鳥」。左腦同意右腦的說法之後,右腦又再反問左腦為什麼,就這樣不斷來回互相比對驗證,直到在極短時間內左右腦可以同意對方的意見為止。若所見的東西是我們很熟悉的,則只需來回數次就可以達到左右腦的意見一致,反之,若是不常見的則要反覆數千乃至數萬次的左右腦互相解釋。當腦中的資料不齊全或類似這一些病人的左右腦溝通不良時,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頭腦會瞎掰一些理由作一番解釋,以暫時停止對此份資料的處理。影集最後推測,人類的創造力,有部份可能來自這種資料不齊全時的「牽強附會」。


一兩年前的一個影集則敘述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有兩間房間的辦公室,找來幾個接受面試的人。應試者進到第一個房間時,櫃台後有一個人要求他填一些資料,就在應試者低頭填資料時,在櫃台後的人迅速蹲下來,由另一個趴在地上的人站起來取代,兩人衣服並不相同。應試者填完資料後被要求進入另一房間,裏面的人問他,在他填資料前後,站在櫃台後面的人是不是同一人。幾乎每個應試者都回答是同一人。這時讓他看看,從他剛進入第一個房間到進入第二個房間之前,櫃台上方一台監視器所錄到的影像。類似的影片則讓應試者看幾個東西,要求他記住之後走出房間。經偷偷地換調一兩樣東西後,再要求他以很短的時間,進入房間瞄一瞄所見的東西後走出來。接著要求他說出房間有什麼東西?幾乎所有應試者都堅持所見的東西不變。

上面的影集有三個重點:我們的左右腦要互相溝通並和腦中資料比對,才能確認一個東西或思想;對所見的東西的資訊不足或左右腦溝通不良時,我們會瞎掰一個理由來自圓其說,以暫時放棄對該筆資訊的處理(此點也是我們自我保護系統的特色,否則會變成需要同時處理過多的資訊);我們會將看到的東西,看成自己認定的東西,而兩者並不一定相同。



佛教的唯識學提到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及證自證分。「見分」是我們眼耳鼻舌觸覺及腦中的硬體,「相分」是軟體,「自證分」是左右腦認為東西或思想是什麼,「證自證分」則是左右腦反覆互相說服的過程,這印證了第一重點是古人早已知道這種腦部行為。另有一佛經提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是說當我們見到一樣東西時,我們將之看成我們所認為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是那東西的本身,這是第三個重點的印證。第二個重點其實和此一經文所敘述的是同一事實(註:第二、三兩重點相當於佛法所談「習氣」的作用,是心法和心所有法運作時的奇妙關鍵,也可稱它為「腦中的判別系統」的一種作用)。換句話說,古人的智慧其實是蘊藏了現代科學的真理,我們要瞭解正確的讀書方法,不但要有科學的依據,也要參考古人的智慧。本文將依據佛教的理論,來詮釋正確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一聽就懂,也可以一再的自行作實驗加以印證。由於每個人的條件都略有不同,故需將本文的原則不斷修正,以成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上一篇:書要讀得好的三大要素

下一篇:石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