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3 18:09:19卑斯
不丹 最快樂的窮國 (上)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篇好文章。富裕而快樂並不出奇﹐錢雖然不能直接買到快樂﹐卻能夠買到許多令你快樂的東西﹐例如「I LOVE U」車牌。反而﹐貧窮而快樂﹐該有點難度吧?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我實在很感興趣﹐渴望知道箇中的奧秘。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 (Busniess Weekly) 第 1000 期
作者:林正峰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4120
=============================================================
為什麼1/3的台灣人不快樂,國民所得只有台灣1/20的小國不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卻有97%的人說:我很滿足。「減」的生活哲學、不迷信經濟成長率、追求平等與平衡的理念,讓不丹超越世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
當飛機穿破雲層,赫然,高低落差千多公尺的縱谷出現眼前,「嵌」在絕壁上的白色房子錯落山坡上,谷底是彩色拼布般的梯田,層層綿延。
不丹(Bhutan)到了!
這個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的地方,在一九八○年代對外開放前,幾乎是生人止步。直到三年前,全球六十四億人,一年只有○.○○○一%,約六千人,有機會親炙這塊神秘土地。
但在二○○五年,這神秘小國,卻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從《紐約時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到日本NHK,一年內超過兩百篇的報導。他們熱切的討論著同一件事:這個小國的施政主軸——「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GNH成了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新」觀念,諷刺的是,不丹默默推動GNH逾三十年了。
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在去年七月所公布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的快樂,在全球排名第八。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一千四百美元,卻比人均所得三萬一千五百美元的日本高出八十名,也比四萬一千八百美元的美國高出九名(編按:本文人均所得均為經CIA購買力平價調整。
如台灣人均實質所得為一萬五千三百美元,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為二萬七千六百美元)。而台灣,在這份排行榜上,列名六十三名(編按:六十三名共八國同分)。
這麼窮的不丹,為何這麼快樂?當《商業周刊》於去年初注意到這個特殊國家,計畫採訪時,內部有著不同的聲音:「會不會是無知的窮開心?」然而,當採訪團隊走下飛機,踏進首都,再深入偏遠村落,十六天採訪期間,記者看到與其他低所得國家迥然不同的景象。這裡土壤貧瘠,地勢險峻 卻有九七%的人民表示「快樂」
不丹,街上沒有乞丐、遊民,暗巷沒有娼妓、毒梟。眼目所及,是如瑞士般的優美谷地,從城鎮到鄉間,這裡沒有超級豪宅,也看不到破爛不避風雨的房子。
首都廷布到處是可以上網連結世界的網路小店;偏僻的鄉間,農夫用手機開心的講著電話。一對無法生育的美國夫婦來到這裡,想收容孤兒,等了大半年無以如願,才驚訝的發現,不丹鮮有孤兒。
男女皆著國服,男性是一件式的裙裝,長度及膝,稱為幗(Gol),女性三件成套,長度及足踝,稱為旗拉(Kira)。當全球化力量讓各國地方特色難以保存,不丹人的獨特性卻強烈鮮明。
接受採訪時,無論生意人、大學生或勞動階層,有一句話反覆出現在口中:「我很滿足。」根據不丹人口普查局最新調查,九七%的人表示「快樂」。這是全世界最快樂的窮國,人均所得僅台灣二十分之一的山間小國。
是得天獨厚、土地豐饒,造就這個世外桃源嗎? 事實不然。
這裡,地瘠多險。不丹平均海拔三千公尺,九八%國土為山地,二○%土地終年白雪埋覆。地瘠加上高地氣候,當地主食稻米年僅一穫。馬鈴薯種了好久,也只有掌心大;再看外交,列強環伺。一九六○年代,中共軍隊踏進他們的北鄰西藏,七五年印度併吞與不丹接壤的錫金。
讓不丹轉型成全球「最快樂的窮國」的關鍵人物,是剛卸任的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
三十五年前,老國王英年病逝。他,十七歲倉卒返國繼位,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國王。加冕典禮,不丹首次開放國際媒體進入,相關報導多以「童話王國裡的英俊國王」描述他。但童話表象底下,他卻是經歷過身為繼承人的嚴峻考驗。當吉莫才八歲大,同齡孩子還黏在母親身邊撒嬌,他已經被送往印度就學,十歲轉往英國,十四歲進入牛津大學。這裡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 為全球第一個以快樂立國的國家
牛津學業雖未完成,但國外求學經驗卻深深影響吉莫。吉莫目睹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一路經歷戰爭、污染、高失業與犯罪,人民所得增加了,卻不快樂;物質享受提高了,親情卻疏遠。
他帶著對西方國家「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對嗎?」的質疑回到不丹。人民到底需要什麼?不丹這個窮困的小國該往哪裡去?年輕的吉莫花了兩年,步行全國,探訪民情。
「他(國王)想了解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夢想……旅行回來,他發現,不管是住在首都,或鄉村的人民,都有相同的夢想,就是『快樂』。」內政部長吉莫.廷禮(Lyonpo Jigme Y. Thinley)說,當時,吉莫國王還沒有明確喊出「國家快樂力」的口號,卻已發現,政府該替人民追求的是整體的幸福感,而不光只是物質上的滿足。
一九七四年,他執政的第三年,提出「國家快樂力」取代「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GDP)——讓不丹成為平等尊重與平衡發展的國家。這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快樂立國」觀念的執政者。但,一個窮國有什麼條件談幸福?他該如何突破資源稀少的困境?
這裡不養軍隊,不買武器 人民卻享有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 (Busniess Weekly) 第 1000 期
作者:林正峰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4120
=============================================================
為什麼1/3的台灣人不快樂,國民所得只有台灣1/20的小國不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卻有97%的人說:我很滿足。「減」的生活哲學、不迷信經濟成長率、追求平等與平衡的理念,讓不丹超越世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
當飛機穿破雲層,赫然,高低落差千多公尺的縱谷出現眼前,「嵌」在絕壁上的白色房子錯落山坡上,谷底是彩色拼布般的梯田,層層綿延。
不丹(Bhutan)到了!
這個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的地方,在一九八○年代對外開放前,幾乎是生人止步。直到三年前,全球六十四億人,一年只有○.○○○一%,約六千人,有機會親炙這塊神秘土地。
但在二○○五年,這神秘小國,卻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從《紐約時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到日本NHK,一年內超過兩百篇的報導。他們熱切的討論著同一件事:這個小國的施政主軸——「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GNH成了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新」觀念,諷刺的是,不丹默默推動GNH逾三十年了。
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在去年七月所公布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的快樂,在全球排名第八。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一千四百美元,卻比人均所得三萬一千五百美元的日本高出八十名,也比四萬一千八百美元的美國高出九名(編按:本文人均所得均為經CIA購買力平價調整。
如台灣人均實質所得為一萬五千三百美元,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為二萬七千六百美元)。而台灣,在這份排行榜上,列名六十三名(編按:六十三名共八國同分)。
這麼窮的不丹,為何這麼快樂?當《商業周刊》於去年初注意到這個特殊國家,計畫採訪時,內部有著不同的聲音:「會不會是無知的窮開心?」然而,當採訪團隊走下飛機,踏進首都,再深入偏遠村落,十六天採訪期間,記者看到與其他低所得國家迥然不同的景象。這裡土壤貧瘠,地勢險峻 卻有九七%的人民表示「快樂」
不丹,街上沒有乞丐、遊民,暗巷沒有娼妓、毒梟。眼目所及,是如瑞士般的優美谷地,從城鎮到鄉間,這裡沒有超級豪宅,也看不到破爛不避風雨的房子。
首都廷布到處是可以上網連結世界的網路小店;偏僻的鄉間,農夫用手機開心的講著電話。一對無法生育的美國夫婦來到這裡,想收容孤兒,等了大半年無以如願,才驚訝的發現,不丹鮮有孤兒。
男女皆著國服,男性是一件式的裙裝,長度及膝,稱為幗(Gol),女性三件成套,長度及足踝,稱為旗拉(Kira)。當全球化力量讓各國地方特色難以保存,不丹人的獨特性卻強烈鮮明。
接受採訪時,無論生意人、大學生或勞動階層,有一句話反覆出現在口中:「我很滿足。」根據不丹人口普查局最新調查,九七%的人表示「快樂」。這是全世界最快樂的窮國,人均所得僅台灣二十分之一的山間小國。
是得天獨厚、土地豐饒,造就這個世外桃源嗎? 事實不然。
這裡,地瘠多險。不丹平均海拔三千公尺,九八%國土為山地,二○%土地終年白雪埋覆。地瘠加上高地氣候,當地主食稻米年僅一穫。馬鈴薯種了好久,也只有掌心大;再看外交,列強環伺。一九六○年代,中共軍隊踏進他們的北鄰西藏,七五年印度併吞與不丹接壤的錫金。
讓不丹轉型成全球「最快樂的窮國」的關鍵人物,是剛卸任的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
三十五年前,老國王英年病逝。他,十七歲倉卒返國繼位,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國王。加冕典禮,不丹首次開放國際媒體進入,相關報導多以「童話王國裡的英俊國王」描述他。但童話表象底下,他卻是經歷過身為繼承人的嚴峻考驗。當吉莫才八歲大,同齡孩子還黏在母親身邊撒嬌,他已經被送往印度就學,十歲轉往英國,十四歲進入牛津大學。這裡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 為全球第一個以快樂立國的國家
牛津學業雖未完成,但國外求學經驗卻深深影響吉莫。吉莫目睹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一路經歷戰爭、污染、高失業與犯罪,人民所得增加了,卻不快樂;物質享受提高了,親情卻疏遠。
他帶著對西方國家「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對嗎?」的質疑回到不丹。人民到底需要什麼?不丹這個窮困的小國該往哪裡去?年輕的吉莫花了兩年,步行全國,探訪民情。
「他(國王)想了解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夢想……旅行回來,他發現,不管是住在首都,或鄉村的人民,都有相同的夢想,就是『快樂』。」內政部長吉莫.廷禮(Lyonpo Jigme Y. Thinley)說,當時,吉莫國王還沒有明確喊出「國家快樂力」的口號,卻已發現,政府該替人民追求的是整體的幸福感,而不光只是物質上的滿足。
一九七四年,他執政的第三年,提出「國家快樂力」取代「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GDP)——讓不丹成為平等尊重與平衡發展的國家。這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快樂立國」觀念的執政者。但,一個窮國有什麼條件談幸福?他該如何突破資源稀少的困境?
這裡不養軍隊,不買武器 人民卻享有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不丹的梯田深深吸引著遊客
資源配置是關鍵!
今日不丹,醫療(一二%)與教育(一八%)預算,合計占國家總預算三成,其比率是台灣的二.三倍。如此安排,勢必擠壓其他預算,吉莫的策略是以「外交合作」與「經濟合作」換取「零國防」。所謂的零國防,指的是自己不花錢養軍隊與購買武器,仰賴印度。
因此,在外交上,不丹與印度站在同一陣線,讓印度得到一張鐵票。緊密合作,確保不丹主權獨立。更重要的是,國防預算是零,讓全國極為有限的資源全用在民生上。因此,吉莫得以展開三項重要變革:一,不丹的免費醫療體制在他手下完成,讓每個國民有平等的生存權;二,過去貧賤的佃農,也在他掌政下擁有自己的土地;三,免費教育,讓每個國民,不分貧賤,都有平等的發展權。
教育,最能彰顯因平等而快樂的不丹。
一般低所得國家最常見殘破教室、上不了學的孩子,在不丹都看不到。
現在,不丹小學生就學率高達九七%。位於全國唯一一座機場附近的烏丘初級學校幼稚園班牆上,貼滿了輔助教材圖卡,有鳥、蘋果、爺爺、奶奶,第一行是英語,下面跟著宗喀語。一張張都是老師手繪的心血。
日曆板上,今天是Tuesday,天氣是Sunny,旁邊貼上介紹全班小朋友的大海報,每個人的名字跟照片都在上面,微笑的小男孩是策旺、羞澀的小女生是尼瑪。
鏡頭再轉向中部布姆唐谷地,一個偏遠村落。這裡的社區學校,除了學生人數較少,教育軟硬體設施與市區學校幾乎一致。校長薩瑞塔手上拿的教學參考教材也是全國一致,沒有城鄉差距。
不丹把最多的政府預算投入教育,從幼稚園到十年級是義務教育,就學免費。偏遠地區,連文具都由政府提供。影響所及,這國家的人民致力追求的,不是做生意賺錢,而是受更好的教育。
首都廷布東方的普那卡谷地,十二年級生那姆吉爾放棄連續假期,留在學校自習,手中厚達一千頁的化學科參考書,全部以英文寫成,桌旁擺著的題庫,搜集過去十年印度大學的考古題,包含物理、化學、英文、數學等。那種景象,跟台灣無二致。
他將參加全國檢定考,若成績在全國前十名,政府會送他出國留學。高等教育,從大學到出國深造,也是免費。以二○○三年為例,不丹約有一千餘位公費與自費留學生,在歐洲、美國、印度進修。「過去,靠戰爭或武力來創造社會階級的流動。現在,我們靠教育。」相當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不丹研究院(Center of Bhutan Studies)院長卡瑪(Karma Ura)解釋不丹為何選擇教育,作為推動現代化的主軸,帶給不丹平等發展的機會。
另一項促進平等的政策,是解放農奴。
不丹以農立國,早期土地握在貴族手上,在老國王時代——一九六○年代就企圖平均地權,但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強大反彈,當時總理甚至被暗殺。儘管阻力很大,吉莫國王繼位後,還是承繼父親的遺志,最後變革成功。
在中部,最古老的政教中心——旺都宗(編按:不丹各地政教中心統稱「宗」),西邊山坡的美麗梯田,令到訪的觀光客驚歎不已。梯田中央,是稱為仁青崗的小村子。
這裡不亂施肥,不砍伐樹林 放棄開採山中礦石,只為保育林相
在六○年代之前,仁青崗是個集體農場,住著約一百五十位農奴,他們沒有個人所得,終年辛勤工作。山坡上,殘破不堪的黃色夯土屋,是過去集體住宅的遺跡。如今,景象改變了,夯土屋改為牲畜居所,旁邊則起造一幢接一幢,有著白牆與鐵皮屋頂的新屋,一如都市房子一般。
今日,任何不丹公民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農村土地。百羅河谷旁,農夫策麟光著腳,正在田裡穿梭忙活。沒念過書的他如果早誕生三十年,可能還是一介農奴。今日,極有生意頭腦的他是「五星級飯店」的農夫。
手指向田間,那裡有他所建的溫室,策麟說:「政府請澳洲農業專家來指導我,我拚命問、拚命學。」現在他有兩間溫室,不論稻米、蔬菜或香草,全部是有機栽植,八頭乳牛的牛糞是天然肥料,因而贏得頂級飯店Uma固定採購他的作物。現在,策麟每年淨賺五千美元,約是不丹人均所得的三.六倍。在吉莫領導下,不丹過去二十年加快現代化腳步。此一期間,人民平均壽命提高了十九歲,達六十六歲;識字率提高逾一倍,達五四%,九七%小學生註冊入學;九成人口可得到基礎的醫療設施服務。
「不丹經驗提醒我們,快樂不是隨機降臨在人們身上,它來自選擇的結果。」一九八九年自願進入不丹從事教職,並嫁給不丹人的加拿大教師潔米.惹巴(Jamie Zeppa),是少數持續親眼目睹不丹過去十八年來變化的外國人,她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出。
不丹今日成果,來自他們清楚「要」與「不要」兩大選擇:他們「要」追求「平等」,他們「不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出現「失衡」的社會與環境。
所謂的「不要」,從他們對待大地的態度最能看出。
不丹多數山區,梯田垂直落差極大,農民在梯田上,常見冬、夏雙屋,依氣候移居,夏種稻、麥,冬種馬鈴薯。以多樣性的作物,維持地力的自然循環,他們不靠人工施肥、灑藥的惡性循環。
不丹是全世界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法令明定森林覆蓋率,必須在六○%。在不丹發展現代化過程中,曾經一度讓覆蓋率跌破六成,但目前已快速回升,到達七二%。「我們不把森林視為經濟資產。」不丹內政部長吉莫.廷禮強調。
四世國王吉莫對於經濟與環保,以及經濟與文化的平衡觀念,比許多先進國家更先進。他為了復育森林,特別推動修法、甚至入憲。喜馬拉雅山系是年輕地質,十分的脆弱,但在不丹,放眼望去,卻一片蒼翠,猶如置身古老地層的歐洲瑞士,因為全國規定不准砍伐樹林。
為了保育林相,貧窮的不丹不惜放棄開採山中的珍貴礦石。甚至連在山中溪裡釣魚都是非法的,為的是保存稀有的喜馬拉雅山系魚種。
不丹人愛惜山、不砍伐樹木,甚至連水力發電廠的興建都為此而遁入地下。在首都廷布南方一百公里的丘卡鎮,有一條深達一百公尺的隧道,裡頭藏身著丘卡(Chukha Hydro power)水力發電廠。亮著紅燈的四個巨型水輪機,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運轉,先進的發電設施,與壁上彩繪的十二幅巨型佛陀故事,恰成強烈對比。
這電廠工程挑戰高難度,因為需要挖透山壁數十公里,將高山奔湧而下的雪水導入地下。不丹政府寧願放慢電力帶給經濟的好處,從開工到運轉苦等十二年,也要保護森林與地貌。
資源配置是關鍵!
今日不丹,醫療(一二%)與教育(一八%)預算,合計占國家總預算三成,其比率是台灣的二.三倍。如此安排,勢必擠壓其他預算,吉莫的策略是以「外交合作」與「經濟合作」換取「零國防」。所謂的零國防,指的是自己不花錢養軍隊與購買武器,仰賴印度。
因此,在外交上,不丹與印度站在同一陣線,讓印度得到一張鐵票。緊密合作,確保不丹主權獨立。更重要的是,國防預算是零,讓全國極為有限的資源全用在民生上。因此,吉莫得以展開三項重要變革:一,不丹的免費醫療體制在他手下完成,讓每個國民有平等的生存權;二,過去貧賤的佃農,也在他掌政下擁有自己的土地;三,免費教育,讓每個國民,不分貧賤,都有平等的發展權。
教育,最能彰顯因平等而快樂的不丹。
一般低所得國家最常見殘破教室、上不了學的孩子,在不丹都看不到。
現在,不丹小學生就學率高達九七%。位於全國唯一一座機場附近的烏丘初級學校幼稚園班牆上,貼滿了輔助教材圖卡,有鳥、蘋果、爺爺、奶奶,第一行是英語,下面跟著宗喀語。一張張都是老師手繪的心血。
日曆板上,今天是Tuesday,天氣是Sunny,旁邊貼上介紹全班小朋友的大海報,每個人的名字跟照片都在上面,微笑的小男孩是策旺、羞澀的小女生是尼瑪。
鏡頭再轉向中部布姆唐谷地,一個偏遠村落。這裡的社區學校,除了學生人數較少,教育軟硬體設施與市區學校幾乎一致。校長薩瑞塔手上拿的教學參考教材也是全國一致,沒有城鄉差距。
不丹把最多的政府預算投入教育,從幼稚園到十年級是義務教育,就學免費。偏遠地區,連文具都由政府提供。影響所及,這國家的人民致力追求的,不是做生意賺錢,而是受更好的教育。
首都廷布東方的普那卡谷地,十二年級生那姆吉爾放棄連續假期,留在學校自習,手中厚達一千頁的化學科參考書,全部以英文寫成,桌旁擺著的題庫,搜集過去十年印度大學的考古題,包含物理、化學、英文、數學等。那種景象,跟台灣無二致。
他將參加全國檢定考,若成績在全國前十名,政府會送他出國留學。高等教育,從大學到出國深造,也是免費。以二○○三年為例,不丹約有一千餘位公費與自費留學生,在歐洲、美國、印度進修。「過去,靠戰爭或武力來創造社會階級的流動。現在,我們靠教育。」相當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不丹研究院(Center of Bhutan Studies)院長卡瑪(Karma Ura)解釋不丹為何選擇教育,作為推動現代化的主軸,帶給不丹平等發展的機會。
另一項促進平等的政策,是解放農奴。
不丹以農立國,早期土地握在貴族手上,在老國王時代——一九六○年代就企圖平均地權,但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強大反彈,當時總理甚至被暗殺。儘管阻力很大,吉莫國王繼位後,還是承繼父親的遺志,最後變革成功。
在中部,最古老的政教中心——旺都宗(編按:不丹各地政教中心統稱「宗」),西邊山坡的美麗梯田,令到訪的觀光客驚歎不已。梯田中央,是稱為仁青崗的小村子。
這裡不亂施肥,不砍伐樹林 放棄開採山中礦石,只為保育林相
在六○年代之前,仁青崗是個集體農場,住著約一百五十位農奴,他們沒有個人所得,終年辛勤工作。山坡上,殘破不堪的黃色夯土屋,是過去集體住宅的遺跡。如今,景象改變了,夯土屋改為牲畜居所,旁邊則起造一幢接一幢,有著白牆與鐵皮屋頂的新屋,一如都市房子一般。
今日,任何不丹公民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農村土地。百羅河谷旁,農夫策麟光著腳,正在田裡穿梭忙活。沒念過書的他如果早誕生三十年,可能還是一介農奴。今日,極有生意頭腦的他是「五星級飯店」的農夫。
手指向田間,那裡有他所建的溫室,策麟說:「政府請澳洲農業專家來指導我,我拚命問、拚命學。」現在他有兩間溫室,不論稻米、蔬菜或香草,全部是有機栽植,八頭乳牛的牛糞是天然肥料,因而贏得頂級飯店Uma固定採購他的作物。現在,策麟每年淨賺五千美元,約是不丹人均所得的三.六倍。在吉莫領導下,不丹過去二十年加快現代化腳步。此一期間,人民平均壽命提高了十九歲,達六十六歲;識字率提高逾一倍,達五四%,九七%小學生註冊入學;九成人口可得到基礎的醫療設施服務。
「不丹經驗提醒我們,快樂不是隨機降臨在人們身上,它來自選擇的結果。」一九八九年自願進入不丹從事教職,並嫁給不丹人的加拿大教師潔米.惹巴(Jamie Zeppa),是少數持續親眼目睹不丹過去十八年來變化的外國人,她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出。
不丹今日成果,來自他們清楚「要」與「不要」兩大選擇:他們「要」追求「平等」,他們「不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出現「失衡」的社會與環境。
所謂的「不要」,從他們對待大地的態度最能看出。
不丹多數山區,梯田垂直落差極大,農民在梯田上,常見冬、夏雙屋,依氣候移居,夏種稻、麥,冬種馬鈴薯。以多樣性的作物,維持地力的自然循環,他們不靠人工施肥、灑藥的惡性循環。
不丹是全世界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法令明定森林覆蓋率,必須在六○%。在不丹發展現代化過程中,曾經一度讓覆蓋率跌破六成,但目前已快速回升,到達七二%。「我們不把森林視為經濟資產。」不丹內政部長吉莫.廷禮強調。
四世國王吉莫對於經濟與環保,以及經濟與文化的平衡觀念,比許多先進國家更先進。他為了復育森林,特別推動修法、甚至入憲。喜馬拉雅山系是年輕地質,十分的脆弱,但在不丹,放眼望去,卻一片蒼翠,猶如置身古老地層的歐洲瑞士,因為全國規定不准砍伐樹林。
為了保育林相,貧窮的不丹不惜放棄開採山中的珍貴礦石。甚至連在山中溪裡釣魚都是非法的,為的是保存稀有的喜馬拉雅山系魚種。
不丹人愛惜山、不砍伐樹木,甚至連水力發電廠的興建都為此而遁入地下。在首都廷布南方一百公里的丘卡鎮,有一條深達一百公尺的隧道,裡頭藏身著丘卡(Chukha Hydro power)水力發電廠。亮著紅燈的四個巨型水輪機,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運轉,先進的發電設施,與壁上彩繪的十二幅巨型佛陀故事,恰成強烈對比。
這電廠工程挑戰高難度,因為需要挖透山壁數十公里,將高山奔湧而下的雪水導入地下。不丹政府寧願放慢電力帶給經濟的好處,從開工到運轉苦等十二年,也要保護森林與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