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萬華]剝皮寮老街/艋舺夜市
2014/06/28(六)
剝皮寮地名由來:「剝皮寮」由字面上解釋,與剝樹皮、剝獸皮有關,
但若以發音來研究,在清朝嘉慶4年(西元1799年)當時稱為「福皮寮」,
而道光18年(西元1838年)至清朝末年改為「福地寮」,
到了日據時代因發音關係,被改稱為「北皮寮」,
最後音近似閩南語發音的「剝皮寮」而得名。
這天還蠻幸運的,遇到有小展覽可以欣賞,
主題:微,你好 參展時間:2014/06/27-06/29
看似大都為學生作品,現在也有學生們專業的在解說
對於玩樂孩子們似乎比較有興趣,
但...這不光是動手,還需要動動腦才行.
這區聽說當天06/28是開放試玩,
07/01才會正式對外開放
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整個建築空間,見證了當年艋舺的發展,
在街區內包含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築以及店家
歲月的痕跡清楚的出現在紅磚頭上,
我和Kenneth也不讓年輕留白,拿起手機自拍
剝皮寮歷史街區因緊臨老松國小南側,
自日據時代開始,就在都市計劃中劃入為學校用地,
而民國77年又歷經徵收補償等一連串的作業,
直至88年6月由台北市政府確定為老街保存再利用的政策,
並如期徵收,且以保存文化資產及用作本土文化教育的基礎重新規劃
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大地震重修,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
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
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
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
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
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
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
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
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龍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
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
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
三川殿前有一對全臺僅見之銅鑄蟠龍柱,正面牆堵則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
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富於教育意義。
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
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
殿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
後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處。
左右護龍各配有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其轎頂式扁六角形的屋頂,造形獨特。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
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
(以上取自網路)
從剝皮寮老街走至艋舺夜市也不需花太多時間,
正值傍晚,孩子們肚子也餓了,
肥爸帶我們來這攤頂級甜不辣,人多到可是要排對,
大份的甜不辣一份$60,我們點3份大的,
吃起來不錯,但我不喜歡它的醬料,就是覺得偏甜,
但它們桌上有放麻辣醬 ,加一些些在甜不辣裡,反而味道比較好,
吃完還可以免費加湯,但...大熱天就是吃到滿身汗
想消暑一下,還有隔壁攤的懷念愛玉冰,聽肥爸說這也是必吃的,
它的愛玉冰是用塑膠袋裝,不是杯子喔!!
價錢..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35吧
可以讓人邊走邊喝,挺方便
上一篇:[北市/萬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