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0:50:07聖天使
再印20000億!美國正在開啟另一個大敗局……

1
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沒錢;既然政府能印錢,為何不多印些分給他們?很多人小時候大概都想過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用經濟學解答,其實很簡單:窮人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沒錢,而是貨幣背後的資本(土地、生產資料、企業等)不足;政府印鈔沒有創造資本,它只是以錢作工具,將資本從一些人手裡轉移給另一些人。
儲蓄者顯然是這場轉移支付遊戲的受害者,他們賬戶里錢的價值被攤薄,轉移給獲得新錢的人。社會的名義資金在膨脹,真實財富不僅沒有增加,還在消耗——很多人拿到新錢,不是用於再生產,而是直接花掉。
政府以扶弱為名大印鈔票,打擊了儲蓄和勞動意願。
小孩子不懂其中道理很正常,但今天很多成年人還在做着「印鈔創造財富」的美夢——聖誕節前夕,美國新一輪「紓困計劃」爭議,就是類似性質的鬧劇。
2
12月21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一項總額達9000億美元的紓困計劃。根據計劃,年薪7.5萬美元以下的成年人獲得600美元補助,年薪增加,補助隨之減少,直至99000美元年薪上限,就不再發放補貼。這項計劃也包含了失業者每月350美元救濟金,以及總額200億美元的租房補貼。
民主黨一開始提出「每個美國人發2000美元、總額兩萬億美元」,但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和財政部堅決反對。
民主黨被迫妥協,參眾兩院以多數票通過,特朗普卻發出聲明:他將拒絕簽署該項法案——他的理想數額是2000美元。
直到12月27日,一切才塵埃落定:特朗普簽署了9000億美元新冠紓困計劃,連同1.4萬億美元的政府明年支出。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經濟學論斷。他們認為,政府大發紅包,人民收入增加,再用於日常消費,餐館有生意可做,超市消費增加,企業避免倒閉,人民免於失業,這不是刺激經濟的齒輪滾動嗎?政府這樣做有什麼問題,難道應該無動於衷,什麼也不做?
疫情確實給美國經濟帶來重創。此種破壞性不是緣於消費不足,而是生產破壞。疫情恐慌和限制措施讓很多企業無法開工,人們收入縮水,自然減少消費。
政府要做的是控制疫情和讓生產恢復,只要人民真正賺到錢,消費遲早復甦——而不是鼓勵消費,稀釋儲蓄。
3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美國就推出一個規模達2.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該項計劃規定,年收入不超過7.5萬美元的個人或15萬美元的家庭,能收到人均1200美元的救援支票。
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將獲得貸款資金,以支付員工8個月薪資和租金等項目。至於貸款何時償還,該計劃提到:只要資金用途正確,屆時無法償還貸款,也沒關係——相當於白給補貼。
這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取得了預想中的效果嗎?並沒有。二季度美國疫情加劇,GDP下降近10%;這筆錢發到人民手裡,刺激了消費增長,亞馬遜股價攀升,但是兩個月之後,一切照舊。
只要疫情沒有平息,生產秩序沒恢復,再多補貼也填不滿無底洞。
美國第一次紓困計劃,還暴露出了很多問題。計劃的初衷是幫助貧困者免於飢餓威脅,但「年收入7.5萬美元的個人或15萬美元的家庭」,卻不能算貧困者。
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7萬美元,「紓困計劃」基本還是在覆蓋中產家庭,真正的貧困者往往領不到。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企業。扶助「僱傭500人的中小企業」的標準太簡單了,很多企業規模雖小,實力一點不弱,250家上市企業一共獲取9億美元貸款補貼,平均每家企業數百萬美元,其中包括市值44億美元的洛杉磯湖人隊獲得460萬美元。

第一輪紓困計劃的3490億美元撥款,不到兩星期就花完,只有大概16%符合標準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他們規模較大,渠道通暢,和銀行關係更好。而真正需要這筆錢的小微企業,並沒有獲得援助,反而受到不公平的擠壓。
出現這樣的弊端,很好理解。刺激計劃的規模如此之大,需要短時間內花出去,就不可能訂立細緻標準。讓每個家庭和企業誠實匯報自身困境,以便於政府精準援助,其實非常困難。
含混的規則下,是銀行巨大的工作量。小企業申請貸款,「如同搶奪最熱門的音樂會門票」,這是美國媒體的報道。
4
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之後,美國國會為了7000多億美元刺激計劃,爭吵幾天幾夜。十幾年過去,兩萬多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幾乎沒有爭議地通過;這還不夠,半年多過去,政府又要通過一項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爭吵的點,居然是9000億還是兩萬億美元。這可見,美國政府的規模更大了,花錢更加不受限制。美國政治在墮落。
大政府思潮是美國政府膨脹的主要原因。當代美國民眾(尤其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已經習慣了政府權力擴張。
美元是世界貨幣,這對美國人有利有弊:利在公然大印鈔票,全世界買單;弊在印鈔成了解決問題的路徑依賴,就像毒癮一樣,長期沒法戒掉。
印鈔能從全世界徵收「通脹稅」,為什麼不印?除此之外,兩黨挾私交換利益,也助長了政府膨脹。 本次國會表決紓困計劃,還要解決7400億美元國防授權法案、1.4萬億美元政府撥款法案。

為通過法案,民主黨也是費勁了心機。紓困計劃的法案文本極盡繁冗,厚達5593頁,幾乎沒人能看完。佩洛西只給了議員4個小時審議,就連民主黨議員科爾特斯(民主黨的激進派)也抱怨,「這不是在施政,這是劫持人質。」
雖說爭論幾個月,但議員們對於法案的詳盡內容,其實並不清楚。佩洛西說過,「法案里有什麼,我們投票通過就知道了。」
先定下花錢預算,再稀里糊塗制出細節,這在「愛國者法案」「奧巴馬醫保」就出現過。這次有網友發現,紓困計劃居然夾帶了對以色列的援助。
美國政界有個詞叫「豬肉桶」,形容政黨博弈下的利益交換,夾帶私貨。「豬肉桶」推動了美國政府的膨脹和腐敗,政府花錢越多,這種現象就越盛行。美國兩黨政治下的預算監督,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般完美。
5
美國的第二輪紓困計劃,前後吵論兩個月,鬧得陣勢非常大,但可預見的是,這項計劃能起的作用很小。疫情不結束,生產秩序不恢復,美國民眾面臨的困境不會有大改觀。
中國人看美國人領「政府紅包」,無需羨慕。真正寶貴的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它所創造的財富才是持久和巨大的。和美國相比,中國不僅疫情控制做得好,經濟政策亦可圈可點。
今年五月份,中國疫情形勢初步控制,很多城市推出了「消費券」。城市財力有限,消費券規模總體不大,平均到每個用戶手上,百八十塊錢。
從「消費券」受惠最多的是城市中產,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底層民眾,幾乎沒有獲利。「消費券」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續。六月之後,很少再有城市發「消費券」。

下半年海外疫情嚴重,中國企業爆發出了強大的生產力。外貿企業火力全開,追上了疫情之前的生產態勢。企業紅火,民眾有錢賺,消費行業自然旺盛起來——這比任何形式的「刺激消費」更有效果。
這也是我在疫情期間,極力反對華而不實的「政府發紅包」的原因。政府的一分一毫,都是取之於民;無論印鈔還是借債,最終買單的是普通民眾。
官員最喜歡發放補貼,因為他們可以博取善良的美名,享受權力的快感,甚至從中牟利。美國的紓困計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可惜的是,美國人普遍沒有意識到這項政策的錯誤,還沉迷在短暫的快感。對此,有智識遠見的中國人要引以為鑑。---(功夫財經)
*離開6年後,日本第二大券商宣布重返中國市場!美國已先行一步?*

12月29日最新消息顯示,日本大和證券集團CEO中田誠司向媒體透露,該公司計劃在2021年2月份重返中國市場,在華啟動其合資證券承銷業務,抓住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
據悉,大和證券是日本第二大券商和投行,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但紮根10年也沒能做出成績,無法在華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隨後,該日本企業2014年以業務範圍有限為由,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更關鍵的是,中國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開放金融市場的措施,向銀行、基金管理、保險業務等外國公司開放價值高達數萬億美元的金融業。因此,大和證券希望藉此機會,重返中國市場,並在華站穩腳跟。

目前,大和證券與中企的合資公司正在等待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正式許可。大和證券的中企合作夥伴有兩個,其中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將持有合資公司的33%股權;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則持股16%。

[文/呂佳敏* 題:曾藝 圖:饒建寧 審:曾藝/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