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三大預設:上帝、不朽、自由vs和而不同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
孔子講仁,便是使禮生命化,即孔子並不是否定禮,而是使禮向內轉化,從而開啟一個內在的人格世界。所以,郁郁乎文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錢穆說:玉帛,禮之所用。鍾鼓,樂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將之以玉帛,始為禮。必先有和氣而發之以鍾鼓,始為樂。遺其本,專事其末,無其內,徒求其外,則玉帛鍾鼓不得為禮樂。這一段話,可以道出孔子的基本用心……能成為儒家立教之本的,便是人人所可具有的德性生命……徐評的內在轉化:知能上的成就,可以給客觀世界以秩序的建立。但若僅止於此,則生命除了向外的知性活動外,依然只是一團血肉,一團幽暗地欲望。以這樣的生命主體面對着知能在客觀世界中的成就,常常會感到自己並把握不住,甚至相矛盾衝突。由孔子所開闢的內在的人格世界,是從血肉、欲望中沉浸下去,發現生命的根源,本是無限深、無限廣的一片道德理性,這在孔子,即是仁。由此而將客觀世界乃正在客觀世界中的各種成就,涵融於此一仁的內在世界之中,而賦予以意味、價值。此時人不要求對客觀世界的主宰性、自由性,而自有其主宰性與自由性。這種主觀與客觀的融和,同時即是客觀世界的融和。這才是人類所追求的大目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62)這裏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孔子的內在的人格世界,不僅挺立了道德主體,而且開闢了最根源、最高大的藝術精神。因為,在內在的人格世界中,消解了外在的強制性與冷酷性,只是人性的自然發用,這便是徐復觀所說的自由性,而人在這種自由中自然有美的歡欣。(頁168-169)此段本應是徐復觀先生的孔子之美關鍵,實應由是立基為說及開展而立言焉,其卻由是滑落到心性論去了,更由此歧出到莊子的藝術主體呈現去矣。故,下面一段或許更能說明康德的這種美學理論,從人生社會領域中滑落出去的必然結果:(康德)關於審美對象的核心觀點是:它渴望觀者的非功利的鑑賞。他使我們走出人類信念與欲望的領域,進入一個穩固的平靜的世界。用康德著名的公式來說,藝術對象表現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它賦予我們這樣一種超然感:好像站在上帝般的位置上,觀看人類的欲望是什麼樣子。但是,對主體的這種提升同時也是一種貶低,它把我們從生活中移到地獄的邊緣。可能有人會說:康德把藝術從粗俗的占用中拯救出來,他的理論可以使藝術免遭各種意識形態的借用。然而,做到這一點也要付出代價,它使人類對藝術的任何使用都變得不可能了。(《文學對抗哲學》頁8)。(頁333)其用之於徐復觀的心性論而莊子的藝術主體呈現更適合,是謂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無以翻轉還原,乃無以得出藝術品之本源而上開美的本質且呈現美地為藝術,更無以為人人、社會、世代呈現盡善盡美而為郁郁乎文哉的禮儀之邦矣。即:由心性論直抵禮之本的藝術品本源為第一步翻轉還原,繼由禮之本下學上達的直透百世可知之因為人而不仁禮云樂云的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顯諸仁藏諸用為第二步翻轉還原,讓世界開創、叫種子發芽長大的猗猗蓁蓁鳶飛魚躍淑女君子,這就是美與藝術的意義,實化腐朽為神奇、無中生有及變化氣質的發現、開啟及呈現生命力與創造力,既是激發生命力而生與生生的不停生發,更是激發創造力亦生發不止,尤其是不與聖人同憂的不停生發、生發不止,是謂赫赫萬仞宮牆矣。更民到于今受其賜而為第三步翻轉還原,如是之美與藝術,能不謂美之至也的盡善盡美之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為仁由己求仁得仁如其仁嗎?因此,本段應為徐復觀先生的孔子之美,實應由是立基為說的開展出去,不宜由是滑落到心性論去,更不宜由心性論歧出到莊子的藝術主體精神呈現。實應由心性論翻轉還原出藝術品的本源禮云樂云玉帛鍾鼓,再由是下學上達地開出美的本質而為禮之本的顯諸仁,終乃天下歸仁的安仁利仁地由仁義行矣。(因為,回應《文學對抗哲學》頁8的引文:此即現代性的世俗化深刻反省,特為一多的斷裂而一多分道揚鑣的各自飛奔出去隱憂也。其結果即:一證明了本體無或存有的真相是無,實在不是其大無外,乃不得不謂理性的誤推而為三大預設【上帝、不朽、自由- -和而不同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翻轉還原一,是謂哥白尼的革命。多更證明了主體無或物自身不可知,實在亦非其小無內,真的不得不謂理性的誤推而為三大預設翻轉還原多,確實謂哥白尼的革命。但是,在這一多有無之辨的深省中,形上學已經給出了許多的知識及智慧,【最有名的就是唯心論、唯物論、唯名論及科學主義等的一元論,其次即斷裂的、平行的、調合的等二元論,更有名的是宗教信仰的主張、素樸的觀點或多元論等之主張,儒家乃和而不同的觀點也。】筆者於此特別醉心於和而不同,【仁即無限在有限忠之下學上達的事實論,實即本體與方法的雙開放性也,乃和而不同的由個人下學上達地主張事實是什麼而謂事實論也。】乃志為儒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