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7 13:50:54愛軟。貓

(電子報)「放棄」也是另一種勇氣!

    「該放棄?還是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呢?」這種心理拉鋸戰常出現在當我們想放棄堅持許久,或已經失敗了好幾次,卻始終達不到的目標時。要放棄,不甘心!努力了這麼久,怎麼能現在才說要放棄。這心情就如同苦等著遲遲不來的公車,總想:「已經花了30分鐘等這班車,我就偏不信它還不來」。就這樣來回煎熬著,最後公車終於姍姍來遲,但情緒也已糟到了極點。這種堅持賭下去的心情,是因為我們投入了太多的資源,投入越多的沈沒成本,沒有得到回報,就越無法輕言放棄。

     等公車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小抉擇,可是在人生中,許多的選擇牽動的卻是我們的一生。回到個人的職涯規劃上也是相同,有時我們選擇了某個職業生涯,隱約覺得工作性質和自己的特性格格不入;或是換了一份新的工作,適應了好幾個月,每天醒來時,卻覺得今天彷彿又是第一天上班的新人,那種不適感遲遲無法消除。但我們仍舊咬著牙,告訴自己「撐下去,準沒錯!」身邊有著這樣精神的人不在少數,令人振奮的是有人因為堅持不放棄,最後終於成功。但可能有更多的人,是浪費了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大部分的時間都蹉跎在挫敗與意志消沈間,終究成了一場空。

     但是否想過也許根本不是我們努力不夠,也非機運不佳,而是一開始時目標的設定就錯了,現在正是該放棄的時候了。但投入了這麼多心力後,「放棄」早已成為一個不可觸碰的選項。理性上,我們都知道此時不該再考慮沉沒成本,但我們卻早成為「無法放棄症候群」的一員。我們開始不斷地去想為什麼努力與付出沒有同等回報,卻鮮少去想是否目標根本就設錯了,所以才怎麼都達不到。但我們卻非理性地認定這目標一定有價值,否則我們不會耗費這麼多時間和心力的。

     這種合理化背後的動機,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內在的認知與外在行為矛盾所致。這種矛盾的心情,正如同心理學家所提的「認知失調」現象。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大學生在加入某社團時,如果社團的入會儀式難度越高,則學生入社後,對社團的認同感也就越高,即便入社後,不喜歡也不會輕易退社。原因在於如果這個社團很差,那我當初怎麼可能花這麼多心力加入。這種失調的現象,讓我們無法綜合目前的情況條件,而做出理性的決策,只是一昧的覺得我不能放棄。

     瞭解了這樣的人性後,其實面對「放棄」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想,有時選擇放棄可能比堅持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氣。因為選擇放棄,表示我們需要公開承認失敗,以及面對當時我們做了錯誤選擇的事實。原來我們做不到,或是原來我們做錯了,例如:辭掉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時、放棄一個堅持多年的目標後,大家的關心壓力隨之而來。

     事實上,放棄也能激發自己驚人的力量。放棄能讓你找回主控權,你明白想什麼時候離開都可以。你不需要固守在原地,非把自己鎖在一個不適合的地方不可。放棄之後,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始,像一張白紙一樣捲土重來。放棄之後,若我們能再花時間思考與釐清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放棄也更是無價的學習經驗。

     若你也是「無法放棄症候群」的一員的話, 當你感覺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有志難伸、窒礙難行時,你可能就需要暫時停下來,先確認自己的本質,無論是重新發現自己或是改造自己也行!該放棄時,就該勇敢棄守,該堅持時,也要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