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8:18:16無名

人生的導演

上個月21日中午,結束博士班的口試後,與清江約下午到京站威秀看電影,中途經過誠品R79中山地下書街,買幾本書紀念這一天,其中一本是《我這人話多:導演說故事》

按作者簡介,王正方畢業於台大電機系,與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取得電機博士學位,定居美國,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電子光學研究員、大學教授等職位。中年轉業,從事電影創作,是八年代美國獨立電影界的知名導演。

王正方在自序〈就地一滾現了原形〉中表示,收錄在該散文集裡的文字可歸為「原形畢露」之作,原汁原味,不抄襲、不做作。但找到原形也不容易,塵世紛擾,自我逃避都來不及了,誰有閒工夫面對自己?(參閱頁10~12)光是「不抄襲」,就足以令諸多「句句有來歷」的文友羞赧。

閱讀跟飲食類似,只看鍾意的作家作品,而排斥其他作家,久了會偏食,不僅在不知不覺中仿其語調行文,更可能落入窠臼陳套而無法跳脫。閱讀偏好以外的作家,可獲耳目一新之感,可達救偏補弊之效。

《我這人話多:導演說故事》共分三輯:輯一「國語童年」談在台灣成長的點滴;輯二「都是將軍一族」追憶保釣運動,輯三「那一天我耍貧嘴」則是作者回大陸尋親與參訪的種種心情。

〈國語童年〉,作者說國語影響了他的寫作:「經常寫完一段之後,大聲唸出來,當然用標準國語,聽聽是否鏗鏘。由音入字,能朗朗誦來的才是好文章。寫英文習作也來這一套,多年不變,成了一種魔障。」(頁25想起王鼎鈞先生的《左心房漩渦》,篇篇可頌可讀,意象鮮明,饒富節奏,如詩般的散文。「流暢來自苦思」,想必在用字遣詞上,下了一番功夫。

〈保釣運動今昔談〉,作者談到為何當年許多同學把保釣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大陸政府:「不能期望台灣政府在保衛釣魚台主權有任何作為,因為台灣在政治上、經濟上依賴美日太深,為了生存,他們絕不敢為這八個無人小島開罪這兩大國。這個判斷一直到今天台灣換了執政黨依然正確,弱國無外交,這是一個現實。」(頁99十二年過去,這個判斷如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照兩黨執政時對釣魚台的相關作為自行評判。

〈山中九日〉這篇遊記,開頭寫著「去五台山是今年的主要計畫,苦於老是排不出時間表來。人世間的俗務是永遠做不完的,猶如洗碗盤。不做不行,做了跟沒做一樣,下一頓飯吃完了又有一堆碗盤要洗!這就是活著?」(頁187比喻貼切,設問引發興味,令人手不釋卷。寫人、記事、描景,穿插交織,間或有評論感嘆,讓我想起余秋雨的《千年一嘆》。

書末,王正方寫道:「去來五台山,應當是累世的因緣,感覺身心旺健,此行不虛。彷彿是在幾個剎那,見到了一抹千年興衰!天地也只是一瞬,往來成古今。」(頁222時空壓縮,人生縮影如電影,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

 

【圖:王正方著,《我這人話多:導演講故事》。台北:九歌,2008110日初版】

上一篇:職業造人!

下一篇:輸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