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31 14:22:38小瑛

悲觀,不一定悲哀

不樂觀也能成功,就是因為有些「防衛性悲觀者」能夠妥善運用負面想法,來管理自己的焦慮,進而增加對事情結果的掌控,導引出成功的結局。

如果要在「樂觀」和「悲觀」之間做一選擇,現在的你比較偏向哪一邊呢?最近在企業界做教育訓練時,我發現舉手表示自己愈來愈悲觀的人數逐漸上升。
  有人說,「我以前也曾經很樂觀,凡事都往好的方向想,但是半生積蓄在股市血本無歸,周遭朋友個個工作不保,再加上世界各地爆炸連連,放眼未來,怎麼讓人樂觀得起來呢?」有另外的學員接口說,「你那是後天失調,我呢則是先天不良。因為我從小就只會往壞處想,一碰到事情我就會擔心這擔心那,天性悲觀很難改變,完全樂觀不起來,想改變也沒用!」看來他連對自己的悲觀性格,都抱著極度悲觀的想法。
防衛性悲觀反而是有效的工作策略
  你我都知道樂觀的重要性,而樂觀積極的工作態度,也正是高EQ、高表現的重量級工作能力。然而悲觀就一定悲哀,會導致慘不忍睹的工作表現嗎?這可不一定。
  心理學家發現,對某些人來說,「凡事先往壞處想」反而是有效的工作策略。這些人被稱之為「防衛性悲觀者」,他們把悲觀當成是一種管理焦慮的策略,與傳統的悲觀定義,我稱之為「絕望性悲觀者」是大相逕庭的。
善用悲觀來做焦慮管理
  絕望的悲觀者凡事習慣往壞處想,並且會用鑽牛角尖的方式,將這些焦慮擴大化,在工作上碰到小挫折,就把它全面化:「我的生活整個都完了」,永久化:「我這一輩子都完了」,要不就完全自責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錯!」,這麼一來,焦慮無限膨脹,意志消沈絕望,很容易得到憂鬱症,當然不可能有亮眼的工作成績,如果你的悲觀是這一型,那就得快快重新整理自己。
  而防衛的悲觀者凡事也習慣先往壞處想:這裏有可能出錯,那裏有可能凸槌,然而接下來,比較容易感到焦慮的他們會運用一些作法,來消除心中的慌亂不安。
  這些作法包括了:
  ● 降低期望
  防衛的悲觀者會先告訴自己:「事情沒那麼容易,別抱太高的期望」。藉由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即使是最糟的情景),他們就會覺得對未來比較有掌握感。既然已做了最壞的打算,反而能安下心來專心工作。
  ●防災演練
  接下來,針對自己腦中所想到的各種可能凸槌的狀況一一做出預防措施,上台簡報投影機可能會壞掉,就多帶一個備用機器;老闆可能因沒耐心而轟我下台,這下事先多練習幾次,做到言簡言賅……,如此一來,成功地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有了新目標,就能掙脫原先焦慮的束縛,而也因為危機預防得宜,往往有著極佳的工作表現。
不必對自己的悲觀感到悲觀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表現一直很棒的人,在工作上卻仍然處處緊張、憂心忡忡,表現出的絕對不是信心滿滿的樂觀態度,而事後每每又證明自己打了漂亮一仗的原因。
  不樂觀也能成功,就是因為這些防衛的悲觀者妥善地運用負面想法,來管理自己的焦慮,進而增加對事情結果的掌控,導引出成功的結局。
  如果你的狀況是屬於防衛性悲觀,那就大可不必對自己的悲觀念頭感到悲觀,因為悲觀已成了你的成功策略,反而該謝謝它才是。
仍要防範悲觀的負面效應
  不過話說回來,防衛的悲觀策略還是有些可能的負面效應。例如:
  (1)萬一不分狀況,一律使用這種防衛的悲觀策略,結果不論大事小事,都把自己搞得昏天黑地,耗盡心力的結果反而會顧此失彼、失誤連連,所以請提醒自己,只有重要的事才值得如此大費周章,其他的瑣事,就別抓狂了吧!
  (2)別人容易將自己的負面想法當成批評。要是辦公室裏有人問你的意見,你卻老是說些「你得小心這裡別出錯,提防那裡別凸槌」等等的話,對方會以為你在質疑他的能力,容易引起人際誤會。最好的作法,就是先加上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能勝任愉快,這些只是我囉唆的提醒罷了」。
  (3)時常公然吐露心中的焦慮,會讓這些負面想法掩蓋了其他方面的表現,上司就有可能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長處,倒大楣的當然是自己。所以請記得,憂心忡忡的負面念頭在自己腦中默默進行即可,千萬別對著上司坦誠布公。
  (4)事先可以運用悲觀當成策略,而在事情發生後,就得關掉負面念頭的水龍頭了,否則就會變成絕望的悲觀者。
  只要好好運用防衛性的悲觀,你的前途一定會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