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8 10:34:42碧海藍天

Hitchcock: the mechanism of suspense


Hitchcock電影之所以讓我喜愛,大部分是因為看的過程與結局滿足了「心理深處」某種情慾。希氏主題不見得都是推理驚悚片(whodunit thriller),若干亦混合愛情諷刺劇。打從大學看了第一部他的電影「鳥」,就有如此深刻的體驗…

-----
電影的評論或研究,大多時候只為了回答一些很普遍、很實在的問題。譬如說,這部電影對什麼給我這樣(或那樣)的感覺?為什麼好看(或不好看)?當然,真正的答案往往是很複雜的,而複雜的答案往往又引發更多的問題。

大家都說,Hitchcock的電影「很緊張」、「很過癮」。至於為什麼會緊張、過癮?有人說那是因為一種會產生「懸疑感的設計(the mechanism of suspense)」,其操作包括剪接、觀點的運用,觀眾對角色的認同等等。至於觀眾怎麼會認同角色,影片的剪接又與「緊張、過癮」有什麼關係?這些可能要由「心理學」來解答。

-----
最近重看以下一系列影片,補充一些書面資料:
1.1934-1936在英國Ivor Montagu影業公司下的作品:擒兇記(the man know too much,號稱是英國時期希區考克最成功的代表作 )、國防大機密(the thirty-nine steps,我覺得劇情有點扯)。

2.1938-1947在美國好萊塢Selznick時期,執導了:蝴蝶夢(rebecca, 灰姑娘的另一種翻版,只不過害她的是女樸)、深閨疑雲(suspicion)、棘手催花(shadow of a doubt)、意亂情迷(spellbound)、美人記(notorious)等。

3.1948-1949,合組的Transatlantic Pictures,看了奪魂索(Rope, 一個空間,一個下午至晚上時間,竟然能拍到快2個小時;但有影評號稱此劇實驗「美」、「意」頗具新意,可惜不叫好也不叫座)。

4.1950-1954為「華納兄弟」公司執導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看N次了)、懺情恨(I confess,男主角很帥,應是所有電影中最讓我想停格的)

5.1954-1956在「派拉蒙」時期拍的:後窗(rear window, 後又被重拍)、擒兇記重拍版、申冤記(The Wrong Man,少數沒沒謀殺情節或橋段)、北西北與驚魂記(north-by-north-west, psyco 不用說,你知道某些鏡頭已成經典)。

6.1963-1972在環球影業所拍的電影:鳥(沒想到最早看希導演的電影,竟是他最晚的執導)。

----
二元辯證(罪惡與清白、愛情與責任、個人隱私與公眾安全、自由與道德)導致焦慮的藝術、陰影、束縛、樓梯、冤枉、莫名的邪惡與追捕者(有時警察與壞人都是雙重的迫害者)所形成的驚聳,都是那些抽象吸引「本我、自我、超我」的元素吧。在1979年他獲得AFI「終身成就獎」。
---
Hitchcock處女作(第一部獨自導演作品):歡樂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5)

Hitchcock自稱「第一部Hitchcock式的電影」:房客(lodger,改編自舞台劇Who is he?)

最後一部Hitchcock的「無聲」電影:男人島的男人(the man x man)

(英國)第一部Hitchcock的「有聲」電影:敲詐(blackmail)

在英國最後一部影片:牙買加客棧(Jamaica Inn, 1939)

在美國第一部影片:蝴蝶夢

牽涉到同性戀的三部影片:1.偏重道德層面的,1930謀殺者(murder)。2.偏重寫實的「奪魂索」。3.偏向精神層次的「火車怪客」。

習慣性出現在自導電影中的橋段:1.國防大機密:丟棄包裝紙的人,影評說其有象徵性(諷刺)意義;2.the marker的標記,如「房客」中扮演新聞人員、「年少無知」中扮演手拿攝影機守在法院的人。有本書一一統計他出現之處,大約有20餘部片。

-----
另外「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是很不一樣的偵探片(有偵探但破案的都不是他,而是主角),

後來查書(詹宏志出版的「小說謀殺店」)才知道是一種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