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21:47:47俞講師

改變慣性-讓心自在

改變慣性-讓心自在

心經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即是修道修心的功課。誠心抱守天理良心就自在,修煉慈悲同理心就自在,修持清淨無我心就自在。

老師曾經慈悲過:修道就是「反觀」。

反觀就是反省+觀照

反省本身的起心動念是否偏差?

反省本身的身口意是否合乎正心誠意?

觀照到起什麼心?到底是人心還是道心?到底是私心還是真心?

觀照到動什麼念?到底是無私無我的正念,還是貪嗔癡愛的私心私慾?到底是慈悲喜捨的善念,還是自私自利滿足小我的妄念?

像是本月十二日營隊在屏山進行總驗收,每一個課程活動,每一個大地遊戲都需要夥伴進行表決,公開表決的當下,請各位夥伴要觀照本身的起心動念=

1-這個課程活動是否符合講題闡述的主題道念?

2-這個課程活動是否能夠啟發班員的反省心與自覺?

3-這個課程活動是否引導班員學習到主題道念「禮門義路」?

4-這個大地遊戲是否符合「手腦並用、團隊合作、主題學習」這三個要件?

5-這個晚會活動是否促使班員學習到主題道念?

6-這個晨間活動是否激發班員建立團結合作的態度?

只要每一位夥伴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班員的成長性,為了創造營隊的全新突破,相信我們都能感應到正向的真愛能量,體驗整體道氣的凝聚,感受滿心的法喜充滿,進而體悟天人合一的殊勝,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然體悟到「觀自在」的真義。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是同步化的自覺覺他

讓自己不自在不舒服的是本身的慣性不是某個人

我們常常習慣針對某個人,認定是因為某個人讓自己感到不自在不舒服。因為某個人的言行態度,讓自己感到不爽。因為某個人做的事情,讓自己感到生氣。因為某個人講的一句話,讓自己感到難過。

事實上不然,根本的問題在於本身慣性。因為本身慣性是「控制掌握」,想要他人配合自己的想法,希望他人的言行態度,能夠符合自己的期望心意。

當他人做不到的時候,本身的情緒反應就是感到失望,因為失望產生怨氣與怒氣,一次又一次失望,導致怨氣怒氣的持續累積,造成龐大的負面情緒,不知不覺中演變成針對這個人而不自知。

前因是從小時候開始,我們被大人要求多多,要乖乖聽話配合,等到青春期到來,生理心理的巨大改變,促使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我們想要藉由叛逆來表現自我,可惜的是「自我並不是真我」,反而演變成為「小我的控制慣性」,等到我們長大成為大人時,不知不覺中我們又會用控制慣性去針對某個人,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的控制戲。

曾經看過很棒的一句話:「想改變他人就是地獄」。

因為想改變他人是為了滿足小我控制的慾望,不是真愛的付出。因為想改變他人就會感到失望,失望就會引發諸多的負面情緒反應,造成「怨恨惱怒煩」的相生相續,心裡面感到不自在不舒服,陷入到惶惶不安之中。

控制戲是為了「滿足小我」的私心私慾

每一次談戀愛時我們想要改變對方,希望對方符合夢中情人的形象。

每一次帶小隊時我們想要改變班員,希望班員都是乖乖配合的好孩子。

每一次辦營隊時我們想要事事如意,希望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如我所願。

如果我們用慣性去談戀愛,最終只會傷害他人與自己,迷失在希望與失望中深感痛苦。

如果我們用慣性去帶小隊,最終只會感到失望與挫敗,引發自我防衛退縮逃避的起心動念,想轉組或是放棄營隊。

如果我們用慣性去辦營隊,最終會收到上天發下的考試卷,遭遇諸多不合理不公平的變數發生,迫使我們學習反省觀照的轉念放下,促使我們誠實面對本身的慣性反應,願意真心誠意的放下小我。

反省觀照如同「照鏡子」,針對自己不是針對某個人。唯有從心選擇改變本身的慣性反應,善用清理與澄清進行反省,清理小我的慣性控制,澄清小我的失望難過,照見小我的五蘊皆空,自然體驗到自在安然。

7/1/20 11:38:3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