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9 17:58:55俞講師

安靜就是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

最近在看一本很有趣的書:安靜就是力量

當初在網路書店發現這本書,試讀了前面一章,發現內容不同於一般心理學的書籍,因為作者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經是位執業律師,閱讀起來很順暢,感覺邏輯思路很接近。

簡單的說這本書是內向性格的研究報告,作者自身就是位內向性格的人,她從自身的生活經驗開始談起,探討內向性格的人在目前社會中遭遇的困境與迷思,由於現今是外向性格為主流的世界,似乎每個人都要懂得表現自己,因此內向性格的人要學習瞭解自己與接納自己,不需要迎合他人或是壓抑自己。

第一章有個簡單的問答測驗,有二十一題的是非題,你回答的「是」愈多,大概就愈內向,如果你的答案裡面「是」與「否」大約各占一半,你有可能是既內向又外向的雙向性格者。

意料不到的是自己大多數選擇「是」,難道我是內向性格的人嗎?

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原來心裡面也有新大陸,過去的認知有其盲點,繼續閱讀後續的章節,發現書中的闡述裡面,很多吻合自身的成長歷程,藉此機緣再重新自我探索,看看找到什麼意外的寶貝。

首先書中談到在嬰兒時期,發現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反應是不同,這是哈佛大學凱根教授做過一系列的實驗,他的研究團隊找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他們讓這些嬰兒接觸一些精心挑選的感官體驗。

讓嬰兒聆聽預先錄製的說話聲,以及氣球爆裂的聲響,還拿彩色的物體在嬰兒眼前晃動,並且讓嬰兒聞嗅沾了酒精的棉花棒。

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受試嬰兒嚎啕大哭,使勁揮動小小的雙手雙腳,這些嬰兒稱為「高度反應組」,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受試嬰兒則是保持安靜溫順,沒有誇張的大動作,這些嬰兒稱為「低度反應組」,剩下的百分之四十,表現出來的反應介於前兩組嬰兒之間。

令人吃驚的是,凱根教授做出了與一般人直覺相反的假設:那些狂哭狂動的高度反應組嬰兒,將來長大後會成為個性安靜的青少年。

簡明扼要地說:內向性格的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對於外界的刺激,產生比較強烈的反應,尤其是陌生的人事物地,或是聲光效果劇烈的環境。

回想自身成長的歷程,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力很辛苦,生平第一次入學,就讀家裡附近的育新幼稚園,從上校車就開始哭,哭到進入教室,繼續哭到下課回家,哭到影響其他同學上課的意願,沒有人搞得定我。

校方要求有人陪伴我就讀,希望緩解自己的適應不良,因為我是外婆一手帶大的,外婆變成伴讀的最佳人選,直到一個月後感染結膜炎,校方要求我自動退學。

第二個就讀的幼稚園是台北女子師範附小幼稚園,位於媽媽財政部辦公室的附近,當初入學考試時,媽媽問我喜歡這個學校嗎?我喜歡學校的活動空間很大,有大大的沙坑可以玩。

跟上齣劇本一樣,剛剛開學時,自己還是哭著找媽媽,校長很有愛心與耐心地牽著我,在校園裡面東逛西逛的找媽媽,找了三天之後,自己認知到媽媽要上班,不可能在校園陪伴我,終於認命地接受現實。

記憶中小時候只要聽到外面有敲鑼打鼓的神明遊街或是告別式的出山,自己都立刻大哭,從來沒有好奇心想去看看。

長大之後正好遇到狄斯可風行的時代,大學時代只有參加過兩次舞會,因為我是大一上學期的班代,必定要出席代表開舞,跟陌生人面對面跳舞,感覺超級的尷尬,卸任之後就閃人不再參與,記憶中去過兩次狄斯可舞廳,完全受不了高昂巨大的音量,在現場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如今發現陌生感與聲光太強烈都是讓自己卻步的原因,尤其是陌生感的壓力,即使是周遊列國十多年,只要到全然陌生的機場或是佛堂,還是會神經緊繃,需要時間去適應,無法隨遇而安的融入其中。

以前自己以為是不安全感,造成調適的壓力,如今恍然大悟,原來是天生內向性格使然。

忽然想到一件很特殊的經驗:國中畢業旅行去溪頭,大夥都說要通宵夜談不想要睡覺,可惜的是過了凌晨一點所有人都躺平了,剩下我一個人在挑燈夜戰,抱著「未央歌」靜靜讀到清晨,享受深夜的寧靜與晨曦的美好。

內向性格的人會先觀察周圍的環境與人事,不容易主動地投入與參與,往往表現得害羞,對於上台發表或是公開講話會有恐懼的壓力,個性謹慎而安靜,喜歡一個人研究學習新事物,思考需要花費腦力的問題,需要獨處的時間與空間。

上週到泰國東北部講課時,在車上跟前賢分享這本書的內容,內向性格的巧娟忽然蹦出一句話:這樣育樂營以後不能勉強內向的班員參加隊呼比賽,上台對抗的方式,對於他們來說壓力太大了。

自己笑一笑回答:感謝妳的同理。沒錯,等看完書之後,我會跟幹部還有輔導員溝通,日後對於內向性格的班員要多一分同理與關注,多一分的耐心傾聽與愛心接納。

書中作者強調內向性格者,最大的恐懼不安來自於公眾的演講或是公開的表達。

作者在十年前轉業開顧問公司,成為商業諮詢顧問,第一次接案開研討會,公開演講前一晚嚴重失眠,甚至想要死,腦中充滿恐懼,不斷地浮現各種丟臉失敗的情境,因此花費很長的篇幅,探討內向性格者面對公開講話的壓力與自我調適的方式。

這點值得自身深入的觀照,反問自己: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人?

答案是肯定。

縱使大家公認俞講師講課充滿信心,不過內心深處很清楚,每一次上台講課,為了避免失敗的意外,總是做好萬全的準備,無論是一節課的準備,或是短短五分鐘致詞,必定有講稿或是備忘錄在手上,不可能沒有準備好就上台。

最重要的是上台講課前,必定先做到叩首收心念經靜心,轉化內心浮現的恐懼不安。

深入的自我分析,自己勇於在台前講課分享,先天的條件是累世的愿力與口才,本心本愿是代天宣化,後天的信心建立是來自小學一年級的成功經驗。

當年校方舉辦說故事比賽,班導要全班同學回家準備故事,一週之後公開徵選班級代表,自己回家之後跟媽媽報告此事,媽媽幫我選了一個故事「王冕畫荷花」,每天晚上督促我練習,練講到滾瓜爛熟為止。

等到徵選的當天,班導問大家是否有準備?只有我一個人傻傻地舉手,班導要我上台講講看,自己講得很流利,自然成為班上的比賽代表,後來拿到全年級的第二名,帶給自己很大的肯定,誤以為我的口才很棒,事實上口才再好,依然需要用心的準備。

這次上台成功的經驗,促使自己漸漸轉變成為外向性格的發展。

從小學開始,每學期接任班級幹部,學習與人接觸與合作,念復興高中時參加慈幼社,每週六下午到孤兒院服務,就讀輔大加入愛愛隊,暑假出隊到屏東潮州少年城服務,培養出積極主動與熱情有勁的特質。

加上自身喜愛運動比賽的團隊精神,國中三年跟著排球隊苦練,後來大二時帶領班隊,拿到法律系冠軍,又代表系隊拿到全校亞軍,活躍的行動表現,如同外向性格者,不知不覺中內向性格被隱藏起來。

這幾年在夏威夷長住的期間,多了很多獨處的時間與空間,累積的情緒與感受逐漸沈澱,這本書正好契入自身的心境,引領自己窺探到內心世界的未知面。

探索自我與瞭解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放下是非、對錯、好壞的分別心與比較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肯定自身的本有。

我們來到人世間是學習與體驗,學習愛人、被愛與自愛,體驗真愛的意義,創造真我的價值,唯有接納每個人的獨特性,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建立和而不同的認知,相信世界會更加美好和諧。

12/17/12 11:58:3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