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11:21:55andie

再見是上天的恩賜

20200923

今天要跟碩士班學生介紹社會建構論,只是,一早從朋友那裡知道,Mary Gergen 老師過世了...
心裡一陣酸,然後,打到這裡,眼眶濕濕了。
再也看不到他們兩人一起帶工作坊的精采,兩個人一搭一唱,相互提升彼此的帶領手法,曾經是我心之所羨,工作夥伴、生命伴侶,然後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嘆了一口氣,面對等等不到一個小時之後的課程,回到現實,我得再想想,可以怎麼去解構這樣的一個失落,讓失落,有另外一種的意義。
今天,我非常巧合地穿著與那天相同的上衣,只是,相片中的人,有一位,已經轉換了存在的形式,離開肉體...
那天所說的準備,又很巧合地,映照著Mary老師的離開。
工作夥伴傳訊息來跟我說,還好,她把握了機會,參與了工作坊。
學生傳了訊息告訴我,她好感謝我推薦她們的出席...
希望大家都,好好的,不論是哪一種形式。
珍惜吧!珍惜與你/妳所愛的人所有能夠相處的機會吧!

20191028

兩天的工作坊結束,心裡頭,有了個準備:這次再見之後的再見,就真的非常可能是上天給我的恩賜禮物了...
把偶像介紹給學生,已經是實務工作者的她們併坐一排。兩整天,跟著老師聽著老師的偶像們告訴他們如何思考社會建構,如何在會談中開啟對話...
學生之一在第一天下課的時候跑來跟我說,原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是這樣清楚傳遞後現代社會建構的思維的;原來,老師聽完工作坊之後可以經過消化之後把技巧就這樣施展開來...然後今天學生再跑來,告訴我,經過兩天的工作坊,她突然看見了自己之前工作模式已經開始的轉變對案家的影響,而這樣的轉變也讓她重新找回助人工作者的熱情,知道,原來,這就是她想要做的事...
聽著她帶著淚光的描述,我自己也跟著感動起來。
當一個兒少保護社工在工作中掙扎無力了那麼多年之後,因為工作模式的改變,因為觀點的轉換,開始,看見不同,然後,體驗到差異,於是,將工作當成志業(她的碩論也將往這個部分發展,一個兒少保護社工走向合作式助人專業的行動歷程)...身為一個見證改變的老師,真的,與有榮焉...
我這座橋,似乎,開始,有人,抵達對岸,繼續他們覺得更有意義的旅程了...
於是,橋,或者,擺渡人,再次,產生了價值感...學生與助人專業之間的連結,也更鞏固了我與我的後現代助人專業的連結,而這似乎也就是Gergen老師們提到的有生產力的對話(Generative dialogue),因為對話,創造了意義。
兩天的工作坊,坐在身邊的工作夥伴,還有坐在身後的輔大社工系老師,陪著我練習了不同種類的對話,從聊生活瑣事的日常對話(conventional dialogue),到相互吐槽的沒有生產力的對話(Degenerative dialogue),然後因為年輕夥伴提出來對於我們相互吐槽對關係影響的好奇,之後進一步討論這相互吐槽背後的關係基礎,我覺察到更多內在的有生產力的對話。
而在今天,延續著對話脈絡的進行,我請教了系上資深教授對於某個研究發想的建議之後,決定暫時放下目前這個似乎天不時地不利的研究發想。然後在打出這段話的剎那,另一個研究發想開始萌芽:如果目前的資料天不時地不利,那,是不是有哪個單位願意一起合作,來創造未來某個時間點的天時地利?
對話,無所不在;對話,創造出現實...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現實,打算,採取什麼樣的對話模式?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