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塔效應! 全台醫美診所數腰斬
〔記者謝佳君、蔡淑媛、林惠琴、方志賢、吳亮儀/台北報導〕民眾熱中「修修臉」,曾被形容五步一家、如超商般風行的醫美診所醫院,似乎風潮不再。北市衛生局統計,一○二年鼎盛時期,北市登記醫美診所達四百家,到去年底剩三百家,截至今年八月更僅剩一百六十家;台中市醫美診所也從前年的一百七十幾家,漸減至今年的一百四十多家,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更以兩成速度遞減。
業界估計全國數量從2000家降為1000家
儘管衛福部聲稱定義困難、未統計全國數量,但有業界人士估計,醫美診所已從兩年前直逼兩千家,降為一千出頭,減幅上看五成。醫美退燒,業界矛頭一致指向削價競爭及糾紛日增。
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黃敬堯表示,只要是合格醫師,有診療室、候診室等設備,並符合安全消防法規,就能開業,各科醫師均可轉作或兼營醫美業務。
開業十多年的整形外科診所醫師李久恆說,九十八、九十九年韓流整形風襲台,到了一○一、一○二年,景氣好、民眾荷包滿滿,且風險較小的微整形推陳出新;加以健保制度衝擊及醫美進入門檻低,造成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當時號稱台北市就有六百家。
李久恆說,近年大環境不佳,加上開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醫美產業免不了削價競爭,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以兩成速度遞減;有些年輕醫生轉往中國發展,包裝成名醫,卻依舊削價惡性競爭,恐弄臭台灣醫美招牌。
醫美客群也往M型發展。杏倫皮膚科診所院長表示,貴婦型患者消費不受景氣影響,每年電波拉皮、打玻尿酸,每三個月到半年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打脈衝光;但另一半客群如軍公教或上班族,幾乎不見了。
削價競爭 利潤不再「光鮮」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教育召委宋奉宜表示,前幾年醫美診所開幕家數多,但倒閉家數也不少;據他觀察,有三成開不到兩年就說再見,許多據點持續營業,但實則招牌、老闆都不知換過幾次了。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則指出,以台北市醫美診所從忠孝商圈退出為例,當地租金高達每坪上萬元,且坪數大、租金就高,但目前醫美微整形診所大多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業者多為節省成本而陸續遷出,傳統的「醫美商圈效應」已逐漸失效。
有醫美代理商說,據了解,近兩年有些醫美診所淡季業績不到鼎盛時期的一半,可動刀、開一台刀動輒上萬至數十萬元的診所能減低傷害,單純靠打針、雷射的診所則以量制衡;若經營不善,連鎖型醫美診所多採縮編,小診所可能就被併入連鎖診所或關門大吉。
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指出,醫美微整形定位在保養修復,受經濟影響較大,民眾能省則省;整形手術則被定位在有需求、必須做而做,患者來源穩定,雙眼皮、隆鼻、臉部填充等手術一直很熱門。他認為,透過市場經濟等條件讓醫療正常化,能回歸專業,也可算是好事。
中客醫美團 去年減4萬人次
低價競爭、簽證難、韓國搶客…成效不彰
〔記者甘芝萁、林惠琴/台北報導〕政府於二○一二年開放中客來台的醫美簽證,實施迄今卻成效不彰,去年一整年,中客以醫美簽證來台數僅約五萬人次,較前年大減四萬人次。有業者表示,中客醫美團來台因簽證核發、低價競爭、語言等因素,無法發揮高經濟價值,有不少是以「醫美之名」行「觀光之實」,來醫院只做抽血、量血壓,甚至曾傳出發面膜就算一項美容行程。
不少假醫美之名行觀光之實
內政部統計,去年中客來台近四百萬人次,年增一○九萬人次,八成是以觀光名義來台,但健檢醫美卻大減四萬多人次;一○二年,健檢醫美項目來台的中客為九萬五千三百一十七人次,去年卻驟降至五萬四千四百卅三人次。
有旅遊業者坦言,目前健檢醫美行程報價較高,一般是在兩千兩百人民幣以上(約台幣一萬一千元),可在台停留十至十五天。但其實中高端來台的醫美團並不多,中客持醫美簽證來台,其實多是行觀光之實,且多是低價團;不少醫療院所與旅行社合作,推銷旅遊為主、健檢醫美為輔的行程,頂級醫療並不多,多數只做抽血、量血壓、美膚等簡單健檢或美容項目。
旅業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許高慶則指出,為落實健檢醫美品質,移民署規定,在申請中客健檢的醫美團簽證時,就須出具醫院開立的收據做為審查文件,如到醫學中心,每人至少台幣一萬五千元,區域醫院至少一萬元;但市場競爭,各醫院會降價搶客,不一定照此遊戲規則收費,若要旅行社在申請簽證時預先代墊費用,也未必願意。
許高慶分析,為規避不法,醫美簽證核發較難。醫美健檢自由行是由台灣發給入台證,若戶籍不在開放城市,在中國則無法辦理往來台灣的通行證,得經由香港或第三地轉機,較為麻煩。
此外,中國的旅行社也喜歡將客人帶往韓國醫美旅遊,主因韓國語言不通,韓國醫院可開出較高利潤給旅行團,讓中國的旅行社有錢賺;因此,就算醫療爭議頻傳,仍不減中客赴韓風潮,也造成台灣醫美競爭。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坦言,先前確有不少中客假健檢名義來台觀光,競爭搶客也造成醫檢服務價格紊亂,衛福部因而加強查核;且中客自由行另有放寬,因此也不必再假醫美名義,中客醫美申請人數明顯減少。為避免低價競爭影響台灣醫療品質及聲譽,目前已要求醫學中心收費不得低於兩萬元、非醫學中心不得低於一萬五千元,因此應不太可能再出現抽血、量血壓就能過關的情況。
〔記者謝佳君、林惠琴/台北報導〕早期醫美診所多由皮膚專科或整形外科醫師開設,後來許多非專科的轉型醫師也加入醫美行列,甚至出現許多「金主」投資開設連鎖醫美診所,醫師恐成了薪資越來越低的「打工仔」;惡性競爭賺不到錢、專業水準及信譽難維持,相對也逐漸出現醫師退出醫美、回歸專科的現象。
某皮膚專科醫師表示,一人要負責看診、行政、財務、人事等,診所想擴編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剛好有「金主」要投入醫美市場,爭取與他合作掛牌,藉由他的名氣做為診所活招牌,底下則有幾個轉型醫生,後來拓展到三間診所。
但該名醫師透露,金主畢竟是商人出身,且剛開始還會重視他的醫師專業,後來卻漸漸不加以尊重,顯露出「以營利為目標,不以醫療為目的」,因此他毅然拆夥,離開這間診所,希望回歸醫療專業。他並舉例,前年台大醫院大力栽培的外科醫師洪浩雲離開台大、轉投醫美診所,曾一度引發各界震撼;但一年不到就放棄醫美,還是回歸外科本業。
有醫美代理商也坦言,早期大多是資深專科醫師自行開業,診所附設醫美中心,由於有固定客源,就算景氣再差,雖無法做大,倒也不至於關門;後來有「金主」趨之若鶩投入醫美產業,找來醫師掛牌,再由幾位名醫打響名號,領軍其他醫生。但醫美所採削價競爭,破壞市場行情,使醫美榮景不再,通常具備專科背景的醫師,才能維持一定行情。
市場飽和 醫師價碼大降
有診所坦言,醫師過去在醫美兼差,一小時至少兩千元起跳,但如今醫美市場飽和,陽春醫師的價碼已降至一千元以下。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教育召委宋奉宜分析,目前自行開業、從事醫美的醫師確實有限,大部分都是被聘。因欠缺知名度的開業醫師在管理、行銷、採購的優勢,大不如有錢有勢、甚至有經驗的「金主」,若技術又無過人之處,自然遭市場淘汰;當然也有投資客見醫美有利可圖,但投入資源、經營方式不對,也會戰敗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