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4:06:47aggartpra

小學生“遇見”蘇軾前 已經研究過魯迅和霧霾|蘇軾|清華大學|朱駿

  (原標題:小學生“遇見”蘇軾前,已經研究過魯迅和霧霾……)

  十一長假剛過,《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在朋友圈迅速走紅。文中展示瞭幾份清華附小2012級4班的同學們,有關蘇軾的小課題報告:

  蘇軾詩詞中哪個詞出現頻率最高?蘇軾詩詞中出現的景區哪個品牌價值更高?除瞭詩詞以外,蘇軾還有哪些才能?蘇軾的“朋友圈”又是什麼樣的……這些冷門問題,引發朋友圈的熱議轉發。

  對於小學生們的調研成果,有網友認為,這些報告或為傢長所作。針對這些說法,校方對重案組37號(ID:zhonganzu37)表示,傢長隻參與瞭一些技術性的細節部分,大多數內容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學生們在此前,已經積累瞭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2級4班教室裡,窗臺上擺放著孩子們在體育比賽中獲得的獎杯以及平時閱讀的部分書籍。  新京報記者朱駿 攝

  小學生大數據研究“另類”蘇軾走紅網絡

  10月9日,一篇名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被發表在公眾號“清華附小2012級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時30分,文章的閱讀量已經突破十萬加,收獲瞭7000多個贊。

  本次小課題中2012級4班共完成23份課題研究報告,研究方向各有側重:既有《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還有《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和蘇軾的影響力》、《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vs李白》等幾篇“研究成果”,更是令不少人大呼“驚艷”。

  比如在報告中,學生們通過電腦程序,對蘇軾的3458首詩詞進行瞭分析研究。研究發現,“子由”是蘇軾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在《蘇軾詩詞全集》中共出現229次,“足可見蘇軾與弟弟子由之間的手足情深。”

  另外,“歸來”一詞共出現157次,“歸去”則出現92次。學生隨即展開思考,這樣用詞的原因是因其總是在到處雲遊嗎?通過進一步分析詩詞創作的年代,結合蘇軾被貶謫的經歷,學生發現,“蘇軾一生三次被謫,每次被謫結束之後,蘇軾詩中‘歸來’出現的次數就會有所增加。”

  還有同學帶來瞭《人傑地靈——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分析》。該文章指出,蘇軾一生雲遊過很多地方,在詩詞創作中對美景更是毫不吝惜贊美之情,已然成為瞭不少風景名勝的“文化符號”,那麼蘇軾在這些景區的品牌價值幾何?

  起初,學生逐一查找瞭蘇軾詩詞中的景點,嘗試後發現工程量太大。後來將研究范圍縮小到國傢5A級景區,由於這些景區相對好找,並且占據瞭70%的旅遊收入。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2級4班調研報告

  統計結論顯示,共有27傢國傢5A級景區在蘇軾的詩詞中出現過。報告提到,假定景點接待人數與景點價值之間有對應關系,即可粗略得出這些景點的價值。再以蘇軾為該景點寫詩的次數,按比例折合成其對該景點的無形資產貢獻,最終估算結果顯示,蘇軾在他“推廣”過的5A級景區中的品牌價值大約在26.75億到128.70億之間。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2級4班教室裡,墻上貼著孩子們創作的“蘇軾”主題的書畫作品。  新京報記者朱駿 攝

  傢長參與調研?隻給予細節上的幫助

  贊譽的同時,一些評論也提出瞭這樣的問題:“文章是否反映瞭小學生的真實水平?”“孩子們的表現是不是傢長的功勞?更有網友直接提出:“沒有清華爸爸,小學生還能遇到蘇軾嗎?”

  蘇軾課題中,傢長到底參與瞭多少?2012級4班數學老師易博介紹,傢長隻在一些細節上給予幫助,比如尋找計算軟件,繪制折線統計圖等,剩下的數學分析都是學生自主完成。四年級的學生經過在校三年的鍛煉,已經做瞭十幾次課題研究,掌握瞭基本的調查方法,現在寫上一篇調查報告已經問題不大。他認為,探究式學習讓課程更加嚴謹,鍛煉瞭學生的操作能力。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2級4班課題研究小組的聊天記錄。

  對此,班主任連潔說,上學期開始,老師便指導學生精讀蘇軾詩詞。本學期,學生們綜合各學科知識,並通過查資料、做問卷做瞭不少關於蘇軾的調查,“昨天晚上,有一個傢長給我發微信,特別詳細地列出瞭他參與的部分。”整個國慶節假期,連潔都在陪孩子們完成調研報告,“在報告成文的過程中,每個文字確實都是孩子們自己一個鍵一個鍵敲出來的。”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2級4班教室裡,副班主任易博在收拾辦公桌上的東西準備下班。為瞭節省辦公成本,同時更好地讓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該校的班主任老師全天都在所負責的班級教室辦公。  新京報記者朱駿 攝

  班主任課堂辦公 與學生像朋友

  10月11日下午,探員在清華附小采訪到瞭校長竇桂梅。校長介紹說,該校隸屬於清華大學,學生大多數是清華大學教職工子弟,學校教師隊伍中一共有4個博士、62個碩士,同時,該校將男老師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四十左右,並在每個班設置兩名班主任,實行男女搭配,不同學科搭配。班主任不設專門辦公室,直接在教室內辦公,工作時間都在和學生接觸。

  在這樣的環境下,附小的師生關系更像朋友。2012級4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連潔說,班裡調皮的同學甚至都破譯出瞭數學老師易博的手機密碼,平時查資料會“自覺”使用,而她本人幹脆不設置密碼。

  前段時間,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在學生中間非常流行,易博感到好奇,也玩瞭幾次。他發現,這款遊戲角色全是歷史人物,和學生討論過後,兩位班主任決定為班級購買一批歷史書籍,鼓動學生查歷史資料,瞭解人物生平。

  為瞭拉近學生彼此間的距離,兩位班主任在班上隻設學科代表,不設其他班幹部。“不希望小孩子從小就有上下級觀念。”遇到課題組討論時,老師會從學生中輪流選出一名主要負責人,組織討論和研究。遇到下一次課題研究,再將原來的團隊打散,重新組建。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老師接受媒體采訪,表示學生們會經常參與課題研究。  新京報記者朱駿 攝

  校方:四年級學生已對研究課題“習以為常”

  “大傢看到的隻是三年積累的成果,事實上,學生們從三年級開始就已經在進行各種課題研究。”校長竇桂梅表示。

  連潔介紹,她從二年級開始接這個班,學生人數每年都在變,有的選擇跟隨父母出國,也有從國外回來的,個體差別較大。如果僅依照義務教育規定的課程來學習,學生進步空間有限。為瞭激發學生積極性,學校提倡老師帶領學生做課題研究。

  三年級下學期開始,附小的學生先後做過十幾次課題研究,包括“種子生長日記”、“地鐵霧霾影響”、“操場實物測量”等等。寫“種子日記”時,學生需要每天記錄種子的生長速度、葉子變化等等,再對數據進行歸納總結。通過總結,一些學生從中理解瞭平均數的概念,“剛好是我們接下來準備講的。”連傑說。

  研究魯迅時,有學生甚至總結出瞭魯迅的理財經驗,“他喜歡買房子。”學生還發現魯迅愛吃辣椒、愛看電影。此外,研究還包括魯迅的寫作習慣、著裝風格、喜歡的顏色、戀愛經驗等等。

  研究地鐵霧霾影響時,一名學生在傢長陪同下去瞭北京的七個地鐵站,分別測量空氣指數,得出瞭“地鐵空氣質量與地面相差無幾”的結論。他呼籲人們進地鐵也要戴口罩,並建議有關部門在地鐵站加設空氣凈化設施。

  竇桂梅介紹,課題研究強調學科整合,這就需要老師具備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招聘環節,學校就非常註重老師的綜合素質。組建課題組時,由語文、數學、科學的老師合作,老師為學生尋找有意義的選題,熟練後,再由學生自主選題。

  通常,學生初次自主選題,都難以避免“大而空”。因此,老師會先設置七到八個研究方向,再細分下來,就能形成幾十個小課題。接下來,就是查資料、問卷調查、分析、答辯等環節。

  該班的易博老師本科學習基礎教育,碩士學數學,擅長數據研究。為瞭教學生寫研究報告,易博寫瞭整整一黑板的報告規范,並教學生設置各種問卷。答辯時,班上專門設置瞭評委,遇到答不上來問題的,由評委提出建議,在老師指導下重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