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1:50:29aggartpra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專利歸個人 政府不吃虧

  作者: 何瑞琪、劉藝明、廖靖文、王鶴、劉幸

  創新驅動·廣東在行動

  文/廣州日報記者何瑞琪、劉藝明、廖靖文、王鶴、劉幸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時指出,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並提出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刺激措施。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陳凱先歡欣鼓舞:“過去我們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院校為例,專利是屬於學校的資產,科研人員隻是發明人,沒有激勵機制,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他表示,將來激勵政策出臺,成果得以轉化為產業,就業人員增加,並給學校和國傢帶來貢獻、收益,創新驅動發展一定可行。

  談創新驅動之前,陳凱先以星空打瞭個絕妙的比喻:“我們需要一些科研人員,是守在書齋、仰望星空的,但很多研究員要腳踏實地,研究社會需要什麼,將應用投入市場。”可惜,他所看到的很多科研成果,價值還沒能真正體現。

  一些科研成果未投入市場

  他舉瞭個例子,目前有科研人員研究如何將納米科學用在腫瘤的研究上。“他們都非常有才華,很多論文在國際上也得到瞭很好的評價,但對要怎麼運用,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辦。”陳凱先說,這反映瞭研究人員研究的目的不是太明確,納米制劑(包括膠囊或註射劑、片劑等)才能真正治病。這與創新驅動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創新成果跟企業合作,把研究做成產品,才能驅動社會發展。

  不過,問題的另外一頭就是科研人員沒有積極性與市場結合。根據現有政策法規,職務的發明和貢獻不能作為私人物品。“科研專利屬於學校,教授拿瞭工資,研究出來的成果理所當然是歸學校和國傢的。但沒有激勵機制,就調動不起教授的積極性。”陳凱先說。

  可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要研究科研成果的處置權和效益分配。陳凱先說:“如果專利歸個人,政府會不會有損失?我覺得不會。因為把教授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多地將成果轉化為產業,就業人員增加,企業也要納稅,對國傢也有貢獻。”

  企業難找所需科學專利

  這邊廂,科研人員叫苦專利找不到市場,那邊廂,企業也沒尋找到合適的科技專利。如何讓他們“千裡姻緣一線牽”,找到合作平臺?

  陳凱先說,這樣的平臺不是沒有,但目前不夠全面、不夠方便。目前廣州、上海等地都有知識產權的交易平臺,但運用起來不夠充分。他建議企業要關註自己領域內重要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研究方向。

  他希望,各行各業都能轉變思維,以創新驅動發展。過去,國內廠傢生產的大部分藥物均為仿制國外現有藥品。最近十餘年來,國傢持續不斷推動藥物研究方面的自主創新,特別是從2006年以來,國傢頒佈瞭中長期發展規劃,設立瞭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規劃。“十一五”期間,國內已有瞭一些自主創新的新藥。

  “廣東科技創新

  可借民企活力”

  記者請陳凱先客觀評價廣東的創新能力,並提出建議。陳凱先說:“廣東的創新我不敢說是第一,但起碼在第一方陣裡。”

  他對深圳的一個創新路子印象特別深刻。深圳有一個團隊,成員都是從海外回來的,創業時隻有知識、沒有資金,完全從零開始,沒有產品、沒有生產、沒有銷售,隻有藥的研發能力。“不過他們靠一次次的風投融資,花瞭12年的時間,將研發的藥物做瞭出來,走出瞭一條民企利用風投資金支撐發展的路子。我覺得這種新的創新體現瞭廣東民企的活力。”他期待廣東的企業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原標題:本報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專利歸個人 政府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