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1:51:20aggartpra

專傢稱低收入者放棄社保換工資系理性行為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日前發佈的《〈社會保險法〉實施情況研究報告》透露,國內部分企業員工放棄社保來換取更多的直接收入。這部分棄保換工資的人員主要包括農民工群體、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收入低,就業靈活,因此,這部分群體不願降低收入參加社保,為瞭生活稍微寬裕一些,他們寧願主動放棄社保換工資。

  在我看來,農民工群體等“自願”棄保換工資的行為,是在現有制度下一種非常理性的行為。人的決策和行為是受預期支配的,當未來預期樂觀,他可能會舍棄部分利益而用於預支未來,否則,就會對原來的預支以折現而提前兌現。而預期又是受現有政策、制度和社會環境影響或左右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覺當下的政策、制度和社會環境有利於他今後的發展時,其對未來就顯得相對樂觀一些,進而行動也就顯得相對進取一些。此乃國傢為什麼要建立社保制度的原因。

  這樣來看農民工等群體棄保換工資行為,就是在現有社保制度下的一種理性選擇,因為對這部分群體來說,他們感覺不到社保制度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利益。眾所周知,我們目前社保制度的設計,是比較碎片化的,對不同群體的保障是不一樣的,對農民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等這部分群體來說,一方面,社保運作屬地化傾向過於明顯,而他們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強,很少有人可以最終享受到制度規定的養老金;另一方面,鑒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社保標準也不統一,且社保異地轉移接續目前還處在摸索階段,很多地方社保不能跨地區接續,一旦轉保就等於放棄,最多隻能拿回自己交的那部分,企業繳的“大頭”拿不走。再加上現在通貨膨脹嚴重,與社保相比,這部分群體對當下的實際收入要求更為迫切。本來他們的收入就不高,而強制上“四險”要占他們工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這使他們很難應對養傢糊口的現實壓力。因此,農民工等群體的棄保換工資行為,實屬無奈,而非他們自願。

  棄保換工資的舉動,折射出瞭現行社保制度之弊。如上所述,社保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為瞭解決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問題,讓人們不必為自己對退休以後的生活而擔憂,從而在當下勤奮工作,努力消費,提高現時生活水平。但社保制度設計的這些弊端,導致這一目的大打折扣。考慮到農民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以及靈活就業人員在我國人口結構中所占有的龐大比例,即使他們中的部分人員存在這種棄保換工資行為,其總量加起來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所以,對此現象,不能無動於衷,應該盡快予以解決。何況,這個現象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伴隨社保制度的建立就存在。

  一項出發點良好的制度最後弄成它的“受惠者”並沒有投“贊成票”,我們是需要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的。知道問題所在而遲遲解決不瞭,任由這種現象蔓延,可以說,這是對人們背後的無奈和辛酸的一種漠視,這種漠視受傷的不僅有該制度的人們,最終必然也會折射到制度本身,也即損害制度的公信力,從而損害的也是國傢的公信力。所以,政府尤其是社保部門要針對現有制度的缺陷,加速完善社保體系,應該更多針對農民工等群體的特點完善保障體系,讓每個人都看得見“社保的利益兌換”,成為社保的“忠實信徒”。這實際上就是執政為民。 (鄧聿文 資深媒體人)